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那一边
(六)
坝哪古垌边的山神——螺蛳神
作者:吴光华
“坝哪山神——螺蛳神”,各位听到这个神奇的小山坵地名和坝哪古垌地名一样充满奇妙的色彩。不错,确实如此。在南山脚下的那一边有一个自然村叫蓑衣塘,她就是坝哪古垌文化中心的所在地,是长安营镇新岭村的一个小区,在古垌文化中心的背面山脚下有一座不到一百米高的小山坵,形状如同一个倒扣溪边的巨型田螺,古时这里是个小寨子,居住着几十户瑶族人古时叫“顶导哪”,汉语名叫竹林寨。这里的人和坝哪人亲如一家,对这个山坵视为神山,在山坵上修了一个小山神庙宇,应是出于苗族人对于自然的拜吧!古时坝哪部落四方信士,不论逢年过节,结婚生子,祈福还愿,都来这里敬神祭祀,祈求富贵平安,婚姻美满,家人健康长寿,小庙给坝哪部落带来丰厚的福祉……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会问,这个地方怎么成了荒坵。原来,在清朝末年,朝庭为了镇压苗民吴光亥领导的农民起义,派清兵下来火杀抢掠,斩断龙脉,火毁民宅,一个充满活力的求福宝地就这样静静地趟在田园的溪流边,默默地守护着苗族坝哪部落。她就是螺蛳神,田螺姑娘的化身。
相传,从前坝哪垌里有个孤苦伶仃的年轻农民,靠给地主种田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而归,辛勤劳动。
有一次年轻农民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田螺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他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每天挑水精心养着。
没过几天,那年轻农民照例早上去地里劳动,傍晚回家,不料惊奇的发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房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年轻人向邻居打听也不知道这是谁为之事。第二天年轻农民收工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年轻农民决定要把事情弄清楚,一周过去了,这天年轻农民鸡叫头遍,他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天一亮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究竟。走到离家不远的路上,抬头望见自家屋顶已炊烟袅袅,可是当他走近屋子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却毫无动静,进门一看,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却不在家里,去哪啦?
一天又过去。那年轻农民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又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于是他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年轻人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屋里,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了。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飞快地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身边走去,一把抱住田螺姑娘惊奇地问“请问这位姑娘,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更不知如何是好。
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年轻农民挡住了。青年农民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是山神坝岱派她下凡帮助穷人的仙姑,后来年轻农民就同田螺姑娘结成夫妻,生下七个儿子,七年以后,田螺姑娘受山神巴岱的召唤要回去了,后来受田螺姑娘恩赐的坝哪古垌边变成了一片田园,田螺姑娘的外壳就化作一座小山丘,就象一个巨大的螺蛳,巨大吸盘吸着溪边砂石,四周和螺蛳顶长着苍翠的松竹,如今又焕发出从前活力,四周绿树成荫,仍然秀美动人,成为坝哪古垌的一块宝地——螺蛳型又像一只猛狮的头从山边探出,世世代代守护着坝哪古垌,庇佑着坝哪人。
【作者简介】
吴光华,男,66岁,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人,中共党员,退休教师,东方兰亭诗社会员、理事,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自幼爱好诗歌音乐,2016年退休回家开始学习写古诗词,作品有《七律 ·春绘》《绝句.心绪吟》《绝句·摘梅》等多首格律诗词先后被《中华诗词导刊》选登。在都市头条《当代文艺》微刊发表过多编散文,还有多幅楹联及数十首格律诗词散见如城步诗联协会及东方文明传播湖南分会等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