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渡金沙疑无路 金龙铁桥任你行
雪山之鹰
著名诗人艾青说“当土地与土地被分水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便产生了桥”。
——作者题记

一百多年以前,我的家乡梓里村和对岸金安村的土地一直被金沙江水分割,两岸人民只能靠极其危险的溜筒、木筏、木槽等渡江,如果没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谁也不愿意拿生命冒险,两岸的许多村民经常是能见其人,能闻其声,却老死不能往来。许多帅气的阿哥或漂亮的阿妹,站在江边对着情歌谈情说爱,但有情人难成眷属。架一座连通两岸的桥,便成为两岸人民最大的梦想。一百多年前这个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了,光绪二年鹤庆籍的贵州提督官人蒋宗汉捐资筹建了“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铁索桥”,名曰:金龙桥,光绪六年正月该桥正式建成通行。从此结束了两岸人民难以交流往来的历史,更为两岸情哥阿妹谈情说爱提供了交通保障,所以金龙桥在当地年轻人心中也是连心桥、爱情桥。

金龙桥又名梓里桥,桥身由18根手工锻制的铁链组成,粗大的铁链组合体凌空垂悬于金沙江的激流之上,遥望如潜龙跃渊、倒虹卧波,18根铁链16根为桥面承重支撑,另外两根高出桥面1米左右为护栏,桥体净跨江面达92.3米,连引桥全长131.6米,承重的铁链上面铺设着厚实的木板,桥面宽3.5米,所有铁链均固定在两岸人工凿成的石洞内的石磙上。在当时的施工技术和条件下,要把重达1吨以上的铁链架设江面之上二十多米高实属奇迹,只能归功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了。由于桥面高、跨度长、江风急,人畜行走在桥上桥身摆动幅度很大,胆小之人过桥心悬一线,战战兢兢,只有走到对岸桥头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地,有的人甚至需要别人牵着才敢过桥。桥两端都建有桥头堡,底座从江边起始,均为打磨平整的硕大的条石,用石灰加糯米膏搅拌成的灰浆支砌而成,既坚实又稳固,历时130多年,经历了多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仍毫无损毁。两岸凉亭青瓦覆顶,柱粗梁厚敦实稳重,雕梁画柱,“金龙桥”匾古朴典雅,既有建筑之美,更有文化之源。

提督蒋宗汉为什么要捐资修建金龙桥?民间传奇故事版本较多,无从考证,但是他虽远在贵州为官,却心系家乡人民,具有为官一任造福家乡之心。金龙桥建成后,两岸人民曾为蒋提督建祠立碑铭文,颂其无量公德,所建之祠现虽已不存,但散落路边的功德碑文清晰可鉴。
金龙桥曾是滇蜀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关隘,是四川通往丽江、西藏乃至印度、尼泊尔的交通要塞,据史料记载,交通高峰期每天从桥上经过的马匹上千,人员川流不息,那晃动的桥身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旅人的足迹,丰盛的中原物质和精神文明从金龙桥向丽江、迪庆、西藏甚至印度、泥巴泊尔等国家和地区传播,藏传物质和精神文明经金龙桥向云南内地和四川传播延伸,金龙桥是物质文化传播的中转站,为内地文化和藏传文化互相交流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龙桥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上演过无数以恃桥为碍的战事。在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金龙桥是万里长江上唯一的跨江大桥和最早的桥梁,也是云南乃至全国今存桥长与跨径最大、桥面最宽、铁索最多的古铁索桥,在中国西南、云南滇西交通史、建筑史上具有着重要地位,更是丽江的一份宝贵遗存。金龙桥历经沧桑130多年,始终巍然屹立于金沙江上,并列入了市级、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隐退,金龙桥原有的大区域通道功能也逐渐退却,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却越来越高,特别是国家实施金沙江流域生态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政策以来,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两岸村落里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互掩映,已成为游客打卡胜地和丽江、永胜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4年8月16日0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