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爱玲 青岛市人 青岛国学会会员 青岛作家协会会员 青岛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朗诵联盟会会员 《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崂山分会理事 。
▎李爱玲兰苑文学2024年7月作品集
味道
文/李爱玲
大海的味道总是让我挥之不去,日久弥新。而记忆中的小屋正是带有大海一样浓郁的味道让我回忆起来,如同一曲悠扬的交响乐,激荡着咸咸的音符,浸染着青春的色彩。这种独特的味道就像生命的源泉,在我的血管里激荡、流淌……
我家的小屋拆了近四十年了,但它的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记忆里、梦乡里……
1968年,我大哥22岁,最小的我六岁,兄妹六个,父母亲及我乡下的奶奶与小姑姑,一共是十口人的大家庭,21平米的两间房子住起来特别紧张。还好家里有个只能坐不能站的小吊铺还能做两个姐姐睡床。眼看着儿女们的长大,父母亲开始为住房着急起来。
一天晚饭后,父亲对我们讲他了的盖房计划:
“这些日子,我一直琢磨着咱家还可以在两座楼之间盖几间小房,咱家的优势就是住在最里面,盖房子影响不到其他邻居。到时候你们兄弟三个就可以搬到小房子里住了,家里也能宽敞一些。不过眼下家里还没有盖房子的钱,还 ”
“那怎么盖啊?借钱吗?”父亲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开始迟疑地问父亲。
“后海岸每天都在运建筑垃圾,里面很多砖块,我看很多人在捡砖头,咱也可以捡回来用,等攒多了就可以建房子了,这就得靠我们自力更生了。”父亲的话音刚落下,我们都异常兴奋起来:
“好啊,明天我们就开始干。”从此我们几个一放学就去海上捡砖头了。
那年大哥已经工作,上高中的二哥每天放学后带着我们去海上翻检砖头,有半截的,有三角的、有菱形的、有被海水浸泡的、有常年被海浪撞击的没有棱角的,但更多的还是一坨一坨的被水泥粘连在一起的砖坨子。十三岁的三哥是负责运输的,用一个带铁斗子的独轮小推车,我们堆放成一堆一堆的,三哥就一趟一趟地往家运。
白天我们去海边捡,晚饭后父亲带着三个哥哥用锤子与凿子敲砖,把粘连在一起的砖坨子分离开,然后分类堆放着。
春夏秋冬天天如此,晚上父亲把灯扯到外面的树干上,干到很晚才收工。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捡着、敲着、攒着。接近一年的时间,我们捡的砖头已经堆成山了,于是父亲领着三个哥哥开始为未来的小屋打地基了。
打好了地基,每周末父亲带领哥哥们垒墙,眼瞅着我家的小屋每一周都在长高。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房子的四面砖墙已经垒起两米半的高度了。
垒墙的砖块基本够用了,后期我们又开始在海上捡小石块,然后每晚叮叮当当地敲石子了,大约十几天的功夫石子的数量也足够了。父亲买来钢筋、水泥、沙子,开始自己打造上房顶的预制板了。
记得在上房顶的时候,父亲的同事、我家左邻右舍的叔叔伯伯,在鞭炮声、号子声、与欢呼声中把沉重厚实的预制板吊上了房梁,自此我家的小屋就圆满落成了。
24平米的两间小屋,方方正正地衔接在两座二层楼之间,显得雅致独特。房顶上,父亲垒了有四十公分高的镂空围墙,用粗钢筋嵌在与大楼连接的侧墙上的梯子,可以随时攀爬。自此这个用水泥打磨光滑的房顶成了我的另一个留恋忘返的小天地。
除了寒冷的冬天,小屋顶就是我的最爱。我经常上去乘凉,与小伙伴们打扑克下跳棋,分吃房顶上晒得地瓜枣、面条鱼、萝卜干等。经常一个人悄悄地躲在安静的房顶上看书;躺在凉席上出神地望着浩瀚的天空,看繁星的闪烁、幻想着是否能目睹月宫里嫦娥翩翩的舞姿、看云卷云舒的奇妙、欣赏着朝霞与落日的流光溢彩……
小屋的建成,不仅让我家顿时宽敞无比,还成了左邻右舍及亲戚们暂时借住的地方。以后又成了我三个哥哥过渡的婚房,它不仅分担了我们住房的拥挤,还分别聆听了我三个侄子侄女的呱呱啼声、与牙牙学语的笑声。
