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 凉意渐生》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十四)
宋厚健文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十四,
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时至处暑,已进入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
意味酷热难熬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民俗活动很多,
吃鸭子、放河灯、开鱼节、煎药茶、拜土地公。
处暑,暑气散,秋意浓,秋叶黄,鱼儿肥,
暑退凉风至,秋影入檐长,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处暑秋来早,珍惜好时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指暑气至此而止,
有“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之说。
处暑正处秋季,仍有夏热的余威,
一派热未尽、正值夏未央。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南移、辐射减弱,暑意渐消,
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
秋意渐浓,凉意渐生。
“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
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
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三暑”中间夹一个“立秋”节气,
立秋之后为处暑,暑热时间较长,
暑热长对于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有利。
古代将立秋至秋分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呈下降趋势。
处暑,既是夏日的休止,
也是秋收的序曲,
对于农家人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秋不凉,籽不黄”“气收禾黍熟”,
凉爽对农作物的生产十分有利。
古人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
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
以防秋种干旱而延缓冬作物播种。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加强晚秋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为果树施肥是农民最重要的农事。
随着昼夜温差的加剧,
适时进行灌溉、补水,
以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处暑是秋收的美好时节,
讲究传统孝道的中国人,
按照惯例要向先祖报告,
并且拜请老祖宗们尝新,
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灵的庇护,
表达对土地的感恩,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处暑前后正值中元节,
在河北一带安家祭祖于墓,又称“麻谷节”。
除了祭祖,人们还要酬谢土地,
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处暑还有放河灯的习俗,
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人们的祝福。
四季都有令人欣喜的风貌,
而最为舒爽的时节就是金秋。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
在这层林尽染,金桂飘香的季节,
愿我们喜获丰收的同时,
不负感恩,砥砺前行。
落日余晖霞满天,秋季踏歌山水间,
轻风拂面微微凉,心情舒畅乐逍遥。
锦绣河山无限好,绿水青山在心间,
退休五载政策好,感谢祖国养育恩。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让我们尽情享受夕阳下的宁静与温暖。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等图书。荣获全国文学大奖赛多项大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