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长河
略阳有句俗话是:“有名的山,是付家山!”从航拍俯瞰其地形、地貌,付家山完全不输于七彩云南哈尼族、彝族的那些梯田。那一溜一溜青色、褐色、鲜黄、亮白的彩带,分别代表了小麦地、空茬地、油菜花地与入村水泥路的投射,它们一环套一环、一层递一层,次第环山而上,把付家山涂抹成一幅春天的水墨油彩画。
最为显眼的当属进村水泥路,它犹如一条银龙盘旋在青山与农舍之间,两侧坐落,或是青白两色二层小楼、或是黛瓦红墙一砖到顶瓦房、或是土墙青瓦四合院,它们保留了200多年至今,付家山村民居住房舍的风格。参差其间,最为耀眼的当属那些明末清初的古院落、柏林森森的古墓葬,它们无声地见证了这个村庄,几百年来蛛丝马迹的变迁,给我们留下了探古寻幽的无限好奇!
从略阳县城溯嘉陵江而上约
35公里,就到了马蹄湾镇付家山村。在“十天”高速公路高架桥右侧沟渠边,巍然耸立着一座3层挑檐式汉白玉牌楼,“山水辉映千年古村隐仙境,阡陌交通百顷花田入画图”牌楼两侧这幅对联,以双狮为基、意境钩沉,其上横批是“彩韵付家山”五字,在仙鹿与白云图案正中,乃画龙点睛之笔,指引我们由此进入古村付家山。此牌楼,其顶上有2层4柱,挑檐式展翅飞凤直接云霄,朵朵白云宛如凤凰羽翼展开,在湛蓝天空陪衬下,令人顿生空灵、幽远之感!
盘山小径,融入了现代工业元素,那3米5宽的进村水泥路,恰似一条舞动在山峦间的白绸飘带,蜿蜒迂回在葱茏葳蕤的山麓、山根之间。前行约2.5公里,可见黛瓦黄墙立式支架的老屋与红瓦白墙2层小洋楼,星罗棋布在路旁。我同周吉灵、杨春、郭鑫等5人,顶着中伏烈日,走进付家山的自然村落王家庄村民高永成的四合院。从正屋2层小楼右侧,保留接檐式5间厢房,可以窥见这里曾是一套3进式四合院。虽然脱贫攻坚期间,拆除旧房修建2层主楼成了主屋;但是,进院子铺地青石板与右厢房片石加胡墼的墙体结构和屋内的老物件,瞬间告诉你,这里沉淀了悠久的岁月。屋主告诉我们,此屋因“门窗檐柱顶”等雕花工艺精湛,故称为“花楼”。院子在明清时期建造,那六面锤形柱础石(磉盘),雕刻着明清时期,外圆内方的古麻钱与圆润的银锭浮雕,表达了屋主对钱币与财富的敬畏与追求;有的柱础石则是下雕三角形莲花、上雕正方形银锭图框,寓意美好与财富是支撑“花楼”的柱顶石,令人浮想翩翩。房屋的窗棂图案,以条形、方块与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构成棱型花纹,窗棂纵横凹槽的技法,彰显其工艺精巧,体现了心灵窗户简洁秀丽与繁复镂空的格局;有些窗牖,雕琢长方条形和圆孔型,蕴含了主人内圆外方的处世之道。走进屋内,天空射进的流苏,漂浮着陈旧沧桑的微尘颗粒,墙根角落的犁铧、锄头、风车、背夹子和布满灰尘、挂墙的蓑衣,瞬间置换了屋主一幅春秋稼穑的农耕画面。有个长1米宽2尺许老物件,令我不知所以。询问屋主高永成,这才知晓是其先祖造纸的一种工具——捞篦子。这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链接了渊源,令我唏嘘不已!出屋,强烈光线与屋内阴暗对比,让人顿生古今穿越之感!我仔细推敲此古院落,乃是面向东南、坐向西北,可以看出其先祖向往太阳、敬畏天地的内心本意!