因为有了小屋,我自告奋勇地增加了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那时很多同学都争着和我一个学习小组,我知道他(她)们都是冲着我家有个可以攀爬的小房顶,还有一抽屉好看的小连环画书(那可都是我三哥的宝贝)。学习完后我们可以看书,可以在房顶上眺望到大海的波涛与漂泊摇曳的小船,还能对一向惧怕的邻家小狗扮扮鬼脸,因为小狗的狂吠与凶猛已经威胁不到房顶上得意洋洋的我们,还能……
小屋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最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小屋里读到了哥哥们借来的书籍,如《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琳娜》《欧也妮葛朗台》《红与黑》《家春秋》《青春之歌》,还有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等。书中生动有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性揭示、鲜明细致的形象刻画、主人公命运的走向以及她(他)们曲折甜蜜的爱情等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渴望及浓厚的兴趣,更从书中领悟到人生的不易、活着的价值与做人的道理。
我家小屋的外间墙上有一个像“中国地图”的图案,每次刷完房子,那块地方都会重新泛出这种图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父亲分析说,这面墙的砖块可能是海水浸泡已久的缘故,泛出来的都是盐渍。这块大大的盐渍图案已经刻进我的脑海里了,至今非常清晰亲切。
躺在小屋的床上,经常会有一种躺在船上被碧波荡漾的海浪摇曳的感觉,仿佛嗅到了海风吹过的淡淡的咸味,让我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这可能是我潜意识中知道小屋的砖墙是经历过海风、海浪、海水而迁移过来的缘故吧……
小屋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有备战高考时期的刻苦与拼搏,还有同窗好友依依不舍情谊、有闺蜜委屈的哭诉与安慰、有共同喜悦时的高歌与欢笑,有恋爱中的羞涩与甜蜜,更有青春的梦想与追求。
小屋的每一块砖,都浸润着父亲与兄妹六人汗水的味道,烙着我们春夏秋冬日月坚持的痕迹,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那种记忆犹新的画面都会跳到我的眼前:尽管我们曾有过手被利器划伤的钻心剧痛、有脚踩在玻璃碴子上穿透鞋底难以忍受的刺痛、有寒冬腊月手脚冻裂却依然踏着冰浪寻找的不懈、有酷暑中被热浪焦灼被蚊虫叮咬的无奈、但也有相互体恤的温暖、有收获的喜悦、有对未来新房子的期待更有我们对家浓浓的、强烈的、无以伦比的爱……
难忘的小屋,魂牵梦萦的小屋,每每想起都有一种浓浓的、暖暖的咸涩的味道伴我左右……
那一刻惊心动魄
文/李爱玲
去年的三月初,我和先生带着女儿外孙一起到重庆市永川区给九十岁的婆母过生日。 离着婆母的生日还有四天的时间。女儿带着外孙想在重庆市区先玩两天,我先生急着先回永川看父母亲叫了一辆出租车一个人继续赶路。女儿几天前就预定好了重庆市解放碑附近的“洪崖洞”酒店。这是个坐落在重庆市中心的四星级的酒店,在这里入住便于我们多游几个景点。
将近中午时分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酒店的2406号房间,房间雅致亮堂,两张双人大床,白色的床罩平整地垂在离地面十几公分的银灰色地毯上,被套整洁地摆放着。一面明亮宽大的落地窗一览无遗地把解放碑周边的风景一一展现在眼前。
走进窗前俯瞰下面的小吃店一个挨着一个,排队的络绎不绝非常热闹。重庆繁华的街道根本觉不出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此时在北方暖气房里待惯的我们还是对宾馆的寒凉不适用。打开空调不一会屋子里的温度就上升起来了。小外孙开始把衣服一层层扒了下来,两个床之间跳来跳去,我和女儿也打开各自的旅行箱,把东西一一拿出来,外套挂起来,充电器拿出来,小零食摆在电视柜上,然后化妆品、香水一样一样的整理着。外孙跳累了吵着要看电视,我给他调出儿童节目,立刻房间安静了起来。女儿对我说:
“妈妈咱出去吃饭吧?”
