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正益▲
第四章 报效祖国
一九五八年三月,我部从朝鲜凯旋归国,进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山铁岭河。我参加军训,抗洪抢险,国防施工,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参加新式整军运动,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01)参加军训
这年四月我被分配到了一九九团三营八连三排当战士。连长叫马登林江苏人上尉军衔,当时三营是五个连队,有七八九连和机枪连、炮连。三营有二十个和我一起入伍的新兵,全是西充、仪珑和苍溪县人。指派了专人负责全营二十个新兵的训练。科目有队列、条令、条例和部队的各种规章制度,时间为一个月。光学齐步、正步走、向左向右转以及队形变换,后学纪律、内务和队列条例,掌握一个军人起码的知识。学习射击训练时回到各自的连队。
(02)义务植树
回到祖国,第一件事就是参加绿化祖国的植树活动。三四月的牡丹江,还是冰天雪地。我团的任务就是绿化南山栽十万株松树,八连早上从营房出发。步行三公里到南山,我用修工事的洋锹,好不容易才挖了一个三十公分深的坑,栽下一棵松树。接着又挖第二个坑,因为是冻土很不好挖,我的手上磨起了血泡,咬着牙,忍着痛,也要坚持挖完六个坑,栽下六棵小松树苗。以后地方上为了纪念解放军栽树的功劳,牡丹江市政府命名为“南山八一林场”。
(03)抗洪抢险
一九五八年八月,山洪爆发,牡丹江洪水猛涨,市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我部奉命抢修大堤,我们穿着雨衣,冒着倾盆大雨,急行军赶到五公里外的大堤工地,像十里长街一样的大坝工地,除我们部队几千人外,还有牡丹江市各机关、团体、民兵上万人,大堤上飘扬着五星红旗,矗立着大幅标语口号:“大战七天修好江堤”和“誓死保卫牡丹江”!
我们八连是支英雄的连队,在著名的“上甘领”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有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连长马登林是有名的战斗英雄,在这次抗洪抢险修筑大堤中,他带头推土,以小车不倒只顾推的精神,他的行动极大的鼓舞了全连指战员。我喜欢挑担子,两框土挑在肩上有上百斤重,班长刁斌见我个子小生拍压坏了我,只顾喊少给小马装点,到了下午实在挑不动了,双肩已经压肿了,晚上睡在帐篷里浑身疼得要命,像散了架子一样,第二天又继续干,七天后修筑大堤的任务圆满完成,我们又回到南山营房,个人受到了团里的嘉奖。
(04)除“四害”讲卫生

一九五八年春天,全团开展轰轰烈烈地“除四害,讲卫生”群众运动。我们部队也参加挖蝇蛹,捉老鼠,打麻雀的战斗。各连和各班之间展开竞赛,每逢星期天,就到远离营区一,二十里的地方去挖老鼠,老鼠在荒地里打上几十公分深,几米甚至一,二十米的洞,而且是洞连洞,把麦粒大豆藏在洞里,我们仔细找到洞口用锹挖,一天就挖到几十斤大豆和十几只老鼠。打麻雀时带上锣鼓,每人守在一棵树下,当麻雀飞来时,就敲打乐器把它吓走,直到麻雀累死掉下来,我被当时的九五三一部队评为除四害能手。后来郭沫若同志发表文章说麻雀是益鸟,才停止打麻雀。
一九五八年,我团奉命赴辽宁铁岭县修筑国防工事,打坑道任务,国防施工。这年秋天,我从三营八连调到营独立炮排三班当战士。装备的“五七公厘”反坦克无后座力炮,共三门,都是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国造,那时还不能国产。排长叫卞照礼,江苏人,他是少尉军衔,班长叫什么我忘了,他是湖北蕲春人,班长分工我扛炮架,炮身由另一名同志扛,我当第二炮手,负责装炮弹。训练了一个月即将去靶场实弹演习时,我又被调到该营的坑道测量班工作,班长胡郁是四川大足县人和我是同乡,对我很照顾,他分配我背经纬仪或水平仪,一天进工地测量不足几小时的勘察外,闲的时间比较多,我就请胡班长教我学文化,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几何以及代数正负数,使我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搞好军民关系,部队利用星期天帮助老百姓搞副业,因为当地是辽东北山区,我们驻地在铁岭县鸡冠山和开原县英城子公社。这里遍山生长着山楂树(即山里红)以及野生梨树,到了秋天山楂树和野生梨成熟,老百姓收不过来,我们部队就助民劳动,我们营部上百人和当地群众一起上山采果,黄昏时几大车山楂、山梨满载而归运回村里,老百姓称赞我们解放军说:“你们真不愧是毛主席派来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军队,你们刚从朝鲜战场上回来,马上就到我们这里打坑道修国防工事够辛苦的了,还要牺牲休息时间帮助我们搞副业生产,真不愧是‘最可爱的人’”。
