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场雪,那些诗,留在都梁
文/吴天胜
那场雪,带着凌厉的攻势,从北方袭来,一路南下。所经之处,无不肃杀霸凌。
那场雪,下在了850多年前的都梁(今重庆市梁平区)境内,裹挟着金人侵略的余威,残存着靖康耻的余恨,却也凝聚着诗人报国的宏大愿望。作为南渡官宦的后代,从小就在倡导收复中原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陆游,在47岁这年,终于迎来这个机会。
公元1172年的正月,陆游踏上了投身北伐之旅。
这场投身之旅,起点是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终点是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北伐抗金,是陆游毕生的夙愿,他巴不得一日千里,立刻赶赴前线。怎料,沿途翻山越岭,风雪交加,泥泞山路一步三滑,甚是难行。无奈,他放缓脚步,甚至接受了梁山军使君的邀请,一同登上瑞丰亭赏雪畅饮,感怀乱世中的一域太平。
冥冥中似乎早有约定,这场雪一直在等陆游,他也在等这场雪。其实,早在一年多前,陆游就已到了梁山附近做官,任夔州通判。奉节与梁山本不远,按今天的高铁速度,一个小时左右。倘若选择走高速,两个多小时。可陆游那个年代,没有高铁和高速,甚至连公路也没有。出行,只能走驿道。那条驿道,至今仍能在梁平区蟠龙镇银河村找到它的遗迹,当地人叫做“百步梯”。
从奉节到梁平,对陆游来说,并不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他在等一个时机。
时机总算来了。那年,陆游接到时任四川宣抚使的主战派将领王炎的邀请,请他入幕府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这是一个报效朝廷、收复中原的好机会,更是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梦想,岂肯错过?
从小立有抗金报国之志的陆游不知有多惊喜。我大约能猜想他激动的心情。当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时,激动万分,甚至有些不敢相信,翻来覆去看过信函,直至确认无误后,果断打点行装向北进发。
那时没有公路,也无导航,陆游只能沿着驿道前行。梁山的驿道并不多,只有两条,一条称之为北线,一条称之为南线。南线是从万州分水镇经梁山葫芦坝(福禄镇)、蟠龙镇、三洞桥到梁山城区东门等地。据此推断,陆游应是选择南线经过梁山。
南线自古蜿蜒陡峭,行走艰难,沿途不但泥泞难行,而且随处可见虎豹踪迹。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也走过那段路。从前的驿路已修成公路,但山还是那山,坡仍是那坡。即使我开足马力,汽车仍喘息不已,仿佛陆游座下的那匹老马在维艰举步。
我走过时,正是春暖花开,公路两旁百花嫣然,碧树吐芽。两山如黛,山间槽谷阡陌纵横,万物争长,与陆游那时的境象全然不同。
很少走过这种路的陆游异常紧张,勒住马,缓缓吟出心中隐忧:
滑路滑如苔,涩路涩若梯。
更堪都梁下,一雪三日泥!
泥深尚云可,委身饿虎蹊。
心寒道上迹,魄碎茆叶低。
……
那时,已近日暮,天色灰暗。陆游一边吟诗,一边扬鞭催马。他要赶在天黑前,进入最近的驿站。否则,真有可能喂了饿虎,岂不是壮志未酬身先死?
