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黄河散曲社社员书》
在《中华通韵》试行之际,我们黄河散曲社结合我们当代散曲的特点,且为了更好的体现李旦初先生提出的“让散曲重新插上音乐的翅膀”的当代散曲发展理念,让散曲回归音乐传唱的特色,并与元曲的最高成就戏曲接轨,试提出《黄河曲韵》,供社员们在使用中,集体修改完善,使之成为《当代散曲》的专门曲韵。
一、《黄河曲韵》是在《诗韵新编》十八韵(麻、波、歌、皆、支、儿、齐、微、开、姑、鱼、侯、豪、寒、痕、唐、庚、东)的基础上,结合新华字典合并放宽到十三辙口,这更利于传承与发展散曲,更符合求正容变的精神,使我们的社员不再为用韵迷茫。
二、对于散曲创作来说,散曲已取消了入声字,从散曲发展到戏曲,戏曲在诸多方面做了改进,其中包括用韵,戏曲采用十三到大辙,遗憾的是散曲并没有与戏曲齐头并进,这种差异一直持续了几百年,虽然散曲衰弱的原因很多,但用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为母体的散曲,不像戏曲随着语言的变革而变革,这就与老百姓渐行渐远,最终与音乐脱钩,成为案头文学,传播的途径越来越窄,事实上我们的前人也做过改革,如杨慎的an韵五部通押,只是没有像戏曲那样彻底,戏曲之所以能自觉地求正容变,只因为与生计息息相关,看来求正容变是多么的重要。
三、散曲语言的一大特色为口语化,贴近生活,所以,使用普通话的新声新韵来写作,且与戏曲接轨,对散曲创作是切实可行的。为什么要提《黄河曲韵》,因为其与古十三道大辙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完全用新华字典的读音,且考虑到如"一"、"不"的变调。
四、为了便于记忆,用"笔为民,调劲呼,谐口花开黄河岸"十三辙口表示,笔韵是:i、ü、er,为韵是:ei和ui(uei),民韵是:en、in(ien)、un(uen)、ün(iuen),调韵是:ao、iao,劲韵是:eng、ing(ieng)、ong(ueng)、iong(iueng),呼韵是:u,谐韵是:ê、ie、üe,口韵是:ou、iu(iou),花韵是:a、ua、ia,开韵是:ai、uai,黄韵是:ang、iang、uang,河韵是:e、o、uo,岸韵是:an、ian、uan、üan。
基上所述,从今《黄河曲韵》在我社试行,发现问题再行修正,最终趋于更加合理,更加科学,今后我社实行《黄河曲韵》、《诗韵新编》、《中原音韵》三轨并行,但最终希望《黄河曲韵》能成为一套适合散曲创作的曲韵。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大家勇于尝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黄河曲韵》早日成熟,完善,为散曲发展助力。
特告全体社员
黄河散曲社
2018.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