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人》与李振华的时代意义
方 圆

读刘俊奇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燃灯人》,每每不忍释卷,却又常常掩卷慨叹。主人公李振华老师的“燃灯”情怀和他的无涯大爱,作品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引人共鸣与思索,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启示。笔者作为一个长期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着许多不吐不快的感受。
一、时代需要李振华这样的教师楷模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情结、点亮孩子“心灯”的师者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贯穿了李振华老师的人生,正如作者所言,他把“为人师表”这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七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振华在三尺讲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点石成金”的现代神话,被誉为大山里的“燃灯人”。他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了他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李振华的学生中有省部级干部,有南极长城站站长等科学家,而更多的则成为李振华一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立德树人。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里的所谓“一把火”,便是人们常说的“心灯”。当一个人的心灯被点燃时,便有了前进方向与动力。点亮心灯,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心灯一旦被点燃,便不会熄灭。
李振华以自己的品行影响学生,以崇高的人格和道德风范陶冶、感染学生。他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撒向学生都是爱”的治学理念,影响着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学校和教师。
沂蒙山的老百姓自发捐款为李振华塑像。古往今来,给伟人塑像的多,为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塑像,闻所未闻。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曾经八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的表彰。山东省教育厅2015年发出关于开展向李振华学习的通知。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教师写了一封信,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毫无疑问,李振华就是这样的人民教师,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楷模激励和引领。
二、《燃灯人》体现的“工匠精神”
在我国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刘俊奇先生算不上名家。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他的散文《第一次背娘》。2018年6月3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这篇文章时,4小时的阅读量超百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转发这篇文章的媒体多达四千余家。彼时,我正在编写国家教育部统编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素养核心读本》,确定收录这篇文章,通过朋友找到了刘俊奇的联系方式,从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把李振华的事迹以文学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对激励全社会尊师重教、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莘莘学子读书报国,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刘俊奇一次次走进沂蒙山,走近李振华,尝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悟并展现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卓尔不凡的人生。刘俊奇沿着李振华老师当年来沂蒙山的路,走遍了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采访了他的许多学生和这里的父老乡亲,多次与李振华老师同吃同住、深度交流。《燃灯人》创作历时两三年,几易其稿,把一个真实可信、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形象,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刘俊奇对学校教育和李振华的理解。作者与李振华一样,骨子里深深爱着这个民族,深深爱着这个国家,作品中蕴含了作者对教育的忧思与期待之情,以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人民教师形象。民族复兴,国家兴亡,毫无疑问靠教育,靠情怀满满、勇于担当的人民教师。
正如著名作家厉彦林在《燃灯人》序言中写的,世界上唯有光明和追求,能够给人以顽强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烛光很小、很微弱,却让人看见希望,太阳胸怀博大,阳光拥抱世间万物和每一颗美好的心灵。在艰难处、黑暗中的点灯人、举灯人,其本身就是一盏明灯,从而点亮了我们的心灯。烛光与阳光互换、变奏,释放出温暖与光芒,成就了人生的精彩华章。
刘俊奇在《燃灯人》“跋”中表达了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共和国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以李振华为代表的当年这一代支教者。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界涌现出了张桂梅等许多先进典型,引领着国家的教育事业,发挥着楷模作用,而更多的像李振华这样的奉献者默默无闻。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在得知李振华被提名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时,刘俊奇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表达自己的欣慰之情。他说,这是民心所向,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需要,李振华的故事一定能够“感动中国”!
