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打败的纸媒,还能翻身否?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纸媒”,是人们对报纸、杂志等纸质印刷刊物的一种别称。说起它,但凡上了点年岁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曾记否,小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是,无论是上班的场所还是休闲的公园,大人们捧着一份报纸,边喝茶边浏览新闻的场景是历历在目。如今,这幅画面似乎已经成为了往事。在这个人人低头玩手机的时代,报纸仿佛成了“僵尸媒体”,行走在数字化的边缘。究其原因,人们的直觉会感到,是日益发达的网络世界,打败了传统的纸媒。
但是,你知道吗?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竟然还印刷了266亿份之多的报纸。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看30多份报纸。那么,有人会好奇,往昔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书报亭,现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这么多的报纸,到底还有没有人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特别是年轻人,有些甚至从未购买过一份报纸。再来看看那些厂矿企业或从上到下的政府部门各级组织机构,但凡订阅的几份或几十份报纸,大都是受要求而订的,翻阅者能有几人?更有一种令人痛心叹息的现象,一些部门每年花费很多钱订的报纸、杂志,根本无人问津,在积存了一定的数量后,直接一个电话叫收废品的人拉走。这不仅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更是对报刊纸媒的一种贬低,太悲哀了。
其实,更具权威和公信的纸媒,它除了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外,而且不惧怕停电没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再者而言,看报纸更是一种无干扰的阅读,它既没有弹窗广告,也没有推送通知,我们可以专注于内容本身,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许某一天,当你厌倦了快餐式的网络信息后,会重新拿起一份报纸,感受那种久违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到那时,你会发现,报纸从未真正离开,它只是在等待我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但愿,曾经给了我无数快乐和激情的报刊纸媒,沉寂是短暂的,期待总有那么一天,它能重新焕发出久违的光彩。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