“我有些困了先休息一下再出去吃吧。”我回道。
“那好,妈妈您先躺一会我去冲个澡。”女儿边说边去卫生间洗澡去了。
我迷迷糊糊地刚休息了一会儿,床头柜上的电话铃清脆地 响了起来。我摸起电话,传来了女服务员标准的普通话:
“您好,我是本店的服务员,请您及房间的客人马上到了楼梯的消防通道,按秩序下楼。”
“怎么回事?你……”我还没问完电话里就出现了忙音。
“不好一定是出事了。”我边嘟囔,便敲卫生间的门。
“杰杰,快出来,酒店让马上到消防通道,快点。”
“怎么了妈妈”女儿开开门,我看她满身浴液。
“别洗了,酒店通知马上去消防通道。”我大声喊道,自己都觉得声音都变了。
“妈妈您快给睽子穿衣服,我马上就好。”女儿说。估计女儿连冲都没冲干净,裹着浴巾就出来穿衣服了。
”妈妈箱子别带了,背上包就行了。”女儿对我说。
“我的包呢?”我转了一圈发现包挂在衣架上,“我的身份证呢?”我翻着包。
“妈妈在我这里,您快穿衣服吧!”女儿说
“孩子袜子呢?怎么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心跳得厉害,觉得好像有烟雾一样:“是不是酒店着火了?”我边给孩子穿鞋边说。
“不知道,妈妈快点,您还没穿面包服。”女儿说。
“您先领着孩子走,我马上就来。”女儿又说。
外孙这时也跟着紧张起来,可能知道我们现在的处境很危险。”
“姥姥不用找袜子了,我不用穿袜子了”外孙也着急地喊。
“不穿就不穿吧。”我嘟囔着穿上面包服拽着他冲出了房间。“门卡拿了吗”我回头问紧跟着出来的女儿。
‘“拿了,我就穿了一条牛仔裤,保暖裤没穿。”女儿手里提着孩子的水壶说。
“行了,先出去酒店再说。”我回道。
“不知道是几楼着火了,我好像也闻到烟味了。”女儿似被烟呛着了连着咳了几声。
走出房间,走廊一片漆黑。看着人们开着手机灯照着黑暗的楼道陆续地朝一个方向走去。大概那就是消防通道,我和女儿也随着人流往消防通道走。走着走着我好像被前面的人绊了一下,呀,我还穿着酒店的一次性拖鞋,连棉靴都没穿。“管他那,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我心里说。
脑子里想的都是:“着火了,照这个速度,二十四层楼,要几分钟能下去呢?万一来不及怎么办?刚才若是把酒店的床单带着就好了,万一下到三四层或是再低些,来不及跑出去,把床单撕开接起来,总可以先把小外孙从窗户上放下去,或许还能捡条命。唉,要是……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我这个年龄了,可是女儿还年轻,外孙还这么小……”想着,心突突地跳着,好像世界末日就在眼前。虽然看不见但能感觉到每个人的表情肯定都是庄严的,忧心忡忡地,这么多人应该嘈杂,可是只能听到短短促的喘气声和刷刷的脚步声,甚至连个咳嗽声都听不见,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机械地毫无思想地跟着人流往前涌……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下着楼梯,忽然走廊的灯全亮了。楼层的服务员大声地对大家喊道:
“大家不要慌,各自回自己的房间吧,刚才是酒店做的一次消防演习,请大家放心,酒店很安全,没有任何问题。”
“哇塞!吓死人了还以为……”“我靠……”“这不是折腾人吗?”“……”人群中发出了一声声叹息声与放松后的啧啧声,此起彼伏听起来都是都是埋怨声。当我们再一次打开房间门时,感觉一切都亲切舒适,窗外柔和的阳光洒进明亮的房间显得祥和舒适。衣物、袜子和鞋子安静地呆在原来的地方。如释重负的感觉与惊魂未定的感觉交织着,更迭着……哦,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只要活着、只要平安一切ok!