他东张西望一番,自觉此地不宜久留。几年前发生的“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事,仍历历在目。自己孤身在此,倘若出了什么意外,有谁能说得清呢?特别是那些工于心计的人,能将白说成黑,能将平地说成山涧。指不定还有人会将此事歪曲发酵,到处散布流言。
他又联想到东汉新息侯马援从交阯运回一车薏苡欲作种子,却被人诬陷运回一车珠宝和文犀的事。不禁谓叹“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下半首诗脱口而出:
常恐不自免,一死均猪鸡。
老马亦甚畏,愶愶不敢嘶。
吾闻虎虽暴,未尝窥汝栖。
孤行暮不止,取祸非排挤。
彼谗实有心,平地生沟溪。
哀哉马新息,薏苡成珠犀。
一首诗吟毕,不期然就到了银河桥铺。
银河桥铺是驿路上的官家驿站,旅店设施齐备,来往人员众多。这里热闹非凡,相对安全,陆游放心住下。
次日,雪下得更紧,陆游没有停留,收拾停当,继续赶路。前行的道路,依然要翻山越岭,依旧是泥泞难行,甚至艰险重重。但他心中已存抱国之志,哪怕沿途荆棘坎坷。他要尽快赶到南郑,那里有他实现理想的平台。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即便是“难于上青天”的行路,在他看来,也是轻松加愉快了。心情不一样,路边的风景也就不一样。很快,他来到了“百步梯”。
“百步梯”我曾走过,整齐的石阶一级挨一级,从山顶到山脚,蜿蜒直下,像舒缓的琴键,似入云的天梯。
多年前,我曾见过几位老者抬着一墩石头,吼唱着“抬儿调”从山脚往上爬。抬石本是辛苦之事,唱出“抬儿调”后,便能缓解疲劳。
当陆游进入梁山境内后,他肯定也听到了“抬儿调”。在夔州工作了一年多的他,定能听懂川东话,亦能听懂“抬儿调”。
雪天的“百步梯”,路陡石滑。为防老马失蹄和自身安全,陆游在山脚时,下马拾级而上,徒步攀过“百步梯”。
老者吼唱“抬儿调”其实和诗人吟诗一样异曲同工,皆是抒情。所以,“抬儿调”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他,正好激发了他作诗的灵感。
诗兴上来,身边景物皆是诗。于是,陆游看到了奇观,那是飞练一般的瀑布,就在“百步梯”附近。反正风雪紧,赶路也急不起来,不如走近瞧个仔细。
从蟠龙山流下来的泉水,经喷雾崖下泄两百余丈,宽二三十丈。水势汹涌澎湃,浪花似飞珠溅玉,犹若“白米下锅”,升腾的水雾在山间缭绕。瀑布击落深谷,发出巨大轰鸣,如雷霆震荡山川。立于瀑底朝上仰望,“恰似银河下九天”,其壮观胜过庐山瀑布。
陆游一边靠近瀑布,一边在心底默念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知道李白写这首《望庐山瀑布》用了夸张的手法。
凭陆游的学识和阅历,眼前的瀑布,当称“天下瀑布第一”。如此奇观,哪有不作诗的道理?他拴好马缰,走近瀑布,搓了搓了冻僵的手,抚了抚胡须,开始琢磨诗句。
他决计不像李白那样夸张,只须白描,写实即可。此等壮观的瀑布,如果再用夸张手法,必定会弄巧成拙,倒不如写实的好,让大家读得真切。沉吟间,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从陆游口中经流而出:
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
人言水出奇,意使行人惊。
……
吟诗间,陆游见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山涧巨石,不免再生感慨。他由瀑布想到了水的形态,想到世间的纷争,更想到了韩愈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顿觉韩愈心胸狭隘。他还想到了诸葛亮,本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是,诸葛亮遇上了贤主刘备,相辅相成有了他后来的功名。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那一刻,陆游心中树立了偶像标准,把王炎当作了贤主,勉励自己要像诸葛亮一样辅助王炎收复中原。后半首诗油然而生:
人惊我何得,定非水之情。
水亦有何情,因物以赋形。
处高势趋下,岂乐与石争。
退之亦隘人,强言不平鸣。
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
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真要寸步难行吗?