(05)当卫生兵
一九五九年二月我营从铁岭转到了开原县先驻邸屯村后驻英城子。一天三营上尉军医薛永华问我想不想学医?我说想呀,我说我父亲是老中医,参军前我就跟他学医,读医书。他说:调你到团卫生队去学习卫生员好吗?我说可以。三天后我到营部开了介绍信,收拾好行李打好背包,随营部的大马车到卫生队驻地英城子村山槐庄。正式编入了团卫生教导排,排长是少尉医助吴瑯赞,他是一九五一年入伍的浙江省义乌人,对人非常和气,教学也很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我们,工作一丝不苟,我们集训期为半年,结业后到营连当卫生员,学习任务很重,开了八九堂课,先学解剖生理,部分理化。药理,内,外科,针灸,生物,微生物等。我任班长,同学都是我们四川入伍的老乡,同时还给地方培训了近二十名男女学员,总计五六十人。我的工作很认真,除自己学好外还需管好这几十个人的生活,早晨出操跑步,参加军训,一天八小时课程。就这样学了四个月,后两个月的实习期快到了,可就在这时我患感冒、咳嗽、发烧38.5℃,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被送到了驻铁岭县的解放军四十六医院。经过吃药打针治疗,没有抽胸水,而是自己吸收了,我感觉到雷米封和PAS治疗胸膜炎特别有效。我的咳嗽症状全没了,体温也正常了,一个月后我坚决要求出院,回到了部队继续学习。
我住院期间,首先特别感谢卫生教导排长吴瑯赞先生,是他两次给我来信,热情的安慰我,鼓励我安心住院配合医生治疗,你缺的课程回来我给你补课,同时还告诉我,你们的同学学习都很努力,表现都很好,同学们希望你早日康复出院大家盼你早归。吴军医是个十分善良,脾气温和勤学上进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民军医,一九五九年他被调到新疆马兰原子弹基地工作,他的两封来信至今我还保持完好(附书信)。我在他的关照下,缺的课程如内科等全部补齐,我被留在了卫生队实习,其余的均分到营连去了。第二个要感谢的是解放军四十六医院传染科的护士长谢凤琴女士,她也是刚随医院从朝鲜撤回国的,她见我住院还那么用心学习,我带的教材有限,她把她所学护士用过的教科书如生理解剖学,内外科学亲自送到我手中,对我学习帮助很大,我非常感谢这位辽宁新民县人比我大三岁的好大姐。
后排左二为吴瑯赞

吴瑯赞军医写给我的两封来信▲
(06)代理司务长
一九六○年初我们部队完成了在辽宁铁岭开原的国防施工任务,奉命返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卫生队驻在宁安县隔条牡丹江南边的江南人民公社。这个公社百分之九十的是朝鲜族,少数为汉族和满族。所以又称“江南朝鲜族自治社”部队住在这里要求特别严,民族政策性很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必须时刻牢记。
卫生队设有二十张床位,收治来自江那边的部队的伤病员。因为隔条牡丹江,伤病员往返必须乘轮渡过江,交通很不方便。卫生队配了一台胶皮大马车,有三匹马,驭手是一九五九年四川云阳入伍的新战士,他个小管不住马,驾驭不了这辆马车,有时鞭在打马马也不肯走,后来团军务股调来一位东北兵才把驾车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到江北宁安开会办事买东西都要乘过江船,连队来门诊的病人也要过度才能到达卫生队,有时拉给养物资一天要跑两趟宁安城。我除了管班里的值班排班等杂务工作外,队里要求我不上夜班。本来班里事情就多,可就在这个时候,司务长余世忠外出学习,队里决定我代理上士和司务长工作,队里有战士灶(大灶)病员灶,干部跟着吃病员灶。那时候伙食标准大灶每月几块钱生活标准而且是一半大米,一半高粱米,每人每天1.5斤粮。病员灶每月十几元的标准全是大米白面细粮还配有肉,鸡蛋,大豆油。那时部队的被服着装也很简单,一年只有夏服和冬服,五一换夏装,十月换冬装。战士是供给制每月按军衔发几元以上的津贴费。我那时已是中士班长十二元每月,除了每月一块肥皂一支牙膏开支其余集中在年终寄给父母,让他们能过上好年,做件好衣服卖点粮食补贴家里的生活。
我的代司务长工作还干得比较出色,无论是管粮袜,发放服装,采集主副食,还是军需部门交代的各项任务我都完成得很好,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
后排右一为作者
