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走进杭州令人心驰神往夏凉避暑地-九溪十八涧
作者:李永合
夏日杭州旅游,大多数人首选是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既有千年等一回的白娘子,还有苏东坡、白居易留下的苏堤白堤,有雷锋夕照,柳浪闻莺,三潭印月等的西湖十景。而今年杭州的夏天实在是酷热难耐,连续40多度高温天气让很多人对出门望而却步,尤其在大西北高原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我,从来没有享受骄阳似火闷热天气,让我热不可耐。加之西湖人潮涌动,烈日当空,中午游客寥寥无几。于是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九溪十八涧,这里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们夏日避暑的绝佳去处。
九溪烟树,俗称“九溪十八涧”,是西湖新十景之一。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晴好天气时满目翠微秀色可餐,若遇阴雨天则云缭雾绕,恍如仙境,这也是其名中“烟树”的由来。九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了一处掩藏在大都市中的“天然氧吧”,让人在呼吸间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夏季是游九溪的最佳时节,游客们可以濯足嬉戏于急流清溪,也可以尽情享受幽深恬静的山林野趣。
在酷热难耐烈日炎炎的夏日,我怀揣着对清凉的渴望,带着家人和孙子走进了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开启了一场沁人心脾的避暑之旅。
踏入这片胜地,满目皆是郁郁葱葱的绿树,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世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增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耳畔传来潺潺的溪流声,那声音犹如一首轻柔的乐章,引领着我深入其中。
九溪的溪水涧热闹非凡。尤其是周末,九溪路和之江路上排满了车辆,人们拿着水枪、穿着拖鞋,纷纷前来戏水避暑。这里有全家总动员来遛娃的,也有不少时尚的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拍照。
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脚下是清凉的溪水。我忍不住脱下鞋子,踏入水中,那一瞬间,一股凉意从脚底直窜心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溪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见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我与同行的伙伴们互相泼水嬉戏,欢笑声在山谷中回荡。
九溪十八涧的水,是其灵魂所在。即使在炎炎夏日,水温依然清凉宜人。那清澈见底的溪水,沿着高低不平的碎石路蜿蜒而下,水石相击,漩涡剧转。九溪十八涧的溪流或宽或窄,或急或缓。有时,它们在巨石间奔腾跳跃,溅起朵朵水花;有时,又在平缓处形成一汪汪碧潭,宛如镜面般平静。沿途的瀑布虽不似名山大川那般雄伟壮观,但也别有一番小巧玲珑的韵味,为这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九溪呈“丫”字形,其源头有两个。西面是老龙井狮子峰,立着“九溪源”的石碑;东面则是翁家山杨梅岭溪,水曲折而流,沿途次第汇聚九坞之水,在八角山下的溪中溪酒家处合并,再南流汇入钱塘江。“九”和“十八”并非实指,而是泛指这里有众多的溪流。
沿着九溪的游步道往上游走,会经过林海亭,亭上的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仿佛在提醒游客,莫要匆忙,需悠然地品味这里的山水。在溪边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
越往深处走,越发觉得宁静与清幽。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我们在溪边的大石头上坐下,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再往深处去,在杨梅岭村的深山中,绿树浓荫掩隐着一座幽静的寺庙——理安寺。这座寺庙即使是很多老杭州人也不一定来过。它所在的理安山,位于龙井村与杨梅岭村之间,是九溪十八涧之间的分水岭统称。理安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俶为高僧志逢禅师所建。志逢禅师还有个响亮的名号——伏虎禅师,他曾在五云山顶的真际寺修行弘法。相传当时五云山附近虎害严重,志逢禅师常携大扇下山化缘,所得钱财用来买肉饲虎,最终驯服了猛虎,老虎还常驮着他往返山中。如今的理安寺内,有伏虎禅师和老虎的铜像,老虎乖乖地围坐在禅师身旁,甚至吐出舌头卖萌。
理安寺还有个名字叫“涌泉禅寺”或“法雨寺”,这与寺内著名的“法雨泉”有关。“法雨泉”与虎跑泉齐名,其水质上乘。泉水在一口大方井内,石柱上的楹联“碧螺澄法雨,绿树荫清泉”描绘了此处的美景。南宋时期,宋理宗来此祈福国泰民安,故而改名为“理安寺”。历经岁月沧桑,寺庙曾被毁又重建,清代时,雍正、乾隆都曾到此,对其进行过重修,使其达到鼎盛。后来虽渐渐废弃,但在 2003 年重新修建后,主要作为文化展示使用。
除了理安寺,九溪景区里还有名人墓。在屏风山疗养院后的徐村萝卜山上,有陈布雷先生的墓。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曾为多份报纸主笔,后担任国民党中央要职。而在陈布雷墓北面的九溪头靶场茶园内,是陈三立和陈衡恪父子的墓。陈三立是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的长子,与谭嗣同等人并称“维新四公子”。他的长子陈衡恪擅诗文书法,尤长绘画,是现代国画大师。
九溪十八涧,这里有看不透的山,走不厌的路,听不够的泉,数不尽的树,还有读不完的故事。
它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夏日里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清凉与惬意,让人流连忘返。
一路上树荫重重,流水潺潺,山鸟嘤嘤,凉风习习。行走中,看到路边有家草堂,木牌上写“谁醉九溪,静静地做自己”,不知草堂主人是谁?想必住在“醉九溪”,就是陶醉于自然,就是回归自己。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余晖给整个九溪十八涧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们带着满心的欢喜和留恋,缓缓踏上归程。这次的避暑之旅,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九溪十八涧,它不仅是一处避暑胜地,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我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相遇,再次感受那份独特的清凉与宁静。
作者简介:李永合,河南南阳人,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约50万字。有两篇作品在全军征文比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报告文学《军魂》。2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被全国数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撰稿人。现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 QQ1367853946 DH:13709713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