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冷雨

第 4 期




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泰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评论委员会主任,泰安诗词“五老”之一。《百花园地》顾问、导师。论文入选《第五届中华诗人节暨第3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中华诗词》杂志、中华诗词学会官方公众号、中华诗词学会网站。《中国文苑》《泰山论坛》《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等【六刊一院】的创办人。著有《郭培友语句录》《郭培友诗歌创作谈》。
桃花依旧,人面已新
郭培友
好的诗歌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们提供充沛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需求。
用公正善良之心、犀利的眼睛去发现社会、人性中美好纯净的东西、丑陋不堪的东西,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讴歌真善美是正能量,鞭挞假恶丑也是正能量。
一、桃花依旧
诗歌的选材到底写什么呢?
风花雪月方面,古人已经写绝了,桃花还是古代的那个桃花,桃花依旧,你再写起来很难超越古人的,就像李白说的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仙都有道不得之时?何况我们。
如今许多写风花雪月者,一下笔就是爱恨情仇,登楼啊,扁舟啊,凭栏啊,剪烛花啊,只是模仿古人罢了。
写诗,应当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但继承绝不是照搬,绝不是无病呻吟。
乾隆皇帝弘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聊尽风花雪月,没有一首成为经典。
我曾写过《作诗杂感》:
风花雪月漫天秀,为博声名强说愁。
弘历诗章逾四万,何如一句岳阳楼。
乾隆皇帝正因为没有底层生活的经历,他总是写一些风花雪月的应景之诗,唱和之歌,不能逾越古人,以致不能流传于后世。
二、人面已新
历代关于风花雪月的诗篇数不胜数,这个领域已没多少资源可以开挖。而生活,现实生活才是无穷无尽的处女地,就是我说的"人面已新”。
诗歌当然也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在诗人的笔下,可以歌颂、赞美,但这种歌颂和赞美,一是歌颂赞美对象的问题,二是不能让人觉得假。
诗歌也要找现实生活中的那种不完美,找痛点。
哲人说,坐在巨人肩上的矮子比巨人看得更远。
我们正应当坐诗仙诗圣这些巨人的肩上,放眼细心观察现实生活,写古人所没见过的现实生活,才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古人的高度。
三、选材取向
写现实生活也还有一个取向的问题,就是你的镜头对人什么人的问题。除了对准时代英雄外,更多的应当对准各行各业一线的劳动者,对准那些小人物。
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就携带着很多鲜活的小人物走进了历史的人物长廊,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
近几年来,我的镜头就对准了劳动者、小人物。主要包括各行业中的农民工、甚至包括外卖小哥、爆米花者、卖糖葫芦者、捡拾垃圾的老妇、打工叟、打工女、出夜摊的孩子,以及曾经的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等几十首。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他们既想融入城市,又难归故里。他们是这个巨变时代的纤夫,他们的挣扎、苦闷、喜悦、理想是这个时代最为真实且感人的。
记录他们的艰难生活与梦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这个时代小人物的灵魂空间,为历史记录下他们的面相,是一个有良知诗者的责任和担当。
四、创作取向
选材的取向对准劳动者、小人物后,具体的写起来还有一个取向的问题,逆向思维就是个不错的选向。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以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反弹琶”,"唱反调”。
这种思维主动打破了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与逻辑性,写作中,利用这种思维,可使立意不俗,文章常新。在文坛上巧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好手是很多。写落花人们往往慨叹"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而龚自珍则面对落花,吟出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奋人心的诗句。否则,总是顺着前人写,味同嚼蜡,也不会出新意。
笔者《读 杜牧<泊秦淮>有感二首》即是用这种思维取向写的。
读 杜牧《泊秦淮》有感二首
(一)
烟笼歌榭舞蝉纱,夜夜笙箫王谢家。
显贵不知亡国恨,天天点听后庭花。
(二)
商女唱酬为养口,国殇担责实无辜。
补天精锐时何在?敢笑歌姬不丈夫。
总之,只要不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味道来,自是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