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地方
梦里常攀登那山,常在那山里游玩,也常与那山的人一起聊天干活,那地方的罐罐茶常熬煮着我的乡愁。
那山,没有华山的险峻,也没有黄山的雄奇,更没有桂林山的秀丽,记忆力一直是那样的贫瘠和光秃。
那山的人,一年四季靠山吃山,且是靠天吃饭。那山很少风调雨顺,那山里的人也就很少丰衣足食,面色和衣着如同那山的土地,干枯贫寒。
那地方,曾因不适宜人类居住生存而闻名,但那地方不仅养育和埋葬了我的祖父辈,也抚养了我和我的儿女们。那地方是我永远的根,是我剪不断的思念。
那山,就是我家乡的山;那人,就是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那地方,就是生我养我、我虽已离开,但心心牵绊的故乡。
重回那山,那山的面貌彻底改变,新推的层层梯田犹如一条条银带,从山脚一直缠绕到山顶,山岚把层层梯田笼罩,红墙蓝瓦出没在云岚里,构成一副人间仙境;
回到那山里,不多的几户庄院修建得确实富丽,却不见昔日的熙攘与温馨,老人几乎去世殆尽,昔日的玩伴搬迁的搬迁,未搬迁的也去城里帮儿女看顾孙辈,整个村子很是寂寥。
那地方是彻底的旧貌换新颜,乡乡是宽敞的柏油路,村村通美丽的水泥路,家家都用自来水,户户种收机械化。
那山那人那地方昔日的贫寒仍残留在记忆力。
那山那人那地方的康庄大道呈现在眼前。
那山那人那地方常出现在梦魂里,像罐罐茶,熬煮着浓浓的乡愁!
冬的意识流
冬来了,带着风的强劲和尖厉,带着雪的孤傲和冷峻,带着水的凌冽和被禁锢……
山开始枯瘦,树渐渐脱发光秃,水慢慢矮下去,就连凌寒傲露的菊花也减色消容。
翠竹虽然依旧绿着,但也停止生长,与蛰虫、其它草木一样进入休眠期;麻雀、喜鹊、乌鸦这些对故地始终的坚守者,歌声不仅带着瑟缩而且嗓音似乎有点沙哑,树林显然不能御寒,晚上都钻进自己的窝或者能藏体的崖洞椽缝里去。
风无缘由地染上了野性,总喜欢怒吼;云似乎受了风的感染,总想显显威风,炫耀一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雪显然不想损害高贵的形象,还不过于张狂,起初温温柔柔,渐渐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就大雪弥漫甚至暴雪覆盖,不仅迫使鸟们绝食,而且压断许多大大小小的树枝。
这些都是冬的常态,也是冬的意象和意境,都在冬的意识流活动范围之内。
竹子的翠与雪的白,苍松翠柏的青绿与雪的白,梅花的红艳与雪的白,湖河封冻,水面被雪覆盖,都是冬意识流的创造,既彰显冬的个性,又反映冬的艺术天赋与诗情画意的情怀。
冬要让万事万物认识,在它的统治时段,它是如何用意识流手法创造单调又丰富、封闭又创新的意境的。
无需争辩冬使用意识流手法是否恰当,不得不承认冬运用艺术手法塑造艺术世界的高超智慧和独特创造。
坐在被冬的意识流包围的冬的意境里,我被冬的意识流所折服。
立冬
呼呼拍窗的风声,奏响了冬的进军号。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嗒嗒嗒嗒而来。
听着冬的号声,看着冬行进的队伍,人们并没有麻木不仁,而是以巨大的热情,千家万户都包饺子煮食饺子欢迎冬的到来。
冬即来,冬即立,就会有规矩和要求开始实施,而且必须是雷厉风行。
自立冬之日起,节令进入冬天,天气已不是凉风习习,而是寒风入骨。为了预防感冒,更为了不使冻伤,就必须出门着上保暖棉衣,夜晚睡觉盖好保暖棉被。
进入冬季,天冷无雨,会出现大雪封门情况。为了确保过冬生计,一定要做好晒物尤其是做好粮食及时打碾晒干入仓和牛羊的草料储备工作。
至于喝羊肉汤、吃鸡蛋、吃饴糖等进行饮食养生,一般不做硬性要求,视地域风俗、个人饮食爱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而自行安排。
立冬之日,未必人人鲜衣举行拜冬仪式,但尊师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应该传承,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莫嫌山野的萧条,莫畏气候的寒冷,做好秋收冬藏,在冰封雪飘的冬天,尽享红装素裹的诗意人生。
文字的温暖
我每天有读书的习惯,哪怕只读几页。感觉不读书,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寒冷和空虚。
或许有人会质疑不阅读有寒冷的感觉,会认为我在故弄玄虚。但我真真确确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因空虚而产生的寒冷吧。
我个人觉得,文字(我不懂任何外语,这里的文字就专指中国汉字)除有声音、形体、韵律、意义和感情这些特质之外,还有颜色、味道,甚至温度、气度和力量。
