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奥运史》
(十五)
开展一项大型体育赛事,少不了四支队伍,一是运动员,二是裁判员,三是教练员,四是保障人员。
裁判员,是竞技比赛结果的宣布人、鉴定者,是客观公正的化身。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届开始,就设立了裁判员。当时,只有短跑一个项目,因而也就只需要一个裁判。谁来当裁判呢?第一个裁判员的名字叫伊菲图斯,他就是伊利斯国的国王。后来的200多年中,古奥运会的裁判员均由伊利斯最负盛名的俄克叙卢斯家族的人担任。
近些年来,中国人担任奥运会裁判,已是司空见惯。在巴黎第三十三届奥运会上,“跳水女王"郭晶晶担任裁判员,且是跳水项目的裁判长,引起了网络热议。
然而,历史翻开到88年前,情况却完全两样,几亿中国人中,没有一人能有资格当上国际奥运会裁判,直到舒鸿的出现,奥运会上才有中华第一哨。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舒鸿以中国体育代表队助理教练兼队医的身份随队去柏林,并申请参加奥委会的裁判工作。
在进行篮球决赛时,美国队进入冠亚军争夺赛。本来,篮球裁判是美国人,但出于公平,美国裁判理应回避。但是,当时的篮球运动在欧洲开展时间不长,欧洲国家的裁判普遍经验不足,到那儿去找合格的篮球裁判员呢?这一机遇,就给了中国人舒鸿。
舒鸿(1894-1964),浙江慈溪人。他从读中学开始迷恋篮球,后赴美留学,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春田学院)体育系学习时,师承美国篮球运动的发明人詹姆斯.奈史密斯教授,篮球的各种规则、技巧烂熟于心。他曾经在多场篮球大赛中当过裁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看过比赛的人都认为他执法公正,判罚准确,。于是,参加本届奥运会比赛的中国体育代表队总教练马约翰就推荐舒鸿担任这一次蓝球决赛的主裁判,舒鸿的同门师弟、美国助理教练杜平对此也极力赞成。就在国际篮联官员犹豫不决之机,詹姆斯.奈史密斯教授一锤定音:“舒鸿是我的学生,我向你们保证,他是最合适的决赛裁判”。
就这样,舒鸿当上了这一场冠亚军争夺赛的裁判。当时随体育代表队到柏林奥运现场采访的记者冯有真,在报道中说:“裁判一职,由我国舒鸿担任。以往屡次执裁,铁面无私,极得好评。故决赛一幕,特聘舒氏充任裁判,极为荣誉。”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队在竞技比赛中颗粒无收,但舒鸿能担任篮球决赛裁判,也震惊了不少外国人,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后来,舒鸿曾对其弟子陈裕明回忆说: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被西
方人看不起。篮球项目备受关注,本来绝不可能让中国人来担主裁判。我所以能当上,既是人家的肯定、支持,也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人家看不起我们,我们中国人得看得起自己。我虽不是运动员上场争金夺银,但在裁判战线上,同样可以为国争光!
1936年,舒鸿完成柏林奥运相关工作后,加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体育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德国、瑞典、意大利等7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情况。回来后,他写了一份专题考察总结,其中说:欧洲各国的体育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体育发展有科学的计划,并进行系统性的训练。提出要发展学校体育,必须加强对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并建立体育研究队伍,着力开展体育科学研究。
后来,舒鸿进入浙江大学,负责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一系列体育教学实践与研究。1952年学院系进行调整,舒鸿担任浙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主任。
1962年,浙江体育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同时将各学院的体育专业学生,一起并入浙江师范学院体育系。学院地址迁从杭州迁至金华(即今天的浙江师范大学)。
舒鸿成为新组建的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体育系主任。舒院长上任后,亲自编写体育教材,亲自上课,培训体育骨干,挑李盈门,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成为浙江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全文完)
2024.08.14于金华
参阅资料:
1.张永全、李之基译《奥运会通史》(上、下册),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2.王晓华、张庆军著《百年中国奥运》,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3.孙大光著《中国申奥亲历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4.芳草后编著《古今奥运传奇与奥运知识问答》,2007年4月金盾出版社出版。
5.陈斌主编《奥运知识小百科》,延边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6.檀明山主编《青年必知奥运知识手册》,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7.近期《金华日报》
8.《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