《燃灯人》饱含了作者对李振华的崇敬之情,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学校的老师们,在“悦读”中感受、学习和借鉴李振华的情怀以及他教书育人的理念与智慧。作品中,刘俊奇借助那个向老师大米里撒沙子,而最终成为知名地质学家的李磊的话:“上学”和“教育”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绝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有些人上过学,却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我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从来都是这样的教育。
作品中这样写到: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是“良心活”,能不能引导学生成人又成才,完全凭着一个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名次,而对那些“问题”孩子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今天,频频发生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学生中的恶性事件触目惊心,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燃灯人》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师德师风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实施“教育家精神”引领行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提上重要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榜样引领,而李振华正是这样的楷模。宣传李振华的精神和事迹,以此激励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和抱负,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使命,怀揣“教育家”理想,发扬传承“教育家”精神,对我们的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任何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学校都会把培养学生热爱国家、有奉献精神,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国外某著名大学一位校长这样说过,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一个学生从我们这里毕业了,有奉献社会的动力,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一个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孩子,将来才可以担当重任,才可能成为民族的、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何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得以传承,教师当是历史长河中高举火炬、无惧向前的人。
每一次翻阅《燃灯人》,我都会思考《燃灯人》的时代意义。
记住乡愁,振兴乡村教育。《燃灯人》中写到了“乡愁”这样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留住乡愁”,而“留住教师”,特别是留住李振华这样的优秀教师,才是乡村教育振兴、文化振兴、全面振兴的基础。
在今天的农村中小学讲台上,仍然站着“一大批”不是正式编制的执教者。他们的角色似乎有些滑稽,也似乎有些尴尬,因为只有一个称谓勉强适合他们:支教老师。这“一大批”是多少?没有人统计过;他们还要在讲台上站多久?不知道。他们的报酬由乡镇统筹发给,乡镇每年和他们签一次合同,合同条款上明确写着“聘期一年”。说不准哪一天,可能随时被中止合同。一名正式教师平均工资每年十万元左右,而聘用一名临时的“支教教师”,每月有一两千元就够了!他们或许是中国支教教师的最后守望者。
今天,师范毕业生主动申请到农村任教的已经越来越少。到农村任教,损失的不仅仅是工资,还有交通难、住房难、找对象难、进修求学难、科研信息难等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越是需要优秀师资的地方越是没有人去,越留不住优秀人才。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比如新入职教师必须到农村工作5年、农村教师发放交通补贴”等规章制度。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扶贫攻坚,贵在扶智。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指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李振华的精神理应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
《燃灯人》的出版,让广大教师有了学习的榜样,有了追梦的方向,不仅可以鼓舞教师们到“老少边穷”地区去任教,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还能使得大批无怨无悔的奉献者能够扎下根来,留得住,教得好。教师们要读《燃灯人》,师范院校的学生更要读。要让以李振华的事迹走进大学校园,深入到莘莘学子的灵魂深处。
弘扬“乡村教师精神”。乡村教师是党和政府播撒在中国最基层的知识分子群体。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教师的事迹,更应该得到总结和弘扬,《燃灯人》便是最好的诠释和注脚。因为爱教育才做教师,因为做教师才更加爱教育。真的不必追究太多的因果,曾经奉献过,就必定留下痕迹;曾经付出过,就必定产生影响。
当年的支教教师、民办教师、乡村教师,已经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丰碑。特别是在乡村或者是从乡村走出的孩子,对这些教师的敬意和感激让人感动。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享受不到城市教师的待遇,却担负起了中华民族最神圣、最艰巨、最艰苦的农村学校教育的重担。他们用自己枯瘦的脊梁,超负荷支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厦。而对于那些无论是转正、退休,或是带着各种遗憾永远告别讲台的所有乡村教师来说,这已经足够了。有人说,全社会都应该向辛勤工作在乡村的人民教师致敬,你们是伟大的,是最不容易的!同时,也应感谢那些关注中国乡村学校教育,关注乡村教师,为乡村教师呼吁、呐喊,还有那些歌颂、赞美乡村教师,并为他们立传的作家,你们同样是伟大的!
支教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一个概念,一段历史,或许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昨天静态的历史,下几代人也许真的很难想象,当年的支教教师是什么样子,他们曾经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背影走进历史,在人民的心中深深地镌刻下了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名字:“中国支教教师”。
刘俊奇与笔者交流创作感受时说,我们怀着比较复杂的心情,用有些苍白的笔触,试图定格李振华等支教教师身上这些伟大的平凡,以及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泪水、汗水和心中的感动与感慨,试图努力展示李振华的高大形象,却总觉笔不尽心,语不尽意,是因为我们难以达到李振华老师那样的情操与境界。之所以坚持做这个事情,是为了挖掘和真实再现以李振华为代表的支教群体曾经的生活场景,以弘扬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是今天这个时代的需求。
《燃灯人》“跋”这样写道,历史上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奋斗因而自己变得更高尚的人,称之为最伟大的人物。正是李振华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人物,这些平凡的奋斗者,他们以主动的担当,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描绘着时代最美丽的画卷,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所做出的牺牲,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今天,党中央已经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感动,需要精神,而李振华这样的乡村教师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理应在国人的追思、怀念、总结、学习、弘扬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方圆,本名张在军,1964年生,特级教师;引起广泛关注的“民族兴亡,阅读有责”命题的提出者。
主要著述:《向着梦想出发》《和米小雅一起学作文》《小学古诗文分级阅读》《读故事学作文》等。主编《教师人文素丛书》及部编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配套主题读本《语文素养核心读本》等1000余万字。央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千家媒体报道过他教书育人的事迹。1996年,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唯一一名教师代表被中央授予首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12名)。
教育部《教育文摘周报》“封面人物”(总962期)这样介绍张在军: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把他的教书育人事迹拍成电教片《使命》《时代楷模》等,江泽民题写了片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对教育的探索思考,感动了千万读者、观众。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