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禾黍盈满日,静心已立秋。
桥下一叶舟,溪畔一民宿。
莲谢亭下池,蝉鸣枫林渡。
天光共云影,清风与绿柳。
帘卷凉意袭,扇摇暑气除。
所思寄千里,心系怀乡赋。
——题记
一
此行扎帐选择在桃源县牛车河镇的汤家溪村。
考虑到一是三岔那边戏水者众多,路旁停车多路面窄;二是修张官高速大车挂车较多容易堵车,所以选择上常张高速,在慈利阳和下走溪口、洞溪、高桥过来,一路上溯溪行,时而上,时而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时二个多小时到达汤家溪村对面的民宿——汤家溪民宿。
这是一座以溪命名的村庄,也是一处因洞闻名的秘境,全村区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村部周边140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有黄桃、黄金梨、八月瓜等水果,秋天来了,瓜果飘香,当地的百姓忙着采摘,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满脸笑容。这里的人们多临河而居,与水为邻,悠然自得,与世无争。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将两岸的山水、楼阁、田畴、村落一一环绕,悉心润泽。这就是桃源深处一块神奇的烟雨胜地——汤家溪。
轿顶山下,一衣带水,长约92公里的大洑溪在村部处兜兜转转,曲曲弯弯,水流缓慢了下来。
溯溪行,山谷间蓝天白云飘,满目层峦叠嶂,绿柳成荫,河道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堤坝高出,飞瀑如练,溅起朵朵浪花。放缓脚步,三五好友泛舟或放排溪上,或拎着鞋从坝上涉水缓缓走过,或踮起脚尖,从跳跳石上一步三回头,回眸一笑百媚生。但见溪水潺潺,清且浅,浮光掠影,鱼戏浅底,碎石细沙清晰可见,水草摇曳,清风徐来,芬芳犹在。晨起,在柳林间,鸟语花香,不时有白鹤亮翅,在浅滩驻足。据当地人介绍,古今众说纷纭的悬棺群在绝壁上突兀出现,谜一样的千古葬俗,更为奇险的汤家溪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来时路上,在溪口古镇上稍作停留,买点儿果蔬,人不多,本着不浪费节约的原则,一样来点儿。
下午三点半左右,大厨开始忙活起来;橄榄树父女已经弄好钓鱼的行套,在堤坝下一浅潭处开钓了。院内的人儿分工协作,洗的洗,择的择,炒的炒,小气罐儿、速效微型灶,火力全开,半小时后,小炒肉炖豆腐、青椒炒肉、香肠、腌黄瓜、清炒豆芽菜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仪式感满满当当的,把酒倒满,不多会儿,吃个底朝天,收拾停当,洗澡的洗澡,拍照的拍照,钓鱼的钓鱼,散步的散步,各得其所,各有所乐。
秋季的星空下,满天繁星,大家围坐着,吃着刚煎好的小河鱼儿,聊着过往的趣事儿,至夜半时分:小院帐篷泛秋光,堂前与君诉衷肠。芦影摇曳夜色深,醉卧红尘数星光。
二
秋,在这一天立起来了。尽管蛙声一片,蝉还在柳林中歌唱。风依旧悄悄在一片片叶子上写下秋的诗歌。
据传,梧桐对凉意最为敏感,立秋一到便开始落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相传宋时,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宫殿之外,眼睛紧紧地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便传遍了天下。
立秋至,凉风起。这话有道理。庚子年立秋日,登顶桃源县最高处――乌云界。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南部,地处雪峰山余脉的北坡,云贵高原向湘赣丘陵、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典型地带。
与友人相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同行的二哥说了他三过乌云界却不曾见过其真面目,甚是遗憾!
此次叫了多年的朋友老谢做向导,也算了却一桩心事儿。
老谢,个不高,黝黑的脸庞,短衣短裤,话不多。再叫上唐医生一家三口,午后的阳光,有点毒辣,但好在深山老林中,拐个弯弯儿,上个坡坡儿,约摸着近两个小时,终于到了乌云界上。山界,汉语词语,山区的意思。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陕西守策》:故四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为善战。《宋史·田况传》:非欲深绝沙碛,以穷妖巢,但浅入山界,以挫贼气。
山界,印象中,海拔应该在 一千米以上吧。原来在小学的课本上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长征路上,红军过老山界的故事,有战士长眠在冰天雪地的山界上……
乌云界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低温阴雨,湿度大,云雾多;夏季天气炎热,多暴雨;秋季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具有典型山地气候特征;冬季天气冷凉干燥,多大风,霜冻频繁。
登顶了,方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声很大,呼啦啦的,站远了,要大声呼喊你的名字才听见你的声音。难得上来,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友人指向那畔,安化的云台山隐约可见。
下的山来,路旁溪水潺潺,停下脚步,濯足,洗去一路风尘;呼吸一下林间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的,仰躺在大石头上,冥思遐想着。
仙鹅滩,溪流流经此处,窄处似鹅颈,宽处似鹅身;又传有仙人驾仙鹅路过此处,得此名,不曾深入考证。有潭,孩童戏水其中,自得其乐。旁有民俗谷,估计还在扩建之中,三三两两的人儿。
擂茶又名三生汤,起于汉,盛于明清,流传已久。关于擂茶的起源,目前公认的说法为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老妇人何婆售卖的街边小吃。当时的南关城是潮汕和惠州经商的必经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决了往来客商的疲劳,因此名声远播。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流传已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一种待客之道,佐以一二十种乃至四十八种之多的小碗小碟,俗称搭茶的坛子菜什么的。现在也有了创新,土钵钵儿,土炉子儿,架上三五个,大热天的,虽吃的大汗淋漓的,却又在叫着店家再来上一碗了。
夕阳西下时,在一水库的农家院内,架上五个“土碉堡”,再来十盘八碟的,天虽热,但自酿的土家米酒是少不了的,不多,三两足矣。
就要告别了,相约着哪一天再次相聚,讲述那段时光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