我们卫生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六十七师的英雄集体,曾受到军、师、团的嘉奖。卫生主任刘克庄少校军衔四五年入伍江苏人,前任队长是李仲民上尉江苏人,后来是张海飞大尉任队长。江苏人顾思太中尉任政指,江苏人廖明任副队长,上尉军医张森,中尉军医赵永年,司药袁坤生少尉,化验员是江军少尉,中尉军医黄才润是第四军医大学六年制毕业的本科生,少尉军医吴瑯赞浙江义务市人。后来又由战士卫生员中提升两位医助叫宋文斗、郭景来。我调学校走后由胡学凡任班长庞芝宪任副班长。还有刘太富、范华澡、向志成都是五九年四川入伍的老兵。我们关系处得不错。尤其是卫生员蒲兆年是四川射洪人入伍前就结了婚,部队入党。他中西医都懂且比较精通,听说他复员回四川了。只到五十年后我和妻子特专程去射洪拜访他还在他家住了几天,受到了他夫妇的热情接待。
(07)助民劳动
一九六○年秋天,我们团接受了赴北大荒麦收的任务。我随张海飞队长前去黑龙江省嫩江九三荣军农场大西江分场麦收,主要是割栗子。我负责后勤供应,尽量多买些鱼肉为伤病员改善生活。那里有名的嫩江大马哈鱼,肉特别嫩刺少清炖后非常可口。十天助民劳动,部队既受到了锻炼又加强了军民关系。
(08)会战油田
一九五九年五月,六十七师接受了会战油田的任务。我团进住安达市萨尔图红色草原人民公社。这是一片广阔的大草原,人烟稀少,可地下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我们国家由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既缺粮又缺油,加之当时苏联卡我们的脖子,不向我国出口汽油。为了改变我国缺油、贫油的状况。我国率先发现玉门油田并开发利用于国民经济建设。陆续在华北、东北、四川和山东等地发现了大油田。中央决定从玉门油田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号召各省支援大庆油田建设。国务院副总理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的余秋里将军每天电话向北京毛主席汇报会战情况。
我随一九九团入住红色草原人民公社。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开挖2米深1.2米宽的输油管道,直通哈尔宾练油厂,全长百余公里。后来称为“八一油管渠”为了保卫余副总理的安全我师派了一个十多人的加强班为余秋里做警卫工作,保证他的安全。
卫生队设置了临时救护组,有十张床位,收住一些感冒发烧、腹泻和轻微外伤病人,当然较重的病伤员就只能转往哈尔滨的解放军211医院。我一身双职,既当卫生班长又兼任代司务长上士工作。一天邻居有位老大娘患风湿性关节疼痛,行走困难,我抽时间给他扎针炙,经过几天针炙治疗,大娘可以走路了,疼痛也减轻了,她高兴得不得了,再三到队里向队首长感谢解放军医生治好她的关节炎,临别时硬要送我一条毛巾和一双袜子以示感谢。
五、六月间安达地区气温变化特大,一会大雨一会晴天。战士们日夜奋战在热火朝天的工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卫生条件也很差根本就无法洗澡;战士们只能在营区内挖的水井里取出浑浊水洗脸洗脚。我们部队所住的和全团来支援的会战大军一样住的都是帐蓬,帐蓬四周挖有排水沟,雨大时,水排不出去帐蓬里外一片汪洋,睡的通铺全浸泡在水里。最可恨的是战士们辛辛苦苦刚挖出的两米深的沟渠,经水浸泡沟两边的泥土又滑下来,沟被填满了又再挖,这样反复多次才能挖成功。战士穿的解放鞋不管用,因为泥水进到鞋里穿不住,干脆就打赤脚,站在两米深的沟里,根本看不到人,只有爬上沟来,才能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像泥人,苦呀,累呀,可战士们个个像活老虎,士气高昂,发誓要发扬铁人精神“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石油大会战开始十天,全国各地支援大军浩浩荡荡从祖国四面八方涌向萨尔图,纵横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机器轰鸣,红旗招展,人头赞动,帐蓬林立。十万会战大军朝气勃勃、斗志昂扬,干劲十足。不到几天纵横宽二十米的数条公路铺好了数十个井架矗立起来了。井架上飘扬着巨幅标语“奋战三十天,拿下大油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标语口号。那种场面尤如当年打淮海战役一样,真是全民总动员,会战大油田。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斗,全体参加会战的指战员共同努力,终于把通向哈尔滨的全长百多公里的“八一”油渠管道挖通了,当我们看到那黑色的石油沿沿不断的经过“八一”油管流向哈尔滨练油厂时,全场欢声雀跃,欢心鼓舞。当余秋里总指挥与黑龙江省省长欧阳钦在大庆油田会战庆功的庆祝大会上剪彩的那瞬间,上万军民眼含热泪,非常激动的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军民团结如一人誓看天下谁能敌,解放军万岁!人民万岁!
