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解读余谦的诗:
老师
余谦(河南)
昨日幼苗亲哺育,辛勤教学度春秋。
今朝桃李盈天下,培养人才数一流。
昨日幼苗亲哺育,昨日,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诗意的时间词,意味着前一天,过去,以前,以往,昨日从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角度来看,昨日不仅指具体的一天,它还可以用来指代过去的时间,包括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或时期,带有一种怀旧或回忆的情感色彩,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意义。比如,唐代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唐代李商隐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唐代刘采春的“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唐代韦应物的“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幼苗,指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用以比喻儿童,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等,幼苗象征着成长,希望和未来。在植物学角度的象征意义:1成长与发展,幼苗是植物生命的起点,代表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它象征着新生,生命的开始以及不断发展的潜力。2适应与生存,幼苗在面对各种环境挑战时,通过不断适应和努力生长,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适应性。在文化和艺术中象征:1希望和未来,代表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愿景。2教育和培养,幼苗也象征着教育和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幼苗代表着正在接受教育,正在成长的学生,“一园新蕾逢喜雨百花吐艳,千顷幼苗沐甘霖万木争荣”;南北朝江淹的“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唐代白居易的“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亲,亲身,亲自,本义为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又引申指“父母”,由父母引申指血缘或婚姻关系,由关系密义引申,指自己。哺育基本含义指养育,抚养,培育,表示以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身份给予儿女或后代的喂养,养育,教育和培养,强调了养育者对被养育者的关爱,关心和培养,也可以用于形容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这句诗是老师以前教育和培养学生。
辛勤教学度春秋,辛勤指辛苦勤劳,艰难,殷勤(情意恳切深厚),唐代刘长卿的“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宋代梅尧臣的“六月上太行,辛勤非计拙”;唐代高适的“款曲故人意,辛勤清夜言”;清代周亮工的“辛勤儿女信,只语几回量”。教学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冶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礼记.学记》里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后汉书.章帝纪》的“十一月壬戌,诏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清代李斗的“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斋’,即徐学庵教学处”。度指经过,过了,主要指时间的经过,强调的是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中的流逝。唐代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白居易的“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南北朝《木兰诗/木兰辞》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宋代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秋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含义,其中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一年四季,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春秋作为史书,象征着历史记录和编年体史书的通称,《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东晋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三国曹丕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有盛衰,而人无终始”。这句诗是老师几十年辛苦培养,教育学生。
今朝桃李盈天下,今朝指今日,今晨,目前,现今,还指本朝,当时所在的王朝。《诗.小雅.白驹》的“絷之维之,以永今朝”;唐代白居易的“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桃李,本意指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比喻争荣斗艳,也比喻老师培养的学生。桃李盈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西汉司马迁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清代姚鼐的“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掭”;明代李冬阳的“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唐代刘禹锡的“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韩诗外传》的“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唐代白居易的“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这句诗是老师桃李满天下,教出来有才能有德的学生到处都是,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培养人才数一流,培养,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宋代朱熹的“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清代曾国潘的“吾以人情为田,以培养士类为种,耕不计年,获不计世,庸讵知留贻子孙者,不更大乎”;现代陶行知的“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现代杨沫的“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人才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汉代王充的“人才高下,不能钧同”;晋代葛洪的“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宋代王安石的“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数,指计算,算,点数。一流,是指一个描述事物或人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宋代张元千的“我公人物第一流,皇天后土明忠义”;宋代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宋代欧阳修的“文章天下无双誉,伯仲人间第一流”。这句诗是说老师在培养人才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成功,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创创新来维持这种地位,再接再励。
余谦的这首诗先写老师培养,教育学生,几十年如一日,最后教出来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德才兼备,在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认可和成功。余谦的《老师》这一首诗,令我想起了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中国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家,教师节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肯定教师的贡献,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2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3提升教师形象和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4鼓励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奋斗者。
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他们不仅为我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更是教会我们在人生航程中如何迎风破浪,勇往直前。老师授业解惑,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教会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50后教师张桂梅说“我愿站在他们人生的起点,为学生们加油”。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培育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用心灵的犁铧耕耘知识的田野,用无私和付出培育着下一代的希望。老师如同一把琴,撩拨着我的心弦,她的教诲如同一曲流淌的乐章,回响在耳边,世界上最深情的呼喊是学生对老师的呼喊。
这首诗又让我想起已经爆火2年多的董宇辉老师,他的爆火,破除了读书无用论,强调了腹有诗书气质华,外貌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普通家庭和外貌不出众的孩子是一个巨大的激励,特别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塑造,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钱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净化唯“钱”论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国家和民族需要一批改革者,甚至一批革命者,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更加和谐和繁荣。
人民日报对董宇辉老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知识价值,社会影响力以及他所带来的正能量。人民日报认为,董老师的走红并非偶然,他代表着网友对高品质内容和价值知识思想的期待。他的直播间不仅充满了知识情怀,还带给人们心灵的鸡汤,是一股清流。
此外,人民日报还高度评价了董宇辉的社会价值,认为他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是社会的正能量代表,鼓舞着那些处于困境,迷茫和绝望中的人们。他的成长经历给了很多孩子生活的启示和希望,让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即使来自普通家庭,也能变得优雅大方,董老师被看作是一个榜样和楷模,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光。
春秋战国时苟子就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形容老师为之不过,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愿全天下的老师青春永驻,幸福安康,桃李满天下。
作者简介:余谦,笔名永红,爱我中华文学社社长,诗文学诗刊社社长,华夏诗歌新天地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大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诗观:给文字插上翅膀,陪心灵一起飞翔。
解读者简介:花影,本名桂来娥,江西鹰潭人。她在4年时间背诵了约四千首古诗,并用她背诵的古诗和当代作者的诗相融合,以她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诗的内容,使作者的诗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