这些古老房子和这些崎岖山路,其实是一样的,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山坳和光阴流年。中伏天的酷热,更显示了付家山村静谧与葱茏,耳边嘈杂的蝉声与稀疏的鸟鸣与蓝天白云下的热浪,合奏天籁。鸟儿,估计是倦了啾啾,蝉儿偶尔
“吱吱”几声,都隐入密林与旷野!顺着小路,我们就到了一个叫半坡的自然村落。这里显然住户密集、沟壑纵横,村落四处有栎树、板栗、柏子、杂灌木等,形成天然茂密的青纱帐;间或有斑驳漏光、清爽怡人的大片翠竹林,更有青苔挂石壁、虎儿草带露与不知名野花点缀小径。最令人惊奇的是走过高门大户外边水泥路,可见连同四沟八梁那些寂寥的青石板路。因少有人走,石板边缘绣满了青苔、缝隙里偶尔一支嫩茎顶端挂着米粒大小的白色花苞,透着一丝清香。我们踏上脚下青石板铺成的步步阶梯,宛如隐入郁郁苍苍的幽梦。倏然间从峁梁背后折回,再层层向上,恰似天梯台步连通一座座古旧的四合院。据说,这些进庄下沟的青石板路,是高军祖上高宏,集其兄弟4人之力,开山凿石,用一片一片青石板,铺通了王家庄、半坡、付家梁这3个自然村落,长达5-6里的上梁下沟之路,避免了阴雨天气,庄户人家进出村子的泥泞之苦。显而易见,高氏家族为富有仁!因这石板路的缘故,我们就缠着高军刨根问底,直到追问出其高家一个州郡(或说武都郡、或说利州郡、或说汉中郡,皆无可稽考。)通判高成举来,我也有幸瞻仰了高氏先祖的半坡墓地。
村中,有一棵三人合抱的百年皂角树。据说,这是下山猛龙之脊背,推及其先祖坟地,该在龙尾幽深之处。果不其然,沿路根本就没有路,全是青藤、荆条、倒挂牛刺、仙麻,盘根错节、杂草丛生,高军只好手持镰刀、木叉子,在前面开路。约莫一刻钟功夫,我们就进入了高氏祖坟。只见柏树森森、日影稀疏,一座座砖石结构六角攒尖顶或单檐外展碑亭,按照年代、辈分顺序,次第坐落在大片柏林杂灌的墓地里。那些只有碑石,未有碑亭的坟墓占了绝大多数;因而,这些高耸出头的碑亭,无声表明了高氏先祖当年不同凡响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我们拨开杂草、用清水冲洗墓碑,隐约可见高氏家族从乾隆到清初一代代先祖,断断续续的碑文记录。据村民高军讲述:州判高成举的后人,有连绵于此七座四合院,可见其家族鼎盛一时。我揣猜,连这棵百年皂角树也难以说清当年的具体情形,不知它根上那些奇形怪状、碗口大小的孔洞和疙瘩是否知晓?其根部脸盆大小的隆起上密密麻麻生满了一丛丛黄玉小扇般的灵芝菌,是否汲取了高氏家族先祖的灵气,也未可知!我叹息一声,州判高成举安排族人在黑夜捉贼,乱棍齐发;因此,误杀了贪财的木匠,摊上一身官司,没落了一个名门望族。此作法,深以为戒!