或许您也有相同的阅读体验:每当读到特别优美的文字时,常常会听到余音绕梁、非常悦耳娱心;眼前会出现如诗如画的优美画面,感觉自身融在真实场景,已分不清自己在读书还是身历画境中。阅读优美的文字常会产生花香扑鼻、口含饴糖、吃美味佳肴,口中的香味非常浓郁的奇妙感觉;如果在读古今战争题材文字或者表现烈士壮举的文字,常常会激情澎湃、全身燥热、热血沸腾……
文字的骨感和质感,常让人沉醉入迷,文字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美感,常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转换或整体通感。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又进入新花甲癸卯的冬季。喜好阅读的人,会在寒冷的气候中享受阅读文字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冶炼的诗句
祖先创造发明了冶金术,大大推进了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祖先又用创造发明的文字组合成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丰富思想感情的诗句,又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史料记载,我国冶炼技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我国冶炼诗句的活动,则远远早于这个时期。《尚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冶炼而成的最早的诗句经典,《诗经》是我国民间诗人冶炼的最早的诗句精编。
自《诗经》以降,楚辞开启由民间无名氏集体创作向真名实姓的个体冶炼新时代;秦汉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冶炼诗句的样式不断创新,手法也愈加新颖别致。文人诗客花样翻新,冶炼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冶炼出的样式也越来越多,不仅引领了各自的朝代,而且还攀登上了那个朝代诗句创造的高峰,出现了如贾谊、司马相如、司马迁、三曹父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李清照、关汉卿、马致远、曹雪芹等等,且留下了许许多多让人看一样就难忘记的冶炼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好”“红杏枝头春意闹”“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句的冶炼就是字斟句酌的推敲。
古今中外能载入文学史册的名篇佳什,无一不是记录作家诗人对社会独特观察、对人生独特思考的,一字一句自然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四库全书》是让世界惊叹、让国人自豪的冶炼的诗句集大成者。
我为我们伟大民族文学宝库拥有如此丰富冶炼的诗句而高兴,我更为我们的作家诗人代代传承字字玑珠的冶炼精神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品质而自豪!
朝花夕拾
进入人生的黄昏,想捡拾几瓣娇嫩的鲜花,回味那花色的艳丽和花味的纯香,记忆的大门却关闭得严严实实,不开启丝毫印象的缝隙。
出生在穷乡僻壤,前半生出没在干旱少雨、几乎光秃的山野,看到的都是山里的野花,似乎从没见过名贵的鲜花,记忆力就没有朝花的储存。
记忆里最早看到和认识的花大概是开在院里墙角的喇叭花(家乡人俗称股子蔓),长长的蔓上开着一朵朵向上的粉蓝色喇叭花,像一柄柄喇叭向天吹奏。长到摇摇摆摆会拿着铲子干活的年纪,常提着竹筐铲回嫩嫩的喇叭花给猪吃。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开得繁盛的杏花。冬寒还未完全退去,后院和门前园子里的杏树就吐出粉红的花骨朵,不几天就夭夭灼灼起来,蜜蜂在花中嗡嗡嘤嘤,很是热闹。
童趣味最浓的当属狼毒花(乡间人称狗曲子花)了。一株狼毒草上长着许多枝狼毒花,而一枝狼毒花上又开着许许多多糜子粒大小的粉红、粉白的花朵,花朵里常藏着比针尖还小的小黑虫。夏天太阳毒晒的时候,把狼毒草编织一个凉圈戴在头上,凉意入心,幽香入鼻,放羊或玩摔响炮游戏,都很是惬意。
金黄的榆树花,饥饿时摘来生吃御饿,不饥饿摘来拌面蒸吃的印象也深刻。
粮食的花和粮食花的芳香那是浸入骨髓里了的,至死不会磨灭。粉蓝、嫩白、紫红的豌豆花、土豆(乡间叫洋芋)花、浅蓝的胡麻花,紫粉红的荞麦花……花香中带着泥土的芳香,是那样的美丽而醉人!
