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钱的故事
五元钱,在现在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份量却很重。我和一位朋友长达四十年的真诚友谊,就是从五元钱真正开始的。在艰苦的打工期间,当时我掏出了这五元钱给了患难中的朋友,已是口袋空空;而给朋友向我表达的,却是他铭记一生的感恩。
早在1982年,我在商河五中(即是现在的殷巷中学)读高中,刘打磨村的刘延忠在校读初中。那时,初中班的宿舍经常发生偷盗现象,他很是担惊害怕。由于我俩有些亲戚关系,在舅舅李志安的提议下,他搬到我们高中宿舍,与我同床而眠。我们的友情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刘延忠晚上睡觉,经常把被子蹬到床下,我都及时为其拿上来帮其盖好,以免感冒。中午吃饭,我俩也一块从伙房打回来在宿舍吃。虽然有年龄上的代沟,但友情也在慢慢中建立起来了。
毕业后,我俩都没有考上学。1985年春天,我们来到廊坊市一家砖厂拉水坯装窑。刘延忠和同村人在这里干了不长时间,在老乡的怂恿下,他认为另一个地方可能挣钱多,就决定离开。临别时,我把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他,人都说“穷家富路”嘛。接到钱的那一霎那,刘延忠的眼里顿时涌出了泪水,说,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你这份“滴水之恩”!
当年年底,刘延忠就应征入伍了,在长岛服役,后来考到平顶山仕官学校。入伍期间,他每月都给我写封信,说明在部队上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诉说离别之后的想念之情。在这种交流中,我们的友情也日益加深。
服役期满后,刘延忠转业到潍坊市寒亭区一家部队工厂任副厂长。每年回家,他都到我家作客,表达那份感谢之情。
从他村到我村有七八里路。有一次,他骑摩托车到我家,刚到车家村东,车就坏了,弄得他两手是油。他只好推着车走了三四里路到殷巷街修好再折回来,到我家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这足见刘延忠对我的真诚。
每次我和刘延忠的朋友聚会,他总是把那五元钱的故事说给朋友们听,说我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他的一个人。
2001年秋天,他邀请我一家到潍坊游玩。我们在那里玩了三天。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精心安排在一家招待所的“总统套间”,让我们享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奢华”。临走时,他一再问我最需要什么,他能办的一定办到。我想,电脑应该是以后普及的电子产品,我想学电脑。买台新电脑费用都在一万多,凭那时工资每月几百元的收入,根本买不起。我就说,您方便时给我弄一台二手电脑就行,我想练习五笔打字。
刘延忠有诺必践。当年冬天,他将一台旧电脑给我带回家。我也从此开始了五笔打字,为以后的大量写作奠定了硬件基础。
2009年,儿子即将结婚了,我想买一辆车,但手头并不宽裕。在一次聚会中,他从侧面了解到我的困境,遂拿出一万元来给我,“宜森,听说你买车的钱不富裕,孩子结婚要敞敞亮亮、风风光光的,你先拿着这些,不够时再说,什么时间给我都行!”而这笔钱,是我几年后才给了刘延忠。
每当时间长了,他给我打电话的第一句就是:“宜森,想你了!”然后找个时间一起聚聚。而聚会时他总会说那段“五元钱的故事”。
人们常说,记住别人“滴水之恩”的人,人际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强,无形中就会拥有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刘延忠的财富积累也越来越多。可谓事业有成,儿女双全,家庭和美,人人堪羡,而和我这个“穷写手”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