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山外山
文/孙友群
初夏的黄昏,我行至郊外,像往常一样打开随身听,恰好放出一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面对此景此情,令人感慨不已。夕阳山外山,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动听的曲子。人间重晚晴,此晴与彼情哪里又分得开哟?想人生:长亭古道,天涯海角,瞬间短暂,也许风光无限,又难免遭遇世俗纠结,岂不正如这夕阳……
沉醉于如此美景中,才真正感悟到神奇世界的奥秘无穷。思绪波涌,心情难以平静,一切归于对大自然神秘莫测的肃然起敬。尽管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已熟视无睹,而面对相伴我走过生命数十载的非凡历程:二十年初犊无所畏、三十年风华正当年、四十年烟云却不惑;五十岁方知天命......不仅喟天长叹、感慨万千。少时读李义山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不了的情。看斜阳,落下去,不回来,天不老,地不荒,岁月长又长。是呵,太阳每天升起,太阳每天落下,世人早已习以为常。
我小时的故乡就坐落在一座大山的背后,门前望群山,夕阳山外山。我爱太阳,也喜欢看着太阳下山,一点一点地落下去,那轮夕阳像早霞一样灿烂美丽。门前的群山好高好大呀!在我儿时的认知里,大山那边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一想到山那边的世界,我就会思绪万端、激动不已。长大以后,离开故乡,行走远方,我终于看到了山那边的世界,和我小时候想象中的竟然几乎是一模一样,那真是太美了!换个角度去欣赏,却是又一番意想不到的美景。面对着故乡的方向,我竟然也能看着夕阳山外山了。群山,夕阳,无处不在,永恒、无边、辽阔、神秘、召唤、追随。我爱夕阳山外山,爱那一份大美的意境和那无边的遐想。一别经年,但我对故乡那夕阳山外山美景的一路召唤和与向往,多少年来一直未曾改变过。
人到晚年正如歌曲《夕阳红》中唱的那样: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美,美在沉静。不矫揉,不造作。生命之美不在年龄、不在青春年少,就如夕阳,一如焕发灼人的美丽和俊秀,让人浅唱低吟。人老后更喜欢安静,爱好沉默,经常是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回味思考,思绪奔驰在历史的时空隧道。
夕阳美,美在从容。没有了年少时的轻狂,没有了青壮年的浮躁,更没有了争强好胜的冲动。却多了历经风雨磨练的温厚,多了看透世事风景的从容,多了世故人生的成熟。回眸几十年走过的路,看见的、听到的、亲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现在把什么都看淡了。从容淡定,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皆大欢喜。
夕阳美,美在知足。人老了,奔波和烦恼已是过去,老年的“慢生活”应有一种幸福的知足感,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寄情山水,颐养天年;淡泊名利,学会舍弃,热爱生活,懂得珍惜;老而不衰,老当益壮,长寿善终。早晨到公园里练练太极拳;打开录音机听听京剧名段,听一阵儿,自唱一阵儿;而后和几位老友互道家常,欢声笑语,悠闲自在。
夕阳美,美在明了。物是人非,经历过几十年的漂浮,不变的是高山流水,变的是来往的人群;不变的是季节交替,变的是人情冷暖;不变的是光阴似箭,变的是人心世故。老了就明白了,老了就轻松了,悠哉悠哉、何其幸也!什么都在变,我们也在变,在变与不变中,重要的是把握好我们的心态。
夕阳美,美在坦然。夕阳所放射出的五彩云霞,染红了半个天际,整个天空简直美极了,恰似我们又回到了过去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夕阳无限好,莫怕近黄昏!因为,我们曾经美丽过,而现在还正处于人生第二春的阶段,只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地生活着,那就没什么值不值得、害不害怕的了。
有人说,人生是一道五彩缤纷的风景,是一首写不完的美丽诗篇,是一支唱不尽的悲壮之歌,是一幅赏不够的迷人画卷,是一束嗅不尽的芳香之花,是一本读不完的情感之书。真正的夕阳美,是鼓舞人心的、催人奋进的。
有时一个人面对夕阳,面对群山,总在想,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虫鱼、四季更替......这些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不就是人生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吗?人类万物,凡有生命的东西,皆不可永恒;而它们都会历经一个生死荣枯的过程,轮回、新生、涅槃、重生,这是生命当中的不二法则。岁月漫长,生命短暂。于是,世人才有了留恋、有了向往、有了不舍、有了更多的情感附着。夕阳山外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一种何等令人神往的去处!
近处的山、远处的山、山外山、看得见的山、看不见的山、物质的山、意识的山、甚至幻觉里的山,山山重重叠叠,一起涌向思绪空间,用一句著名的诗句来形容生命价值的话,那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欣赏那行将落山的余辉,追逐那渐去的时光,你才会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终会归来,终归离去。夕阳山外山,可以永恒,可以不朽,对于我们每一位世人而言,在看夕阳山外山之际,又该作何感想呢?平林漠漠烟如织,独留青冢向黄昏?古来英雄士,托体同山阿?最终与夕阳一道,沉入无尽的群山,然后,去静穆地感悟一番夕阳山外山——那份深沉苍莽而又大美无边的意境吧。
作者简介 :孙友群,网名伊洛人家。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偃师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河洛文学《洛风》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