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胜利日感怀
文//徐志忠(辽宁)
世纪风云
永久纪念
难忘啊
我出生在1945年
八年抗战
驱日寇战敌顽
小日本投降了
举国欢庆光复年
曾记否
卢沟桥七七事变
九一八东北沦陷
日寇铁蹄践踏
中华大地硝烟弥漫
水深火热
民族危难
在锤子镰刀的旗帜下
抗日烽火燎原
曾记否
从太行山上
到逐鹿中原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血战
从白山黑水间的抗联
到红色娘子军的海南
不屈的华夏儿女
发出最后的吼声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前
向前、向前
血肉筑长城
朝阳映河山
在中国人民面前
鬼子闻风丧胆
在爱好和平的人民面前
日寇低头降签
今夜八一五
星光灿烂
今秋八一五
丰收喜庆光复79周年
我骄傲
我是盛世华夏的一员
祖国繁荣昌盛
人民磐石如山
军队战无不胜
科技傲气冲天
美帝北约日韩
一切走狗跟班
妄打"台湾牌"
阴谋必将彻底失败
正告台独顽固分子
放弃幻想
回头是岸
否则必将受到
十四亿人民的审判
试看这一天
民族复兴
华夏团圆
海峡变通途
飞虹架两岸
坐着高铁游台湾
戏水日月潭
笑傲阿里山
这就是我
一位79岁老人的夙愿
改于2024、8、15、晨
徐志忠先生的这首《8·15胜利日感怀》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点评:
1. **历史回溯**:
诗人以自己的出生年份为切入点,回忆了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这种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性。
2. **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和场景描绘,如“卢沟桥七七事变”、“九一八东北沦陷”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侮时的不屈不挠精神。同时,通过对“抗日烽火燎原”的描述,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 **象征意义**:
“血肉筑长城”、“朝阳映河山”等比喻手法,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牺牲和坚韧,同时也预示着光明和希望的到来。这些象征性的表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现实关怀**:
诗人提到当今世界格局中的某些挑战,尤其是针对“美帝北约日韩”等国家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警告。这种现实关怀,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重视。
5. **未来展望**:
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台湾回归和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通过想象“坐着高铁游台湾”的情景,展现了对未来和平与繁荣的憧憬。
6. **语言风格**: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激情,既展现了对抗战历史的深刻缅怀,又表达了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梦想实现的热切期盼。
综上所述,徐志忠先生的这首诗以其深情的叙述、生动的形象以及鲜明的时代感,成功地传达了一位老战士对国家的情感寄托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