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惠及
-----《道德经》启示录之五十四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54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54章译文:善于建树的人,一旦有所建树,就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人,一旦有所抱持,就不会脱掉;如子子孙孙都能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烟火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自身,他的德就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家,他的德就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乡,他的德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天下,他的德就会无限普及;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他人,以自家观察他家,以自乡观察他乡,以自己的国家观察其他的国家,以自己的天下观察别人的天下;我凭借什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思绪流萤: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是说人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如事业和穿衣一样,将会持续地惠利于人,也可惠及子孙、邻里和天下人。
“惠及”,本义是指人给予某人或某地好处,而人的本性是自私,往往与惠及他人相矛盾;然而,人离不开与人交际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别人给自己帮助;于是,人人处在了以“帮助别人换来别人帮助自己”的循环互助之中,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互利生存的客观规律和需求补益,无法违背,又必须去遵循和实施,否则自己将寸步难行。
人的作为,如能时刻兼顾惠及别人,就可慰藉自己善良一面的心地,实现心理平衡和无欲所获更大欣慰的“让之有余”回馈空间;比如,张嘉佳的书《从你的全世界走过》火遍大江南北,有4亿人次在阅读他的文章,王家卫便是其中之一;经常穿梭在小说中的王家卫,看到这本书很有特色和年轻人的灵气,就找到张嘉佳,说:“故事写得好,我要买下版权,改编剧本拍电影”;受宠若惊的张嘉佳,赶紧把书卖给了他,可他又说:“剧本还是原作者写比较好”;于是,张嘉佳把自己憋在屋子里,开始写《摆渡人》剧本,前后删改了170多次,而后交给了王家卫;王家卫让张嘉佳当导演、自己当监制,联手拍摄了电影《摆渡人》,寓意剧中女主角是一个爱情的摆渡人,不求回报地暗恋、关怀、支持一个男人,也暗喻王家卫充当了张嘉佳的摆渡人,因他已50多岁,获誉无数,到了该扶持年轻人的时候;如此,王家卫不顾别人的最初费解,最终不仅获得了心灵慰藉,而且还赢得了影视界的理解和赞誉,这亦是一种人生支持的“惠及”。
惠及别人,等于自己和另一个心灵共同兴奋;比如,苏东坡到杭州做刺史时,这天审到一个案件,原告状告被告欠债不还,原告称:“我借给他十两银子,说好用时还我,如今我等钱娶亲,他不还钱还打我”;被告辩称:“我是借了他十两银子贩扇子,可今年天气热得晚,扇子卖不出去,没银子还他,他就骂我、揪我,我一急就打了他几下”;苏东坡听后,皱皱眉头,命被告回去取扇子,待见到扇子后,他摊在案桌上,磨浓墨,蘸饱笔,将每把扇子画成松竹梅或山石盆景,工夫不长,折扇全画好了,他就对被告说:“你把扇子都拿到门口喊‘苏轼画的画,一两银子买一把’,马上能卖掉,然后你用十两银子还债,另外十两银子自己再做其他生意吧”;两个人听后,急忙抱起扇子跑到衙门外,只喊了两声,二十把折扇就被一抢而空;于是,原告和被告各捧着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欢天喜地地各自回家去了;苏东坡审案不陷于案中,却以多赢的方法惠及双方,既解决了问题,又慰藉了自己净心和别人的称心如意,做法值得称道。
李连杰年轻时说:“有段时间自己压力很大,因为许多投资人和导演来找自己,大家都想让我为他们饰演赚钱,我只能拼命地工作,像一只母鸡,拼命下蛋,只有下的蛋多了,所有找我的人才会满意”;这说明,真正的高手思维,是跳出一己私利的小圈子,通过成就他人,帮别人摆渡,最终惠及所有可及的人;王家卫、苏东坡、李连杰等等,都属于摆渡人,他们悄无声息地帮助别人,从此岸抵达彼岸,不求回报,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常常期待被理解和认同,或希望他人过分的迁就自己;其实,真正可让自己升值的,恰恰是自己的敏锐和善念,在惠及他人中,因无心插柳,却可以获得因果循环惠及的命运眷顾;那时,或许人们就会发现:自己一路奔跑,应时常停下来,平静地与自己交流一下,以利见到自己善良、普惠的内心。
都知“文人相轻”,却不知也有“文人相亲”,而王安石和苏东坡却演绎了一幕惠及人生、宽慰心怀的故事;王安石和苏东坡曾因立场不同,产生过矛盾.后来嫉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了他曾写诗讥讽朝廷和新法的做法,向宋神宗奏了他一本,宋神宗十分震怒,将苏东坡投入御史台大狱;可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东坡凶多吉少,难免一死时,退隐山林的王安石得知消息后,非但没有记恨苏东坡,还给皇帝写信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掉那些有学问才华的士子道理呢? ”宋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而苏东坡因王安石的信,保住了性命;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再如,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是畏惧廉颇,但蔺相如却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能站在双方角度处理事情,惠及别人的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赞誉和尊重;比如,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有一天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了争吵,希望他能凭借权力,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完信,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好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再如,我国足球名将容志行,在18年的足球生涯中,参加过许多次国内外大赛,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体育风格,1981年在与新西兰队的一场比赛中,他的左踝关节被对方球员踢开一条长6厘米的口子,因此被抬进医院治疗,缝了10针;一个月后,在与科威特队比赛中,他又两次被对方踢倒,造成伤口破裂;事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发火报复对方呢?”容志行说:“对方已经受到裁判的制裁.还有观众的谴责和同伴的批评,他思想上也会有所触动,这样已利于他改正,若我再以错对错,报复对方,反而会助长了粗野行为”;为此,容志行以自己宽容厚道、体谅他人、得理让人的品德和高尚风格,赢得了广大球迷的爱戴和同行的赞赏,以及舆论的颂扬,也持续不绝。
上述事例,均证明一个道理:人的做事,如能兼顾惠及他人,就等于惠及自己,这已是被反复验证的人际交往辩证法;可是,想做到这一点,就须先净化自己的阳光、善良心态,进而才能做出“与人为善”的行为,营造出自己的美誉风景。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