咏 蝉
作者/清风明月 (江苏)
解读/花影(江西)
破土历艰辛,出壳树上登。
临风吸雨露,望月叹今生。
缓缓爬高处,声声颂古风。
明知将逝去,静静踏归程。
花影解读
破土历艰辛
破,这首诗有开裂,毁坏,耗费,3种意思。土是个多义词,这里指松软的土地,破土是指蝉蛹耗费全力毁坏它藏身之地,破土,象征着植物或动物生命的顽强与希望,使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生机与活力,破土,代表了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与不懈的努力,积蓄力量,季节变迁,坚韧与毅力,新生与成长,破土不单是植物或动物的一次进化,也是大自然的一次奇妙变革,终于在一个夏天的黄昏或夜里蝉完成了一次里程碑的进化。历,经过,经历,历险,艰辛指艰难辛苦,已经很努力了,但仍然无法实现理想,
出壳树上登
即金蝉脱壳爬在树上,登字形象。第一句诗描写了,蝉的幼虫大多数是在泥土里待2到3年,将要羽化时,在夏天的某个黄昏及夜间破土而出,由于生的本能,爬到树上,抓紧树皮,锐皮羽化。蝉勇敢地拥抱了未来,自信地迈向前方,大胆的歌唱。
临风吸雨露
临,有居高处向低处看,面对,将要,这几种意思,临字用的好,形象生动。风,自然现象,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临风用来形容作者在登高望远眺时的那种心旷神怡,忘却世俗纷扰的境界。先秦爱国诗人屈原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同时赋予了临风这一个词语深刻的文学意味,临风,不仅是一个描述动作的词语,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精神上的超脱,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状态。
吸,吸收,吸引,清代魏源的“我来吸湖光,山影齐入腹”。雨露,雨水和露水,能滋长百物,故比喻恩情,虚负雨露恩。唐代诗人元稹“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唐代诗人高适的“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蝉主要是通过吸食树木的汁液维持生命的。
望月叹今生
望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和谐,不仅是对月亮的简单观赏,而是深植于中国人的情感和哲学之中,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望月,人们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望月与相思,望月与美的象征,望月与孤独寂寞,望月与文化的意义,望月与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被视为恒古不变的自然景象,反映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分离和重聚,如宋代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望月在这也指中秋节月圆之时,借指秋天,到了秋天,蝉的生命已经走向衰亡之时了′宋代词人柳永的“寒蝉凄切”。叹,叹息,吟哦,歌咏,赞叹,和唱,叹唱。今生,如今的一生。蝉蜕壳后一直风吹雨淋吸食着树上的汁液,直到秋天叹唱着一生即将结束。
缓缓爬高处,
缓缓形容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不急躁,稳妥逐步的处理事物问题之壮态,慢慢。有宋代苏轼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和宋代范成大的“银渚盈盈渡,金风缓缓吹”。爬,攀登,攀援而上,伏树慢行。高处,高的处所和部位,这里也包涵了站得高望得远的意思,宋代苏轼的“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代虞世南写蝉的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声声颂古风
声声,指蝉在树上的叫声,雄蝉每天叫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完成使命后,两只蝉没多久生命就没有了,这是蝉的奉献精神。颂,颂扬,赞美,唐代杜甫的“猥颂佳句新,窃效贡公喜”。古风,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生活作风,高洁的情操。这两句是写蝉蜕化后慢慢向树的高处爬后并鸣叫不停,居高声自远,利于繁衍后代,每次的叫声都如在赞美它的奉献精神,高洁的情操。
明知将逝去
明知,知道得很清楚。将,将要和奉献之意,《左传·隐公元年》里的“国不堪貳,君将若之何”,《诗·小雅·楚茨》里的“或剥或亨,或肆或将”。逝去,消逝,消失,不存在即死去。明明知道繁衍生息后,马上会死,但还是义无反顾的赴死歌唱。
静静踏归程
静静,很安静,清静,不受外界干扰,静心静气,淡泊相处,与世无争,明代王守仁写的“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踏,指行走,走上,跨上,踩之意。唐代李白写的“李白乖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归程,归返的路程,指彻底消失。这两句写蝉的奉献精神,为了繁衍生息,不受外界的干扰,笃定,赴死鸣唱,毫无怨言地面对死亡,即誓死如归。
整首诗写蝉艰辛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在枝头,远离浮尘,以树汁露水为食,怀着满腔的热情歌尽生命悲欢,可谓出淤泥而不染,被赋予隐士般的孤傲,脱俗的高风逸韵。《庄子·秋水》有云“夏蝉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蝉不过一秋,人不过一世。一秋虽短,却尽鸣其声,一世虽长,难留吾名,可见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生命虽然是脆弱的,短暂的,蝉为了繁衍生命而尽情歌唱,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蛰伏,破土,解脱,用一生换来短暂的高歌,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终若止水,了悟岁月苦短,生之不易,才朝吟晚歌,用力奏响夏日绝唱,绵延子孙后代。遵从生命自生的韵律节奏,光明和黑暗在蝉不是命题,而在于个人,你若尊重生命的真意,光明黑暗也只是日月的轮回息作。蝉通常称“知了”,与佛家用语中的“禅”的音相同,寓意“知了”,知是智慧,了是觉悟。蝉的乐章是鸣,嘶,哀,或歌,噪,吟,蝉即禅,禅意人生。有人说抓住一只蝉,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一种形象精辟的比喻,新近走红的网络词汇,用来形容青春的美好,少年青春的故事不会在毕业的夏季结束,用于毕业留言,互相表达美好的祝愿友谊天长地久,美好的少年始终如一,蝉鸣不止于盛夏,而剩下的盛夏,是我们,更是无数不可言喻的青春故事。
我们应该学习蝉,为了实现梦想,要耐住寂寞,积攒力量。所有面向苦难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炎炎夏日,且听蝉吟——领悟生命的纯粹,感受悠悠的禅意。
【作者简介】
王先海,笔名清风明月,江苏泗洪人。从小兴趣广泛,喜琴棋书画。多次参加市,省及全国性的象棋比赛,并取得很好的成绩。所写的大量的现代诗,古诗词,在全国几十家网络平台,多家都市头条及报刊杂志社刊登发表。
【解读简介】
花影,江西鹰潭人,桂来娥,高中毕业,因身体不健康原因,走进了诗词的世界,用4年时间背了约4千首古诗,只要嗓子允许下,随时随地随口背诗,背的诗疗愈了我,给了我自信,大方,同时,我喜欢拍照,去寻找我背的古诗的注脚,我又喜欢用我背的古诗去和作者的诗相融合,用我独特的角度去解读内容,使他的诗锦上添花,我愿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成就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