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石印中的芦溪
作者:桂汉标
手捧《芦溪石头篆刻印章纪念册》,
神秘的二维码瞬间变得显赫,
一扇时光之门仿佛开启了,
满眼是瑶乡巨变的瑰丽风姿,
古朴的传统,当下的新貌,
如画卷赏心,如歌声悦耳。
那是山水云雾间的寨子,
曾经如深闺少女,有些羞涩,
破旧的房屋是它的沧桑,
崎岖的山路是它的皱饰,
淒风苦雨中不屈劳作,
送走了千百代阴晦的历史。
如今,打开扫码的瞬间时刻,
光芒绽放,亮了多少惊奇眸子;
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蜿蜒公路上穿行一辆辆车,
山外世界的精彩带来了,
也带走了瑶寨的土产与情志。
“四小园”遍布屋前后位置,
蜂飞蝶舞,绕着竹栅一个个,
因地制宜有了可心的收获,
更是文明提升、环境整治;
村道铺上水泥、沟渠畅通,
太阳能路灯,闪耀崭新现实。
千万古茶树长在原始丛林里,
应时采摘,而今科学移植;
天风山岚,施以别样精心,
祖传工艺,更添时尚调制;
“杏仁香”、“兰花香”、“蜜香”,
芦溪佳茗,香透悠悠盛世……
精美的瑶族男女服饰,
绣着茫茫岁月鲜活故事。
长鼓在云雾中舞动峰峦,
敲打着心灵激昂的拍子。
独特的瑶歌,在天地间回荡,
古老文化,绽放新的花枝。
借助这芦溪印章纪念册,
二维码背后,是灵魂在欢歌;
它歌唱新时期的山乡巨变,
它歌唱一个民族不再停滞:
芦溪瑶寨,一幅独特的画卷,
魅力与风采,将永不褪色……
(2024年8月14日)
一个瑶族村庄和它的篆刻印章二维码
作者:荣笑雨
居住高山之上,手持长砍刀,冰天雪地里,头系红头帕,肩扛长毛竹,赤足奔跑在山林间,这是在诸多历史朝代里关于瑶族人的历史形象,在秦朝汉朝就是这样奔跑,到了唐宋元明也是这样奔跑,到了清朝民国还是这样奔跑,他们似乎总会落后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也远离于他们所处的时代。
新中国建立后,瑶族人给了人们新的印象:漂亮鲜艳,能歌善舞,长鼓声振山川,舞曲动地而来,火塘暖四方宾朋,长桌宴八面来客。"南岭无山不有瑶"粤湘桂,瑶族已经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民族文化。刀耕火种,成了供研究的历史符号。国家的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强力节奏,让我们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相信:瑶族村寨是可以和新时代同步的。
然而,事实总是会有让你意外的时候。事实经常会出人意料。
曲江樟市镇的芦溪瑶族村,一百五十多户人,家家有汽车,有些家庭还不止一辆,这个数字你不意外吗?他们依然住在高山之上.但此时的高山却成了他们的创业之本致富之源。无数个朝代的赤足奔跑,今天换成了汽车轮子。
茶叶是瑶族人祖祖辈辈用来提神、解酒、去油、入药的植物,芦溪山这个地恰恰盛产茶叶,芦溪山海拔1400米,原始森林广阔,芦溪水清冽甘甜,芦溪山云雾缭绕,这是好茶叶的绝佳诞生地。尤其是原始森林中的古树茶,更是茶中上品。新世纪的到来,深山古茶终有人识,茶叶开始改变一个村庄。
芦溪山茶,把芦溪带出了山外,也把四面八方的宾客带进了芦溪。应运而生的农庄民宿,开出了近十家,每逢节假日人来车往,像似赶集趁墟。曾经远离闹市的瑶族山村,现在成了被现代生活钟情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在镇党委、村委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芦溪村的天然优势得到了富于时代韵味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开发,一个芦溪瑤族村寨石头篆刻文化景观的构思应运而生,把散落在芦溪河两岸的天然奇石与世界非物质遗产的篆刻印章相结合,把芦溪村的瑶族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自然风光、创业故事精编成文编撰成册,把题目做成篆刻印章,配上二维码,刻在芦溪河两岸的石头上,既是视觉上的文化景观,扫个二维码,又可以阅读详细的描述。这道靓丽的瑶山风景线,在一个清幽秀美的山林里,伴着一泓清甜的溪水,被一组二维码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来芦溪,扫个码。
修改于2024年08月15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