(09)忆苦思甜
一九六○年冬天,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军范围内开展“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开展“两忆三查”(即忆阶级苦、民族苦;查斗志、查作风、查阶级立场)。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说:“通过这次两忆三查运动,激发指战员的斗志,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我记得那是一九六○年冬天,天下着鹅毛大雪。卫生队由政指顾思泰中尉带领全队二十多名指战员,从江南坐过江船,步行到了宁安造纸厂我团二连住地(因为部队刚回国还没有正式军营,部队分散住在宁安的各个工厂和单位)会议是全团各连营的政工干部,参加二连全体,由团政治处主任主持。团首长也参加了会议,听说还有军师政工部门的工作组成员也到会场。会场很肃静,首先发言的是我的西充老乡二连的二排长五一年入伍入朝的老兵。他家住西充多扶农村,从小家里很穷,一家八、九口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父亲给地主家当长工因为吃不饱偷吃了地主家的几个红苕,被狠心的地主活活打死了,他大姐才七、八岁无法生活被迫给人当了童养媳……这时会场一片抽泣声,有人高呼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血债要用血来还……。
接着由我发言:“我说我家在川东北农村西充县。解放前我们家非常穷,祖祖辈辈靠租种富人家的土地,等交完地租,所剩无几,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吃了上顿无下顿。我的大姑马庚香15岁就远嫁东太场赵家为妻,人小个矮经常忍受比她大十岁的男人打骂。我的二姑马琼英十五、六岁由父母包办,嫁给本乡陈家做大儿媳,受尽折磨,万般虐待,经常挨打受骂,不堪忍受性情刚烈的二姑,趁一天晚上逃出陈家,很快被陈家发现,族人叫来了十多个人,手持棍棒打着火把灯笼一路追寻到附近的乱葬坟,茅草丛生到处是坟墓,我二姑眼见要被发现,一旦被抓回去必遭乱棒打死,她心灵一动,顾不得被刺伤流血疼痛的双脚,一下藏进一个古坟里一动不动,待到追来的人四处寻找连骂带叫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就回去了。我二姑等到天亮,穿件破衣,打着赤足一路要饭逃命。走两三天路后,漫无目的地的走到百里外一户姓何的人家门口。(后来才知道是双凤场)被好心的何家人收留,后与这家的长子成婚。我的幺姑马幺儿14岁被送到南充龙门场某家当了童养媳,解放后我爸妈多次去龙门场找她未果,后来才听说她因为人小不晓得躲让在挖树时被倒下的树砸死了。我二爸马大锐给地主家外出背米,一去不返至今沓无讯。在旧社会,因为穷,我母亲先后生下我们十四个兄弟姐妹,仅存活我们姐弟七个。丙子、丁丑年四川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荒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到处是逃荒要饭的人,甚至出现卖儿卖女人吃人的现象。在我上面出生的哥哥由于饥饿误吃了马桑果中毒身亡了。旧社会夺去我家四条生命呀!万恶的旧社会,天下乌鸦一般黑,那有穷人讲理的地方呀!
终于敖到了一九四九年底川北解放了,穷人翻身当了主人,共产党领导我们打土壕分田地。我们家分到了土地耕牛农具和种子。从此过上了新生活,是伟大的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救了我们。我一定要牢记阶级仇,不忘阶级苦,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全场高呼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倒万恶的旧社会!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接着又有两位同志发言,诉说了苦难的家史。通过两忆三查的阶级教育,确实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斗争觉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为部队的训练,施工等任务完成增加了无穷的力量,增强了全体指战员保卫祖国保卫国防的信心和决心。在当时来说新式整军运动无疑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增加了动力。