走出高氏祖坟,我一直不解一事。此地既然有高家曾经的辉煌,为何又叫付家山呢?!带着疑问,我们采访了清朝拔贡付作仁第
13辈后人,村民付建成。付建成住在龙脊走向龙头地段,住宅高悬“仁孝堂”三字,也是老式2层土木结构住房,只不过其2层楼檐已经补旧翻新,看起来有些土洋结合、不伦不类的味道;可是“仁孝堂”三字以朱漆为底、石墨浮雕,在两扇正方窗牖、各镂五枚团花的菱形图案映衬下,显得庄严而祥和。付建成之太爷辈,付传新、付传业、付传一等,三人多有建树。付家山,也因其家族得名。付家后辈,以耕读仁孝传家,儿孙多考取名牌大学,在西安或其他大中型城市发展。我们走出七座四合院旧址,继续向龙头探寻。绕过几家古院农舍,多有老人在摇椅、躺椅纳凉。从一家青石板铺地的四方天井里,走出一位70多岁的老妈妈,她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喝水纳凉。老妈妈身体看起来很硬朗,在院子竹席上晾晒了乌油油黑一大片油菜籽。她说,要敞一敞前一段夏雨连绵的湿气。走过天井,左右几拐,在宽窄不一的石板路出口右侧,是一片空旷的绿野阡陌,左侧是一户2层小楼,楼房背靠十几亩地阔一座七八十米高的峁堆,其基部是五、六米高的青石板砌成,青苔与杂草参差于石板缝隙之间,一根根藤萝垂掉下来,显得古朴而富有诗意。我们绕到小楼一侧,顺着石板路阶梯而上,终得一览山峁之全。原来,此处叫堡子顶。据说,顶上曾是一座四合院,可屯兵丁或青壮村民200-300人,他们以石头、弓箭、木棒、锄头等为武器,守住了付家山村的西北大门,一次可以连续坚守几天,以防庄子不受匪患骚扰。现在,堡子顶上已经成了花果园,几架丝瓜开着黄花、吊着青瓜条,堡子周围则是高大的柏子树,一簇簇褐红色的柏子果透着香气,若不看树叶,一定会误以为这是花椒树;站在堡子顶,可见堡前小楼边,青枣如拇指大小、红黄青三色的金桔子,似玛瑙一般挂在青翠的枝叶间;小楼耳房顶上,已氤氲了晌午袅袅炊烟的香气........
我忍住咽下口水,俯瞰西北。只见“十天”高速公路,如一匹白绸绕着山麓临江飘远,其上车辆奔驰、穿梭如蚁,嘉陵碧波江水清清,只是少了那一声声苍凉幽远的船工号子。沧海桑田,蜀道通途,那些纤夫的苦难吆喝声,已经消逝在东流的江水里,而一去不复返了。
环眺四周,心生感慨。我对付家山愈加好奇。我们一行,陆续考察了四、五座保存完整的古四合院与又一望族——粱氏家族的墓地,瞻仰了其近代先祖冶炼金铁的丰功伟绩。
据说,付家山这块富庶之地,最早叫龙凤山,一条猛龙从东南向西北嘉陵江飞去、两只金凤举翅向南方飞。若是高空俯瞰其地形地貌,中间是一条飞龙、两边是举翅金凤。解放前,付家山隶属明珠乡管辖,为付家山保(堡),习惯上叫付家山,解放后曾设付家山乡,后改为付家山村沿用至今。现在,村民与乡贤集资修建的高大牌楼耸立村口,似乎再次告诉你,这片土地为何富饶兴旺的缘由!
如今付家山,被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陕西省传统村落”“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付家山古泉、付家山青石板路及路沿那只半露侧身的石狮子,同高家堡子石寨,仿佛还有太平天国曾经驻扎的千军万马,在寨子瞭望台上,睁大眼睛守护着这方毓秀之地。此时,这些名胜古迹,已被淹没在时间变迁的河流中,有待后一步整体设计、深度发掘与全面修复!
付家山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里,大梁、付家山、河底下、冯家山等自然村落的干部群众,正在依托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的契机,把付家山村梯地油菜观花点与农耕文明的根本,紧紧联系起来,瞅准新时代三农经济供给侧需求,开辟多种特色产业与古村修复等富民项目;试图把付家山这片土地、山川与古村名胜古迹融合起来,把略阳付家山村变成嘉陵江畔震古烁今的聚宝盆和花果山!
作者简介:杨长河,男,汉族,生于1968年2月,笔名,流云、莫寒;网名,水声鸣空谷;陕西省城固县上元观人,中共党员,略阳县老科协常务理事,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 成都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红枫》文艺内刊主编。
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1篇;在《汉中日报》《郙阁》《西南作家》《鸿鹄文艺》《北方诗歌》《雨嫣文学》《白银诗刊》《驼铃》《宣城文艺》等报刊发表有散文、诗歌、微小说等作品。
在《同步悦读》《读书村》《中原作家》《乡土作家》《大雅散文》《浅海文苑》《中国爱情诗刊》《灌河文学》《诗歌汉中》《新诗高地》《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北京头条》等20多家公众平台,发表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300余篇,诗歌作品曾3次入围全国大赛,1次获奖。(平台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