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下的莘莘骄子》
一一记“北内”老宣传部工友、战友聚会
撰文/宋士岐
诵读/萨博 美篇/马士平

曾记得,在那激情四射的年代,坐落在北京东郊九龙山下的“北内”热血青年,不时从各个角落吼出那首脍炙人口的歌一一“年轻的朋友们……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歌声震撼、飘逸!
一群党办三楼宣传部的“文人”,出于他们求知、多情、敏感的职业特性,深思、在想,“再过20年能相会吗”?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解地问笔端,笔端不语;问书案,书案不答。
不记得是谁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经卷,两个大字赫然在目一一“机缘”(佛教用语)。如今两个20年过去啦,虽然迟到了点,但机缘还是姗姗来到了这群曾誉莘莘娇子面前。
车轮滚滚,人流匆匆,似乎天意予知,在爽朗、祥和的一天,“老宣”们从四面八方向着《万荣酒店》纷至沓来。

首先到达的,自然是群主郑平(曾任《北内工人报》总编、《中华英才半月刊》《中华绵绣》副总编)。
标志性的深度眼镜,经过岁月雕刻,似乎又多了几圈年轮。那挺着还算直溜的腰杆,竭力寻找被时光遗忘的那些“半熟脸”。30余年未见,曾经宣传战线上的兵们,兴奋异常,寒暄问好,共述衷肠。

李海亭(曾为北京汽车报记者、编辑)是聚会的事务总管。几天来一直跟着烤鸭(“万荣”的烤鸭京城一绝)跑东到西,为大家筹备可口的饭菜。
来得最晚的当属年龄最小的周乐琴(已近花甲、曾为报刊编辑)。在大家一阵哄拥下,小周不好意思地说:“实在对不起,来晚啦!一起工作时我最小,大家让着我、哄着我,在这么多大哥哥、大姐姐面前,习惯在角落的我怎敢‘出人头地’”?
哈哈!是的!勤奋、内敛、流年的历练,使她在后来的一家大企业工作中,游刃有余、成绩斐然。

一阵握手、寒暄、“京侃”风波之后,约定每人的几分钟发言、才艺表演开始。
首先是郑平的“开场白”和男中音独唱。“开场白”既简练又热情;独唱既纯实又绅士,无愧是“群”的领跑者。
陈放(曾任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后到市园林研究所任党总支书记)发言啦!
“人家是能歌善舞,我是无歌不舞,只讲点感受。”这倒是实话。在我听来,他的嗓音本质非常好,而且文笔不错,要写歌词蛮棒。
只是当时的十年知青、支边生活把那些浪漫紧锁在陕北窑洞;把那些唯美的旋律淹没在青海的大漠荒原,而带回来的,只剩下一腔回忆和满满的风质。

此时有人在喊,“海亭、小罗来一个”!一首含情脉脉、意蕴深长的对诵,使大家赞叹不已。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对唱《把家还》。这是一对曾经的小夫妻,工作、相识、初恋、结婚、生子都在北内,可以说,他们把那些懵懂、期许撒在分得的“自留地里”,传承着北内的基因。歌声是那么甜、那么美,像涓涓细流,一下子倒淌了50年。

仔细想,与共和国同年生的“北内”,70多年来,成全了千百个这样的“安乐窝”。
几辈、数十万北内人坚守创业者的“红犁”精神,付诸工人阶级使命,深耕着九龙山下的一片沃土,“这个家怎能叫我不歌唱”?



许向东,赵洪山,陈义风、王勇作品

魏斗,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青年国画家,现为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当代新水墨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魏徵书画院院长等。师从于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著名国画家陈雄立先生。
如今已年过花甲,炉火纯青的绘画艺术使他早已登上了书画"名家"之列。出版了《怎样画风雨墨竹》技法丛书、《魏斗国画集》和《中国高等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一一魏斗花鸟画作品选》等多部专著。
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赛并荣获金奖,并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名人、企业家收藏。也为民政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作为国礼赠予外国领导人及国际友人。几十年来,涉足于亚洲、欧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地区。

魏斗作品《清气滿乾坤》

魏斗作品《香远图》

魏斗作品《吉祥如意》。
近几年,除精耕书画艺术外,还登上了文艺舞台,组建了《北斗星东方艺术团》并担任团长,今天即兴演唱一支歌,虽比不过他的那些“星”,但也十足地展现了一把“文艺范儿”。
他深有感触地说:“唱歌用口,书画用手,画中有韵,神随笔走”。是的,境有多高,画有多美。祝这位骄子骄阳壮志,斗星闪烁。

前几天打开《头条》,突然发现司马南先生与于潭的一期视频。久日失联的"打铁匠"终于有了信息。

于潭,1970年入厂,身材高挑,肌肉瓷实,打铁自然是一把好手。更可贵的是他刚柔共济,粗中有细,爱好写作,他的诗像从上千度的铁水中滚滚流出。也正因为他的调入,才增加了报纸的文学艺术副刊。
说来笑话,按规定报纸每期出版前,必须部领导签字,我主持宣传部工作,看了他的那些古诗、朦胧诗眼前一片朦胧,为履行职责,还是一本正经地签上浅薄的名字一一宋士岐。
不懂就学呗!从只有《对口词》《枪杆诗》功底的土大兵,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一一《兵网文创中心》文学爱好者,许多都是从于潭那里"偷"来的!