看图写诗
文/李爱玲
晶莹剔透露珠新,一片冰心落叶真。
慢作琼浆滋万物,阳光融入化无身。
踏莎行.送别
文/李爱玲
桥榭传歌,柳条拂面,
浪潮拍岸惊飞燕。
依栏君送远航行,
盘旋鸥鸟鸣心乱。
暮色销魂,
渔灯迷眼,
登高望远归舟盼。
相思最是苦离愁,
千丝万缕绵无限。
踏莎行.大雨
文/李爱玲
燕过楼层,
云遮岫耸,
窗前雨落乡愁涌。
去年洪涝虐家园,
无收颗粒忧心重。
雨似琼浆,
亦如兽勇,
泽生万物塌梁栋。
天之巨匠不由人,
坦然应对思防控。
踏莎行. 夕阳人生
李爱玲
岁月穿梭,
时光流转,
青丝不觉银霜满。
少时理想梦中追,
晚晴再续诗词愿。
夏去冬来,
梅开雪绽,
何须惆怅余晖短。
珍惜当下暮霞红,
奋蹄老马扬鞭赶。
踏莎行.见证白公馆
文/李爱玲
翠草呻吟,
松涛哭泣,
泪瞻烈士关押迹。
酷刑极目触心寒,
英雄血溅白公壁。
碧海发声,
寒梅傲视,
求真何惧牢穿底?
黎明前夜铸英魂,
丹心铁骨垂千史。
减字木兰花.咏莲
文/李爱玲
花开盛夏,不与春芳争艳霸。
逐梦深潭,云水倾怀秀洁廉。
轻摇叶翠,珠色含羞霞彩醉。
叹赏凝神,身处污泥不染尘。
暑天
文/李爱玲
火神转世气温攀,中伏来临蒸烤般。
村野城乡煎热碳,空调风扇不休闲。
渔家傲.湖边急雨
文/李爱玲
高照艳阳莺鸟叫,连天雨落荷塘爆。
清雅芙蓉依水笑,双蝶蹈,
青蛙更有池岩跳。
游客湖边观鲤俏,衰翁桥榭棋招妙。
忽暗乌云低燕绕,风狂啸,
铺天大雨顷时到。
踏莎行.暴雨
文/李爱玲
翻滚乌云,流飞花蕾,银河洪泄空中坠。
城楼水位齐腰深,乡村地里秧苗毁。
阡若河崩,田如海溃,势来凶猛难描绘。
家园千里路绵绵,遥祈灾涝平安退。
浪淘沙令.回忆
文/李爱玲
冬雪漫窗前,思母千千。西归驾鹤七余年。
近日夜更常入梦,景若从前。
冬日北风穿,拨动窗轩。飞针灯下做衣棉。
拂晓醒来新袄叠,爱暖心田。
西江月.夏日漫步
文/李爱玲
户外绿森盈目,枝头翠鸟欢声。
童翁桥榭象棋争,大战难分负胜。
一对沙鸥亲水,两行仙鹤追鹰。
蝉蛙齐奏悦心情,盛夏尽享风景。
西江月.夏思
文/李爱玲
楼外骄阳似火, 湖中野鶴飞腾。
凭窗眺望那山峰, 又惹思乡心境。
游子别家千里, 寝床梦母多重。
田间劳作汗如蒸, 总有凉茶娘送。
西江月.中秋
文/李爱玲
暮色梧桐栖鸟,风临亭榭传音。
悲歌一曲断肠吟,倾诉别愁离恨。
往日中秋团聚,今朝明月孤侵。
桌前依旧酒香深,唯少双亲同品。
看图写诗
脱缰野马
文/李爱玲
蹄踏青峦独自翩,任凭崎道荆棘缠。
征程万里何所惧,放浪无羁向天边。
踏遍俊川蹄未老,越尽秀峰意更坚。
纵使前路万丈险,粉身碎骨无悔怨
看图写诗
曾经纤细的腰肢
已被压弯
比身体还重的玉米
似与她较量彼此的耐力
汗水浸透了衣衫
晕染了怀中幼儿的帽沿
焦灼的阳光
不仅抽干了土地的水分
同样也烘烤着她的身体
从田间到院墙
每一步都浸着艰辛与坚持
丰收是喜悦
更是心血与勤劳的结晶
留守是她的无奈
也是她的选择
因为她是妻子
是母亲
还是一个
卧床婆母的儿媳
此刻
她用一个人的肩膀
托起着家的房梁
她是
老人的依靠
孩子的摇篮
异乡游子坚持的
动力与牵挂
更是温暖的港湾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