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见真功
——读柳长青小说集《新麦登场》
文 | 陈玉萍
柳长青能咵天,尤其在酒桌上,以一敌十。究其原因是语言功底了得,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喜欢读他的小说,从《娘要回家》到《文化站长》再到《新麦登场》,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一气呵成。说实在,评价一篇小说好不好,首先就是能不能让你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没有这个魅力,小说还是欠火候。
为什么柳长青先生的小说能如此精彩好看?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选材,二是人物塑造,三是语言表达,都很有特色。
首先是选材,柳长青选材大胆,小说最容易吸引人的是轰轰烈烈的情情爱爱,这也是写得最多的,最不好写的是平平淡淡的家长里短。《新麦登场》主要写的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生活忌俗滥,文章更忌俗滥,清官也断不好的家务事儿,他偏偏敢写,而且写出个子丑寅卯,俗事写脱俗,不容易。
柳长青写的家长里短,既吸引人,又弘扬了正能量,不造作,是下了功夫的。如《磨气朗嘎结亲家》,当今社会,公公婆婆不好当,婆媳关系不好处,磨气巧施妙计,把亲家骗来看女儿砸锅的现场,让亲家一巴掌打醒了女儿的不孝。文章写得妙趣横生又大快人心,恶习不可姑息,坏风气得到了扼杀。文章结尾写道:“磨气用计将桂华的老子骗来,让他当着湾里众人的面打了桂华一耳光的事儿,没多大功夫就传遍了全湾。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添油加醋绘声绘色的谈论着,年纪大一些的人一边摇着头一边喜笑颜开的说,真是个磨气。”公道自在人心,褒贬在言语之间。
《娘要回家》中,老娘一意孤行改嫁,一去20多年不念亲情,如今后夫去世不到半月就被扫地出门,想回家回得去吗?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再婚夫妻一个先走,后面一个成了烫手山芋,处境尴尬,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小说中,儿媳田春苗不计前嫌,深明大义,力排众议,接娘回家。在她身上,我们既看到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孝顺与善良,也同时看到新时代新女性的敢做敢当,大气豪爽。
《细德姆妈和天赐伯》写的是农村邻里之间的争强斗胜。农村人既和气团结,同时又爱互相攀比。小说通过两位老人做房子比高低,生孙子比男女,写出了农村人的精明好斗,既引人入胜,又出人意料,不落俗套。在他的笔下,家长里短中有学问,人情世故里含文章。
《新麦登场》通过发生在农村的一个个小故事写出了现代社会农村人的困惑和思考,落后与进步,传承与突破。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工于心计的天赐伯,乐善好施的太婆,固执的老头儿刘爹爹,这样的典型人物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
生活富于艺术,但也不是人人笔下可以产生艺术,柳长青从生活中体验,跳出生活,经过夸张、虚构、集中化和典型化处理,以生动的细节和语言,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细德姆妈知道土地庙前自己种的树被人挖了之后,高声叫骂,语言恶毒:“哪个断子绝孙、绝根断苗、绝得一抹光的东西,搁不得(方言,跟人过不去、看人不顺眼之意。一编者注)老子,挖老子栽的树,日你的祖宗八代!”而在天赐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了新房后,细德姆妈却若无其事地来了一句:“下半年,我细德要做个三层楼的楼房。”两处描写让一个泼辣精明厉害斗争有方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刘爹爹不能接受新事物,哪怕是一把新式雨伞也接受不了,当雨点又粗又密,雨势凶猛,小说中写道:“刘爹爹继续头顶装着烧纸的塑料袋子在雨中不紧不慢地朝着回家的方向行走。”雨停了以后呢,小说写道:“一进湾子,雨就无声无息地停止了。刘爹爹把顶在头上的袋子提在手上,像个得胜回朝的功臣,洋洋自得地回到家里。”最后落了个生病高烧。我们身边不是也有这些人?柳长青笔下的人物总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语言是柳长青小说的又一特色。《新麦登场》的语言地方特色浓郁,语言幽默而富有生活气息,如新出的麦子一样的清香质朴。
文章有很多我们常说却不会写的方言。比如词语硬肘(有骨气),出我的挺(出丑),服周(服气),郎嘎(您老,各位),这门暂(现在)等。柳长青尤其擅长写女人骂街,这离不开方言的运用。比如郑秀英骂街与细德姆妈骂人都是功力深厚,但风格不一样,一个俗不可耐,一个富有技术含量。如,“她(郑秀英)二话不说,端着砧板和菜刀就在湾里边骂边剁,我的楚货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根正苗红,是哪些幺姑养的(方言,未婚生子、私生子之意。一编者注)说他这不好那不好啊,老子剁他的祖宗八代呀!一连三天,郑秀英放工回来就拿起砧板刀围着湾子到处乱剁,剁得伍房湾鸡飞狗跳,一片惶然。”活脱脱一个无人敢惹的泼妇!再比如,写到细德姆妈心里快活的时候,语言是这样的:“真是缎子面抹了一把猪油。”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呀。
《娘要回家》中,媳妇想请婆婆帮忙带孙子,婆婆万春荣说,“媳妇,你莫弹莫跳,我管了一代人,各管各一代。”一下子把儿媳拒之门外。在《磨气朗嘎接亲家》里写观众看热闹。磨气看见锅被砸大骂一声问是谁做的?“吼声一落屋里挤进来好多人。”平常日子如白开水一样平淡,今天好不容易出了个稀奇事,大家马上兴奋地围观起来了。磨气既不吃软也不怕硬只讲横,可儿媳更厉害。“是我打的,么样?你不消骂哪个的,哪个叫她老婆子惹我的?正在切菜的二儿媳桂华应声冲出来,她头发散乱,脸色铁青,喘着粗气,瞪着大眼,手里拿着沾着新鲜菜叶的菜刀,摆出一副随时准备还击的架势,像个凶神恶煞的母夜叉。这让所有想看热闹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可拭目以待的人,很快就失望了。”因为这个磨气竟和颜悦色甚至和蔼可亲地竖起大拇指。既然没有期待中的刺激。大失所望的观众只能顺势劝“算了”、“马虎一点”。磨气想方设法骗来亲家,并且放鞭炮以示提醒。鞭炮一响以后,文章又写,“引得隔壁左右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在门口冲里耕田扯秧挑秧的人也纷纷朝这边跑来。”人们这一连串的反应,充分体现出世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这种心理,看得人忍俊不禁,同时有力推动情节的发展。
柳长青用一段段生动的文字,重现了一个个典型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让读者享受了精神盛宴。
【作者简介】陈玉萍,团风人,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