好不容易攀过“百步梯”,再经过蟠龙洞,道路明显要宽阔与平坦得多。路人告诉陆游,前面很快就要到梁山了。又行半日,迎来一差役,称梁山军史君得知其经过,备了酒菜相迎。这一消息令人欢欣。连日来,风餐露宿,甚是艰苦,能有歇脚饱腹之处,正是求之不得。
陆游在夔州时,对梁山军使君郑修早有耳闻,认为他有理想、有抱负,是一心为民的好地方官。一路上,他还了解到,“郑修,蓬州人。七岁日诵万言,游太学,登元祐进士,知梁山军。仁惠爱民,俸禄所余,悉为民代输。民爱戴之……”
如此好官,在山河破碎的南宋时期,已不多得。惺惺相惜,陆游接受了郑修的邀请,两人同登梁山县城东郊的瑞丰亭。
瑞丰亭设计独特,观景台取其山峦之圆形,上山部分以退台式阶梯三层呈现,景观亭正前方则以挑台式设计,中间亭子设计为两层六角亭,意为六六大顺,风调雨顺,取名瑞丰亭则意为五谷丰登。立于亭上,既可览万顷良田千重稻浪,又可远眺巍峨之东山。
一番寒暄后,酒菜齐备,两人你来我往推杯换盏,大发相见恨晚之感慨。陆游向郑修谈及沿途行走艰难,询问高梁山一带地势偏僻,乡民是否饥苦贫困?郑修不语,引陆游到亭边眺望。亭外瑞雪纷扬,阡陌相连。秋收后的稻田畦畦相连,波光粼粼。一群白鹭闲步水中,偶有几只飞入附近农院竹林,引出一片,倏尔全隐入林内,只见雪扬,不见鸟踪。
好一派岁月静好、岁泰民安景象,全国皆如是该多好!只可叹中原仍失陷,边关仍告急。陆游心中五味杂陈。
郑修介绍,梁山自古物阜民丰,特别是瑞丰亭所处之地,位于梁山中部,是一大片由古代湖泊沉积而成的平坝,地势平坦开阔,被誉为“川东第一大坝”。目力所及,则是著名的川东粮仓。每至春播秋收时,“千重稻浪,万石耕春”当是盛景。
一路行来,陆游已领教过山区的艰难,此时置身平坝,复生新慨。遂问郑修,梁平与万州、开州如何?
郑修又不语,只举杯敬陆游。一盏饮后,缓缓说道,我在此做使君,为政极简,从不扰民。乡民若有困难,我自极力资助,他们都能安居乐业。乡民也非常纯朴,每到丰收之时,还要自发举行活动庆祝。
正说时,一群乡民涌入瑞丰亭,在亭中载歌载舞。郑修随即加入,共同联欢。欢声笑语中,把瑞丰亭的欢快氛围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高潮。
寻了一个空档,一乡民悄声告诉陆游,在民间,人们早就流传着一句谚语,“金开银万,不如梁山一半。”微醺中,陆游未明真意,不过他从一路的体会和眼前的盛景,早已感受到“不如梁山一半”的说法了。
此时,郑修怕冷落了他,拎了一壶酒过来,邀他与乡民共舞,陆游却索要纸笔。郑修对他的诗词本就仰慕,为其安排接风之时,早备下文房四宝。陆游兴致已酣,提笔在案上赋诗:
我行都梁窘风雪,史君喜事能留客。
瑞丰亭上一尊酒,渺渺郊原水初白。
峡中地褊常苦贫,政令愈简民愈淳。
本来无事只畏扰,扰者才吏非庸人。
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
史君心爱稼如云,时上斯亭按歌舞。
歌阑舞罢史君醉,父老罗拜丰年赐。
圣朝尚实抑虚文,纵产芝房非上瑞。
众人见陆游题诗,歇了歌舞,纷纷凑前观看。他写一句,乡民们诵一句,当写出“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时,众声齐赞。从此,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梁山人民幸福生活的永恒纪实与美好愿景。
那日,郑修钦佩陆游的锦绣诗文及报国理想,陆游也大赞郑修吏治有方。宾主十分尽兴,陆游禁不住郑修的热情和乡民地劝留,不经意多饮了几杯,在梁山夜宿一晚。
是夜,陆游不胜酒力,恍惚间,又来到蟠龙古洞,不期然见到两株古银杏树,均有参天合抱之围。两株银杏并排伫立在蟠龙洞口,一株笔直,一株稍斜,但两树树枝相互交织、缠绕,既保持距离,又不离不弃。
陆游不禁感怀,草木尚可相伴终身,而己却不能。心中自是思念表妹唐婉,两行清泪打湿枕头,半夜却凉醒了他,醒来知是南柯一梦。那两株参天银杏,原是昨日经过蟠龙古洞时,亲手种下的幼苗,不曾想,梦中已成参天古树。
梦想背离现实。陆游清楚自己和唐婉再无结果,越发郁闷,一夜无眠。不觉天亮,已是雪过天晴。心中仍想着去南郑报国,于是起身继续向北赶路。
但那些诗句,却留在了梁山,且是一代传诵一传,历久弥新。
备注:梁平史称都梁、梁山。
作者简介:
吴天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有作品在《人民公安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科技报》《重庆法治报》《西安晚报》《西南商报》《重庆纪实》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