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屏,邢台人民永远怀念您
文/刘孟领
在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之际,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而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新中国的革命烈士,她,虽不是烈士,但我们应时时牢记她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激发我们的爱国斗志,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立新功。尤其是邢台人民更不能忘记她。因为她为革命、为人民、为邢台贡献突出,邢台市的主轴街“中兴大街”,曾就因她而改作她的名字街道。
她是陕西省高县人,1922年生于一个当地的地主家庭。她从小刻苦读书,勤奋学习,自觉接受进步思想。在她16岁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小日本贪得无厌,无事生非,捏造事端,在伟大的中国肆意烧杀抢掠,使正义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此时此刻的她,毅然决然地冲破家庭阻拦,离家出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
你可知道,她可是封建半封建社会地主家庭出身。她家有丰盈的家产——有土地、有长工……要吃有吃, 要穿有穿,要用有用,要花有花。可是,她站位高,想得远,为了抗击日寇,竟冲破家庭封锁,投身到八路军队伍中来,当了一名女战士。
你可知道,她可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把“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一些有志者,自觉接受红色革命教育。迫于战事,抗大自1940年11月从革命圣地延安,转移到河北邢台县浆水镇一带,她们吃住在民房,活动在山区,努力奋斗,刻苦读书,学习马列,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带领人民群众抗击日寇。 你可知道,她曾在太行区剧团工作过。由于抗战需要,经中共北方局批准,中共冀豫晋省委于1937年10月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创办了太行区党委,把正太铁路以南、平汉路以西、同浦路以东、黄河以北范围内的三个省相连地区,把所辖县几十个自卫队和游击队共五万人组织起来,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当时任华北局书记的杨尚坤同志宣布,太行区党委是华北最大党组织,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执政党。她自觉接受区党委领导,进入了区党委领导班子,干群一心,反击日寇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她和剧团的战友们,深入农村,深入民间,深入现场,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编成剧本,演出节目,鼓舞人心,一心抗战。
你可知道,她曾在太行山脚下武安县委工作。因为她在区委表现优秀,被调到武安县委工作。年仅20岁的她,年轻上进,革命至上,无私奉献,领导人民群众与民族的敌人殊死搏斗,不断荣立新功,步步高升。
你可知道,她曾任邢台市(当时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三区)区委书记。1945年9月邢台解放,1946年2月组织上调她主管邢台市马路街一带的革命工作。她率领马路街的人民群众,紧跟党的部暑,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她以人民为父母,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各方面条件很差,加之工作紧张,生活艰苦,她积劳成疾,1947年秋天患上了盲肠炎。她的回肠与结肠结合处,被部分刺激性食物损伤了肠膜炎,并引发炎症。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腹腔感染,不得已在邢台眼科医院做了手术。因病情恶化,于1947年9月21日与世长辞,时年仅27岁。她死后葬于襄都区南瓦窑村刘家花园。 她,就是倍受邢台人民爱戴的、邢台人民永远纪念的黎屏!
1983年《邢台地名志》告诉我们——黎屏,是我党一位年青的基层干部。她曾奋力于邢台市,并以身殉职。她工作的主要岗位就在横贯于邢台市中部的主干大街——马路街(今中兴东大街)。邢台市人民为了表彰她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贡献,表达对她的深切怀念,在她病逝之后,把马路街改名为“黎屏街”,一叫就是多少年。
这真是:
【黎】民百姓怀念你,
【屏】心凝神奋蹄急。
【永】结同心新时代,
【垂】范万世张正义。
【不】同凡响攀高峰,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