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场
作者:刘汉江
秋天到了,村庄四周的田野里稻浪翻滚,沙沙作响。黄澄澄、沉甸甸的谷穗一天天在秋阳下弯了腰,已经等待许久的乡亲们便开始挥镰收割了。
这是一年中最喜悦、忙碌而充实的季节。女人们将割下的稻子捆成一个个稻把,男人们用扁担将这些稻把挑到生产队集体共用的打谷场上,家家户户在各自的一块场地上忙着脱粒、铺晒、翻场、收场,平时空旷沉寂的场头此刻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刚收下来的稻谷要几个日头才能晒干。早上,大人们要把稻子铺摊在场上晒,傍晚要把稻谷收拢,堆成一个个垛子。大人们忙了一天,累了,夜里看场的事就交给我们这般十几岁大的男孩子。
吃完晚饭,我便去约“小洪子”、“扣筛子”等小伙伴们一起去看场。此时的场头已经没有大人的身影了,只有高高的草垛和一堆堆的稻谷,月亮已经升起来了,照得场头上白白的,亮亮的。
我们来到场头上,便开始搭看场的稻草棚。我们几个在谷堆旁边的空地上支起几根竹竿,再往竹竿上盖稻草把子,不一会草棚子就搭好了,再往里面铺上厚厚一层金黄干透的稻草,一个暖和舒适的“小屋”就完工了,钻进去往稻草上一躺,松松的,软软的,真舒服,草棚子里的稻草的清香味真好闻。
乡村里民风淳朴,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偷稻谷的事情发生,看场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夜里刮风下雨,吹走谷堆上遮盖的薄膜或者稻谷被雨淋湿。
搭好了棚子,我们几个一般大的“毛猴子”便聚在一起,商量着怎么玩。堂兄汉明年龄稍大,是我们的“头”,他先提出讲故事,一人讲一个,我们就轮流开始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就现场胡编,即便是漏洞百出,也没人会去计较。“扣筛子”是个促狭鬼,临到他讲的时候,他竟讲了一个关于“吊死鬼”的故事,直听得我们毛骨悚然,脊背上凉飕飕地冒冷汗,不时惊恐地转过头看看身后,深怕哪边突然冒出个“吊死鬼”,好在,场头上依然是宁静而明亮,除了高高低低的草垛和稻堆,什么也没有。
夜渐渐的深了,讲故事讲得累了,也听得乏味了,更深露重,身上已有些凉意。汉明就安排我们来到到场头边上的空地上,分头找来一些干枯的黄豆秸秆和树枝,燃起了一堆火,我和“小洪子”他们几个跑到附近的山芋地里,刨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山芋,扔到火堆里,我们边围着火堆说笑取暖,边兴高采烈地烤着山芋,火光映得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红扑扑的。等到火堆燃尽,我们用木棍将灰堆里的山芋挑出来,开始吃烤山芋,黑乎乎的烤山芋外焦里嫩,十分香甜可口。我们龇牙咧嘴地吃着滚烫的烤山芋,看到他们几个的嘴上全是黑灰,我忍不住指着他们大笑,却不晓得自己也是个黑嘴巴。
夜已经很深了,我们踩灭了地上残余的火烬,钻进各自的草棚子里睡觉。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我们赶紧跑到旁边的河码头上洗净了嘴上的黑灰,一起回家,临分手还不忘提醒一句:今晚还来噢……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