人间词话
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本厚重精美的诗集,那我们每个人就是一首独特的诗、一阕有独特风格的词。
人间虽有许多苦难,但人间五彩斑斓,处处风光无限,处处流溢着更多美好。
人间苦难是一首带有悲情叙事诗的一个情节,但人生如果缺少这个情节,人生诗剧就缺少曲折美、缺少动人的诗意;人间斑斓的风景诗情流淌、画意涌动,如果有精彩的序章,有精到的评点,有画龙点睛、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后序,那会是多么的完美。
我们或许仅仅是人间诗词汇编中的一个标点,但只要一个标点是人间词话中不可或缺的,那又是多么荣耀和自豪。
多彩人间处处是优美的诗章,但缺少像大美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一般有眼光、有特色、有深意的、能促进人间和谐美好社会建设的词话。
我们每个人既是人间诗词,又是人间诗词的撰写者。让我们既揭示诗词的内在意义,又挖掘诗词独有的美学价值,更做好创新开拓工作,让这个社会的人间词话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
睡在冬天里的花朵
在我狭隘的思维中,花朵是装扮春夏秋三个季节、虽貌美味香但瓣嫰体弱的植物,如果生长在严寒的冬天,将会冻杀得让人心痛。
又到了大雪封门、天寒地冻的冬天。刚刚立冬,人们就已经厚衣包裹;进入三九天气,即使棉衣包裹得严严实实,还冻得哈手跺脚,全身瑟瑟发抖。可是,却有一些花如雪莲花、冬青花、石榴花、鸢尾花、梅花等,似乎寒冷与她们没有关系,依然安然自信地睡在冰天雪地之中,甚至厚雪覆盖,也是笑意盈盈,着实让人怜悯又是心里震撼的敬佩!
睡在冬天,也许是在冬天开放的花朵的天性,也许就是她们的生理本能,但给我的却是勇气、毅力、意志品质等精神上的激励和冲击。
一生无缘观赏冰山上雪莲花的姿容,不能亲临品鉴雪莲花的意韵,自然感受不到其内在的精神品格。但曾静观过雪压梅花、梅花却含笑怒放、幽香袭人的场景,很是感动。品读古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蕊寒枝瘦凛冰霜”“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对睡在冬天里的梅花有了更多的认识。
“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月季花真是独特,一年四季娇艳开放,值得大赞特赞!
“好在朱朱兼白白,一天飞雪映山茶。”山茶花在飞雪中“朱朱白白”,那勇气、那精神、那境界,难道不值得我辈学习弘扬!
除以上提及的名花,蔷薇花、丁香花、银莲花、三色堇、杜鹃花、冬青、水仙花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睡在冬天里的御寒榜样,她们给我们许多精神示范和人生启迪。
尤屹峰,宁夏西吉人,退休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中国写作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宁夏作家协会、宁夏诗词学会、宁夏楹联学会会员。创作并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千余篇首。出版教学论著《诗意语文教学观》、散文诗集《飞泻的诗雨》,有散文诗集《百年变迁吟故乡》、散文集《行走的散板》、古体诗集《古韵新声》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