(10)光荣入党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自从入伍那时起,就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因此我积极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六零年五月一日我被党组织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团后勤协理员代表党委传达了党委的决定。要求我入党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克服自己的不足,加强党性锻炼和党的基本知识学习,认真学习“论党性休养”。要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我表示在卫生队党支部专职书记顾思泰同志和队长李仲民同志的领导下我决心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遵守党章、党纲和党的纪律,严守党和国家及军队机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第五章 军校生活
(01)预科学习
一九六一年元旦刚过,队领导通知我和同班战友刘太富去师考试。说是军校招生,党支部决定让我们俩去笔试。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毕竟我们的文化程度太低,只是一个高小毕业。但是又想报考军校是一个极好机会,一旦录取我就可以成为军队干部,关系到我的前途。队里给我三天复习数学的时间,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个月以后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被总后天津文化学校(即第四预校)军医大学预科班录取。我还清楚地记着那篇作文题是“你对调学的感想”作文得了九十分,数学得了八十几分,成绩优秀被录取。

当年春节刚过,卫生队派马车把我和行李从江南人民公社住地,经过冰封一米多厚的牡丹江面上,直奔宁安火车站。乘火车到牡丹江师部换了行政和组织介绍信。又乘六十七次特快从牡丹江开往北京;第三天早上我和六十八师的高益林、六十九师的周建国三人在天津站下火车,出站时车站的乘客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们,有的用手指着我们不断私语。后来才知道,他们看到我们戴着皮帽子、穿的皮大衣和毛皮鞋,好像我们是从那个夹皮沟来的人一样,感到稀奇。确实我们是从牡丹江林海雪原山沟里来的。积雪深达一米,气温零下三、四十度,边防部队必须冬装着四皮(即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皮毛鞋)才能过冬,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我们分乘三辆人力三轮车,直奔和平区重庆道102号。
这里是天津预校的学员二队。队长是少校刘宝清,教导员是大尉夏宝根。助理员物乃凡接待我们,我被分到了五区队四班当班长。
紧张的文化学习开始了。教学大纲要求在18个月内完成生物、语文、算术、化学、物理几何三角代数还有军体课、汉语拼音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我学习压力不大,但班里的同学文化程度不一致,有高中初中文化的小学没有毕业的,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消赶不上。十四位同学中有个成都军区来的四川老乡叫陈友刚,脑子很聪明,人也长得帅,成天想对象,看女体操队员的照片思想开小差。成绩都在三、四分(那时是五级记分法)其它同学都是五分或少有四分。还有一个同学四川仪陇人叫熊明仁,读了半学期,因为那时蒋介石要反攻大陆,沿海部队缺乏医务人员,中途去了福建前线部队。我的工作学习出色当年七月被评为五好学员。
第一个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放假四周,允许探亲,从天津回到老家四川西充要坐火车到绵阳转乘汽车到南充从南充到达西充后还要步行二十多公里才能到家中。阔别三年的家乡,遭受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吃大锅饭,面黄肌瘦。母亲见到儿子高兴的流泪。家途四壁,公社的食堂刚解放,各家自己煮饭。我拿着部队发的全国粮票到紫岩场买了二十斤大米煮了一大锅菜稀饭,一家人才算吃上了一顿饱饭。由于交通不便,我要到绵阳才能坐上北去的列车,在家住了一周,我就离开家赶回学校。临走时我母亲煮了十个鸡蛋放在提包内,三天后到丰台转车时鸡蛋全臭了,只好扔到垃圾箱。
