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长宁县的历史上,有一位对后世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名人李永通,他曾任翰林院编修,出任会试同考官,所拔皆天下名士。因“其诗文和平冲淡、无雕凿幽险语”而被后人称赞。
2024年8月14日,在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前进村,李成忠作为李永忠的后代,带领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长、影视编剧导演、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秦岭书法大学终身名誉校长李长征,中央电视台-《成功之路》栏目制片主任李小民一行,深入到这儿考察调研。
走进长宁,这里到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绵延不断的溪水绕着村庄蜿蜒而过。据说,在遥远的浙江省宁波市,也有一条非常出名的溪流叫做慈溪,与长宁特别相似,仿佛一脉传承。史载后汉时,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父丧家贫,靠打柴为生奉养母亲,母亲生病了想喝故乡的水,董黯就来回二十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挑水,因为在路上耽搁得太久不能很好地照顾母亲,他就在溪边修筑了一间简陋的房子陪母亲居住。在他精心照料下,董母的病很快就痊愈了,大隐溪也因此得名慈溪。此地建城后,慈溪成了县名。
明朝初年,慈溪有位姓李的士子,中举后被派到四川长宁县担任主簿(介于副县长和秘书长之间的职务)。长宁离慈溪近两千公里,是汉夷杂居地,和浙江语言不通,风俗各异,赴任之时,他在心中暗想,“退休后叶落归根,我要再回到慈溪。”到任后的他勤政务实,特别重视农业,将自己毕生才华贡献给了长宁这片土地。遗憾的是他病逝于任上,终生没能再回去,但这场宿命的相遇,为长宁带来了科举史上第二次荣光,长宁也成为了他后代的故乡。他的名字是李仕源,而他的曾孙的名字就是李永通。
据说李永通被钦点为榜眼后,官授翰林院编修。他在担任史官期间,因编撰《英宗实录》出色,被皇帝赏赐白银和织金锦衣;出任会试同考官时,颇具识人慧眼,选拔出来的人很多都成为天下名士;之后,皇帝特命他教习内书馆长达十年。成化三年(1467),李永通升任翰林侍讲;成化十五年(1479),升任翰林侍讲学士,成为帝师。同年,病逝于任上。从入仕到去世,李永通的政治生涯只有19年,但他严谨的治史精神和教育水平,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极具魅力的人格,一种古中国特有的如玉般温润纯粹的君子风度。
据说李永通中进士时,父亲李仲真已去世,他为官后将母亲张氏接到京城,早晚问候关怀备至,即使工作再繁忙,母亲生病时总是亲自尝奉汤药;他对兄弟友爱,对童仆宽仁恩义,遇到人有急难之处,总是力所能及给予帮助。而翰林院其实也是清水衙门,有一次他在家中擒获了盗贼,非但没有责打和送官,反而对盗贼进行了劝诫,并赠予他钱财让他从事正当行业,盗贼也被感化,他的清廉作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说李永通还曾在宦官学校内书馆任教,明朝的政体比较特殊,在奏议公事时,往往由内阁与各部大臣先行票拟提建议,由皇帝朱批决定是否可行。而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繁琐的朝议让皇帝无力负荷,于是产生了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的现象,需要太监具有文化知识和政治素养。为此,明代正式成立了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馆,选十岁左右的小太监进行教育,所学内容除了论太监的自我修养外,拜师尊孔与一般学校无异,内书馆甚至也出过顾命大臣冯保那样的太监。皇帝所选择的教习的老师级别很高,多是翰林院编修、修撰等科考学霸,其中不乏名士。但也有不少教师以教太监为耻,不尽心授读,也不愿意与学生来往,而李永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待人接物里,有一种封建时代士大夫中难得的平等观念。即使身为翰林京官和皇帝近臣,他与人相处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并不以自己的学生是太监而低看一眼,无论教授的对象是太监还是皇帝,他总是尽心尽责。他从不议论人的是非曲直,攻击人的隐私,遇到有人这样做就悄悄走开。同榜状元谢一夔评价他为人淳厚谨慎,全无投机取巧之心;诗不事雕琢,淡泊悠远,一如他的为人。时任叙州太守的陆渊之评价:“履素于红云百日之天,业浩于霁月光风之地,不狡狯以美机权,不矜骄以炫声势……”
在李成忠的住处,李长征一行一遍又一遍翻阅着李成忠购买和记录的一卷又一卷数十和上万字的家谱,从中领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李氏皇亲望族、大将大臣乃至文化艺术界名人所做的杰出贡献。他说,如今在中国14亿人口中,李氏接近1个亿,名列榜首。如果李氏宗亲团结起来,将是众多姓氏中建设强大中国的庞大力量。
打开李成忠家中上百万字的李氏家族谱,上面明确这样记载——李永通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五代孙,陇西王李贞五代孙。李永通的曾祖父李文忠系明朝开国大将,祖父名叫李仕源。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考证,李仕源系国子监监生,浙江兹溪三板桥人士,1380年(洪武十三年)东迁四川,在长宁任主簿官。墓葬于今天的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前进村石柱湾(有碑可考)。李永通父亲李仲贞,中举历任翰林院编修,墓葬双河镇前进村石柱湾(也有碑为证)。
据历史资料记载——
李永通之父李仲贞膝下三子。长子李永宗(会员功名),二房李永通(榜眼、侍讲学士),三房李永泰(会员功名)。
——李永通系原长宁县城箱镇(现双河镇)人,是明朝“进士”、“榜眼”、“侍讲学士”。他在翰林院任编修时因篡修《英宗实录》有功,英宗继承者明宪宗对其格外赏识,不但重奖黄金、白银、布、锦、绸缎和纹绮织金袭衣,还提升他为会试同考官。永通不辱使命,尽心尽力,发现人才、培养名士,深得皇上器重。在皇家书院工作十余年,官职遂升,直至“侍讲学士”。永通于明成化十六(1480)年卒于京。皇上闻知,亲遣叙州府(今宜宾)知府陆渊之临朝嗟悼,亲谕祭文。原碑文为:“大明学士李永通之墓”。在二OO三年,族人重新立了一块碑,碑文是:“1380年入川二世祖李永通之墓”。
今年正好是李永通先生诞辰600周年,作为四川省长宁县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教育名人,李长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李永通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难得一见的清官,他两袖轻风一尘不染、关心百姓疾苦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进行廉政建设的历史人物典型,值得大力排广;不仅如此,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风范,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清官,又把当时的文化教育向前推广了一大步,是如今进行爱国主义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他说,“长宁县山青水秀,丰富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如果能借助举办纪念李永通先生诞辰600周年的大好机会,抓紧招商引资,把长宁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台阶,何乐而不为?”他的建议值得有关部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