快闪,是心灵的眨眼;追逐,是疯狂的初恋。
北内报刊摄影记者王慧明(原在国防科委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服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发表作品一万多幅,有五百多幅在全国影展中获奖)。
在职时,凭着一部相机和两条腿踏遍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厂区、下属企业和职工宿舍。在他的镜头里,装满了超常的图标、飞转的车轮、烈燃的炉火和一张张饱含四季风霜、践行人生的北内人。退休后,已过古稀的他,还是背起那磨瘦的相机和发烫的"长枪短炮",驾驭更换的三部车,行程达二十五万公里,在祖国广袤的大自然中追逐纯天然,目前已作了七集专题片,无愧为全国"德艺双馨"的摄影家。

王慧明摄影作品

王慧明摄影作品

北内摄影爱好者王勇摄

北内摄影爱好者王勇摄

北内摄影爱好者王勇摄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一网传金句。不过在北内宣传部中还有一颗"流星",——央视记者王玉国。

时常在屏幕中看到他身披"防护(弹)衣,在"光明与黑暗"中穿行,由于特殊原因,这里不便多述,目前还在前方拼搏,只希望他保护好自己,以免让家人、朋友和祖国人民惦记。


总台记者王玉国在灾区采访。
小许,其实已不小啦,今年也过70,大家只是习惯地这样称呼,或许这就是"初心"吧!曾任总公司经理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后调北京汽车集团党校任副校长。由于基层、机关工作经验丰富,且有一手好文笔,起草了大量文稿,主编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北内二次创业若干问题的历史思考》论著。
在会上,本以为他会讲述那些曾经,谁知在嗽了一阵嗓子后,唱起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纯实、动情和熟悉的歌,从我的耳廓直捣心窝!

作为一名近20年的老铁兵,眼眶湿润了,顿时觉得在我这个"指导员"面前,又报到了一位将才新兵,这支歌不仅馈赠于我,而献给的是几十万人的铁道兵,献给两千多名为修建铁路而牺牲的战士!丰碑永驻,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战友、工友乃至农友,是伟大而集体的代名词!
在大革命及解放战争时期,党团结、依靠工农兵打下了江山,奠定了共和国的根基,而在今天同样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从战友到工友,只是战壕的转移。在宣传部这个大集体中◇先后入列的有铁道兵、通讯兵、国防科委、空军等12名复转军人。

还有一位李海亭,虽然没有佩戴过帽徽、领章,但在他的迷彩服上挂满了老山前线的战火硝烟,22天的战地记者军魂,和其他人一样,肥沃着九龙山下的一片沃土,散发着浓郁的清馨与芬芳。

为表示大家对我的厚爱、帮助与支持,献上一支"老铁"的歌--《天路》和即兴调侃快板--《聚首歌》。
《聚首歌》(歌中涵盖与会的全体人名)
五月京城舞清风,紧跟“群主”到劲松,
十字路口四下望,不许往西许向东。
久日迷失孙宪路(禄),郑平不平魏斗争。
里行(李珩)总比外行棒,示旗(士岐)一挥去“万荣”。
烤鸭烟火食客旺,门外喧闹大堂(唐)静。
陈放小米(建京)香醇酒,一(义)风吹来醉倒翁。
高朋胜友终相见,(董)剑明牵手马士平。
各路风骚献才艺,要上《大道》咱也行。
天籁之音周乐琴,余音绕梁破屋顶。
诗行跟着热血走,肺腑感言心潮涌。
夫妻双双秀燕语,海亭更名李(罗)爱玲。
我的“老伴”黑不几,“丰乳肥臀”是电声。
北内俊女帅哥多,王永比肩杨志东。
青碧无瑕蔡增玉,丽质芳姿露芙蓉。
你是火,我是星,星光灿烂照九龙,
你在西,我站东,"克郎棋杆"丈赤诚。
你写景,我画松,一支秋毫绘曾经,
你畅饮我抒情,洒满四季谷丰登。
你握手,我相拥,兄弟姐妹大家庭,
你长寿,我还童,健康快乐度人生。
乐融融,暖烘烘,笑盈盈,歌声声,
一群挚友春常在,晚霞萦绕夕阳红。

人常说,文人多寡言,可谁能知道当这些文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只要你脑子稍在构思,就被别人积攒的缠言所夺一一抢话比抢"红包"还快!
意犹未尽,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而书写经年的画卷绵绵长长!!

聚会临近尾声,全体与会者合影。

心情激荡故赋诗一首:
炉火烈烈在燃 酒杯铮铮作响
诗与诗的交融 心与心的碰撞
莘莘骄子聚首 晚霞惊艳夕阳
……
附:"北内"宣传部历史在册人员(计达76人):
翟继学、卢兆洪、邢学义、吴明智、余明庚、陈兰通、陈连、赵润庭、轷巨光、王文茂、任金生、宁克亮、董风雷、张建国、宋士岐、乔秀红、席志明、黄萍、韩建文、郑平、于潭、李海亭、陈放、许向东、张小莹、李珩、李際燕、张洪旺、米建京、李振洲、孙宪禄、于宝芝、石玉、于大公、傅景辉、朱祖光、翁京生、王慧明、魏斗、王玉国、周乐琴、唐静、杨志东、陈义风、马士平、董剑明、赵洪山、刘云臣、金秀荣、林友访、靳淑敏、张凤芬、朱晓华、胡连仲、贺战国、刘海军、周国华、刘建奎、高峰、华雷、马建国、王晓光、乔愿平、肖钢、王芳轩、路茂红、常斌、张振尧、齐士英、张士强、张小山、鲁军、汪俊、史华、金永莹、谢荣强等。

作者宋士岐,1940年7月生于河北香河,1957年"香中"毕业后,到北京求学至1961年应征入伍,历任铁十师战士、师后政治处干事、师文艺宣传队指导员。1979年底转业至"北内",任宣传部副部长、工会副主席、"北内"艺术团团长,1998年退休。退休后,其笔耕不辍,并涉猎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成为一名文化传播达人,深受媒体和广大民众喜爱。
槛外人 202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