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企任教那岁月
刘俊峰
1989年7月,我从丽江地区师范学校普师专业毕业,经学校推荐由丽江地区教育局直接分配到当时的丽江地区十大国有中型企业之一的“老大哥”——丽江地区永胜瓷厂任教。初来乍到,眼前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自己读了十几年的书,我终于跳出了“农门”,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到丽江地区永胜瓷厂报到后,我便回到了阔别3年的老家,到家后与牵挂多年的老父亲长谈,父亲伸出了大指母,好久以后便说,终于不需求人了,有点出息。
9月1日开学了,子弟学校坐落在永胜瓷厂最西面的小河边。当时,学校是一所一至五年级都有的完全小学,学生来源是永胜瓷厂的职工子女及附近大厂村民的子女,学生比较多,每班都有三十几人,全校有一百七十多人,教师编制比较紧张,只有7人。在7月初报到后,永胜瓷厂人事部门通过查看档案,决定五年级毕业班任课教师的人选时,就考虑到了我。于是我担任五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并担任本班的语文科目的教学工作。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每天早上6:30,我要带领全班同学在篮球场集合,带着学生沿着公路跑步3000多米;每周星期一、三、五晚上7:00——9:00进行辅导,就这样有规律的工作着。经过几天的教学后,才知道子弟学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因当时的体制问题,学生是非农户口,到初中、高中毕业后,有考工,考干的优越条件。所以我这个班主任也不好当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我只有耐着性子,白天,给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晚上利用休息的时间,进行一家一户的家访。可是厂里当时的职工,来自于丽江专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称,含现在的怒江州、迪庆州),文化程度也不高,到一家便是酒瓶子翻天,为了学生的成绩,每晚都头昏脑涨的回到宿舍,第二天清晨一觉醒来,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工作。
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真是有喜有忧、有笑有累啊!记得在下学期的四月份,有一天放晚饭学后,一个值日的小姑娘捡到一张小纸条,她把纸条交给了我,我睁大眼睛一看愣住了。上面竟然写着“亲爱的玲玲:为了免去那些闲言碎语,我暂时不与你说话了,到永胜去考试时又和你说话。爱你的海市蜃楼,1990年4月8日。”之后我就打开了收齐放在办公桌上的桌业本,一本一本地对起了学生的笔迹来,最后断定是赵小平同学写的。那晚我整夜失眠,脑海中一直在思考“才小学五年级的娃娃,竟然会谈起恋爱来了,是自己的引导不对吗?问题还是出在哪里?”第二天放了晚饭学,我把唐小平同学叫到宿舍,拿出纸条给他看,并且问到“这是谁写的?你告诉我一下?”我看了看他的神情,只见他的脸渐渐地红了。最后他说:“这是我写给和玲玲的,刘老师我错了,今后我保证再也不写了!”。之后我采取了“冷处理”,我对他说:“你两个才蚕豆大的娃娃,就谈什么恋爱,现在已经是四月份了,再两个月‘是骡子是马’拉到永胜就知功夫了,只要你认错,拿出实际行动,保证下不为例,我为你保密,但你要交出你写的‘情书’!”
第二天早上,赵小平来校特别早,我刚刚起床,他把前段时间写的“情书”交给了我,我一看厚厚的一扎信签纸,整整有两本厚。我把它放到我的抽屉里,好好的保存着。就这样平息了这件事情。后来,我从各方面了解到,他父亲是兰坪县人,参加工作后经人介绍,在北胜区胜利乡入赘,结婚后生了四个姑娘,一心想生个儿子,老五终于是儿子——赵小平了。因此,从小娇生惯养,读到小学三年级,还要他爸爸背着接送。在家里他就是“掌上明珠”。随着时间的推移,七月初转眼就到了,全班学生带到永胜县城北胜区的统一考试,考试成绩一出炉,两名同学的成绩上升了,都在10名以前。我之后把自己珍藏了两个月的“情书”交给了双方的父母亲,双方父母亲看后,拉着我的手,千感谢万感谢。这时,我感到自己一年的心血没有白流。全班35名学生,除最差的那五、六个外,其余的都录取到永胜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这就是初为人师的我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丽江地区永胜瓷厂一干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个青春年华里,我曾经奋斗过、努力过。1995年12月,共青团永胜瓷厂第六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我当选为副书记;1996年1月,我担任子弟学校校长职务。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同时,狠抓学校的内部管理,从日常的常规管理,到学年末的统一考试。我都主动地与永北镇教委联系,与永北镇大厂小学实行监考教师轮流交换,每月的奖金与学年末的学生成绩挂钩,使得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成绩得到厂部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为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每年的各大节日中,联合厂工会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和技能比赛,多次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活动场所。
永胜瓷厂从1998年开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开始出现亏损,在最艰难的2000年,企业不得不停产,全厂职工每月发180元的生活费,有门道的、成绩好的学生转走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一直坚持到最后。直至2002年9月企业改革,摆脱“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成建制把学校交给了当地教育部门。我也再次分配到永胜县仁和镇任教。 今天,回忆起来使我一生难忘,身为人师,所知责任。当时所教过的学生,正成为社会的骨干力量,在各条战线上耕耘着,这使我感到很欣慰,在国有企业这块沃土上,锤炼了自己,没有荒废青春年华。而是更加地百倍珍惜,珍惜美好人生中的每一天!
2024年8月14日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