暑假结束,学期开学前,学校为了改善学员的生活,在天津白塘口有个农场,准备养鱼。二队接受了挖鱼塘的任务。学员们背着背包步行二十公里经灰堆到了白塘口,住民房。早晚在住地就餐,中餐吃炊事员烙的大饼,每个半斤每人一个,一盅白菜汤,送到工地。就这样早出晚归抬呀、挖呀干了七天,终于挖出了一个长宽约百多公尺三米深的大鱼塘。同学们脸晒黑了,手磨破了腰酸背痛得很利害。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我们班受到了学校的通报嘉奖。为了养鱼需要的竹杆,我们参加了从天津西站背竹杆的任务,往返十多华里,有的肩磨破了,腿走疼了,没有一个叫苦。歌声伴着整齐的步伐,显示了军校学员的风彩。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的文化课程学习达到了高中水平,通过考试全校千多名学员毕业了。根据专业需要部分学员去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部分学员去了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大多数同学转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
(02)转入医大
一九六二年暑假一个月,我再次回到了家乡探亲。家乡父老生病很多他们听说我是军医,纷纷找上门求医问药。每天上门求医的病人多达几十人,有的还用滑杆抬来,因为我是名军人又是医务工作者,我不能见死不救呀?于是我热情细心的为每一个来诊者检查开处方。有一个叫马成兴的长兄,他患阳萎病婚后不育,妻子与他离婚,他生活得很痛苦,我用针炙施治效果很好,第二年我探亲时他已再婚并抱上了又白又胖的女孩,夫妻俩万分高兴,特地送来了一匡鸡蛋感谢我。我的母亲为人厚道,热情的烧开水一碗一碗的送到病人手中,真是一根银针治百病,终身不育有后人,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们转入齐医后,第一件事是参加学院的党代表大会。我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首届党代会”的代表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因为这所医科院校是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部队医务人员奇缺的现状,为加强部队医疗卫生建设,培养师以下部队需要的军医。批准将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医学院移交给部队。这所院校前身先是解放军第七军医中学等四所院校在一九五八年移交给地方组建成“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职员工多数是军人转业的,有军队的基础教学能力很强,教学设施齐全,是一所教学、科研、临床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基地。

这次党代表大会,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后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召开的。会议的宗旨是讨论“齐医”转为军队院校后,作为解放军的系列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规划了归建后的蓝图,决心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其它的二、四七医大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我作为六二学年级的党代表能参加这次会议,讨论学校的办学大事,感到非常荣幸。校党委书记章策政委(军级大校)校长王义之(军级还未授街)政治部主任张挺大校,副主任马仁义上校,副校长王四铿大校出席了会议。总后勤部政委李聚奎上将出席了大会。
我们六二军医队是学院归建后的首批军队学员。四个教学班,我是四教四班的班长。按照三年制军医的教学大纲要求,总计科目达三十多门。数理化基础课都是本科教材。临床教材学校还未编印出版,也采用是全国医科院校通用高等医学教材。原地方五八级学生仍在读五九、六○0及六一级的地方学生已转到佳木斯医学院。
