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瓦房
文/崔和平(河北)
记忆中的老瓦房、老榆树、旱磨、石碾、马灯、喂猪槽、擀面杖……这些老物件,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老瓦房以其独特的结构魅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青灰色的瓦片覆盖着屋顶,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斑驳而富有韵味。
屋檐下,是雕刻着各式图案的木梁与椽子,它们或繁复精致,或简约大方,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与生活情趣。
走进老瓦房,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屋内空间虽不宽敞,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一张八仙桌,几把竹椅,便是家人围坐共话家常的地方。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和旧物件,静静地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
每当夕阳西下,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与地上的光影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让人心生暖意。
老瓦房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而且更多的内涵是它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与发展,记录了农民们的辛勤耕耘与收获。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许多老瓦房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它们所代表的传统建筑文化和乡村生活方式,却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因此,记忆中的老瓦房不仅是一处建筑遗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它们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归属感,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惜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与美好!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