奉总后首长指示,我们于一九六三年秋天赴白城办事处嫩江农场帮助秋收。大豆已经成熟,农场劳力不足,辽阔草原上千公倾的黄豆等待收割归仓,每人割一行,从早上到晚上割不到头。我班李天祥同学年龄较大,劳动到下午腰直不起来几乎是爬起走,坐在地上割黄豆苗,每个人累得腰酸腿痛。总后勤部政委李聚奎上将在王义之校长的陪同下,专门到秋收现场看望我们,并和我们一一握手,问长问短。首长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了我们提前完成秋收任务的决心。我们信心百倍不怕苦不怕累提前一周完成了秋收大豆的任务。
第一学年顺利完成了基础课程除数理化外,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生化、三防、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我的平均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
第二学年主要是临床课程,内科基础、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针炙学、中医学,课间还要到附属医院实习,与病人面对面的观摩学习。我们个个要求严格,守纪律。
(03)青岛实习
一九六五年二月,我班十六位同学组成军医实习队,赴青岛济南军区第一四一医院实习。党支部书记是钟水清同学兼任,我是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因为我们是单独执行实习任务,远离军医学院领导,出发前每个人必须表态,写决心书,保证保质、保量出色完成任务,为学校争光,为党争光。我队分成四个组,四人一组,参加科里的一切活动,正规的书写病历,关心病人,视病人为亲人。发扬雷锋精神,替病员理发(附作者给病人理发照片)、洗衣服脏活累活抢着干,坚持出操,每周一次班务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军校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医院。青岛是座环境优美紧靠渤海湾的古老的山城,同学们为了搞好实习,多数同学青岛市内啥样子都不知道。
通过半年的临床实习,把书本上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加深了理解记得更牢了。大家感到提高很快,具备一个“人民军医”的条件,可以当一名人民的好军医。

(04)获准参战
实习即将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越南发生了“北部弯事件”美帝国主义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公然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于是我们党支部写了上前线的参战申请书寄到了学校。很快学校批准了我们的要求。学校发来加急电报通过青岛警备区转交给医院。那是一九六五年七月深夜医院政治处刘树权干事亲自将电报交到我手里,我时任实习队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次日刘干事召集实习队同学开会,传达和布置了任务,立即停止实习工作,每个人写自我总结然后医院签章,各科室领导给每位同学做了鉴定。第三天全队同学参加了医院送行的晚餐,当晚我们乘坐北上的火车返回学校。齐齐哈尔火车站上,我们六二年级的张亦群队长、夏保根政委和杨乃范助理早等在站台上还有教学班的领导等十多人热情的迎接我们。学院的大客车将我们接到了学院会议室。院长阮汉清少将和其它校首长早等在那里。政治部主任张挺大校致欢迎词,他说:“同学们辛苦了,校领导和全校师生欢迎你们胜利归来,你们即将接受光荣的授越抗美任务,要奔赴前线为五个伟大争光(即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和伟大的军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钟水清同志代表我们表态。表示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我们一定要为五个伟大争光。会后首长和我们合影留念(附照片),愉快的和我们共进晚餐。一九六五年7月28日学院派杨乃范助理陪送我们坐火车到北京总政治部干部部报到,住在北海总政治部第三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校领导亲自把“毕业证书”发给每个同学手上。(附毕业证书)
校领导与上前线战友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