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不忘故土深情
半生犹念桑梓之谊
——阅读清华才俊赖守亮的文章有感
四十年前,家乡才俊赖守亮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先进事迹,在我们那穷乡僻壤之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整个家族倍感荣耀,而父老乡亲也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当年,赖守亮考上了清华大学,不仅仅是改变了他这位农村放羊娃的命运,同时,也让以种田和打渔为生的父老乡亲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与胜利的曙光,让老实巴交的父老乡亲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事例与身边的榜样。相当于是,赖守亮考上了清华大学既把自己较好的置于了佳境,也为家乡父老树立了勤学上进的模范标杆。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为父老乡亲点亮了一盏明灯,那盏明灯在一定程度上烛照了家乡学子前行的道路、奋斗的轨迹与追梦的历程。
当时,父老乡亲们都觉得赖守亮考上清华大学很不可思议,用他们的话说:“真想不到我们这穷乡僻壤之地,居然也能够出良相猛将,我们这穷乡僻壤之地居然也是孕育良相猛将的一片沃土。”
在与家乡的乡亲们讨论为什么赖守亮所出生的骑龙乡附近考出了一大批包括清华、中科大、北师大等名牌院校的学生时,我潜意识的认为是骑龙乡位于徐家河库区,深受徐家河水库原生态自然风光之润泽,并且吸收了徐家河水库所馈赠的大自然之精华与山水之雅韵和灵气,故而,当地的学生天生有灵气、大脑有天赋、读书有悟性。而一位老乡却以半开玩笑的语气对我说:“骑龙乡位于徐家河库区,徐家河水库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可能是当地的学生一出生就吃鱼吃的比较多,吃鱼使人变得更聪明,故而,赖守亮可能是吃鱼吃的多,所以在无形中增加了大脑聪明的程度,因而一下子就考进了清华大学。”当然,这只是乡亲所说的玩笑话而已,赖守亮在四十年前之所以能够成功考上清华大学,当然可能存有“吃了较多鱼”的因素在里面,但是,肯定不唯独“吃鱼”,除了“吃鱼”之外,赖守亮自有其独特之处与非凡之天分以及卓异之品质。或许是他将这好几重利好因素都进行了有效之叠加,更好的放大了自身之聪明才智,故而能够成功跻身清华的学堂。
毕竟在我的求学岁月里,父亲时常拿赖守亮考上清华大学的成功案例来激励我也通过读书争取能够读出一点名堂来。这样在无形中,在不经意间,赖守亮便一不小心成为了促进我成长和成材的动力之源,在不经意间,于我的求学岁月里,赐予了我成长的无尽之动力与动能。赖守亮所发出的明亮之光,在烛照家乡学子前行道路的同时,那亮光似乎也助推了我的成长与成人。
最近,我专门深怀虔敬之心,认真拜读了赖守亮所写的好几篇关于回忆幼时求学的故事、关于幼时成长的经历、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情世故等文章。我是平生第一次阅读赖守亮的文章,总感觉到赖守亮的文字真实感人、文笔清新流畅、文风质朴清雅。在这大热天,我佩服自己能够静心拿起赖守亮的文章,津津有味的读起来,读着读着,便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我一不下心一口气把他的文章读了一万五千字,而总感觉到其文章写的文通字顺、活灵活现、真实而耐读,颇能引起我的心灵之共鸣与情感之共振。我不禁在内心深处生发出些许慨叹,一个学物理专业出身的人,能够把文章写得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足见赖守亮在物理学专业方面术业有专攻的同时,也擅长并精通于文字写作,具有较强的文化之功底与文学之造诣,他既较好的做到了文理交融,也让我觉得“文理完全可以相通”。
通过阅读赖守亮所写的一系列回忆文章,让我觉得我与赖守亮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与共通之处。
一是彼此都对母校广水一中葆有真感情,彼此都对母校广水一中怀有情真意切的美好记忆。赖守亮在字里行间抒发了他对母校的感怀之心、表达了他对母校培养的谢忱之意。而我曾经写了关于母校广水一中的回忆文章三十余篇,有些文章还经我的班主任左方青老师推荐到广水一中的教师微信群里去了。
二是彼此都有对美好往事的恒久之回味与清晰之回忆。阅读赖守亮的文章,我发现他的强大之记忆力足以支撑他完整记住四五十年前的人与事。四五十年前发生的人与事,经过他娴熟笔墨之描写与细节之刻画,仿佛那些前尘往事就清晰的发生在昨天。四五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他还能通过大脑像放电影一样清晰的呈现出来,其记忆力着实相当了得,让人不服都不行。拥有强大的记忆力而能够把文章写的细腻而通透,我觉得这是赖守亮的独特之处与过人之处,强大的记忆力让他的大脑能够游刃有余的将各种素材信手拈来,这样就能够让他的文章有详实的事例作为支撑,而让他写起来言之有物,而让他的文章读起来倍感充实而不至于说空洞无物。
三是赖守亮爱好写作,而我对写作也葆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写作故乡的人与事,对于赖守亮而言,可能是他在大洋彼岸怀念家乡、思念亲朋故旧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写作对于我而言,似乎也是一种精神抓手。总之,笔下淌真情,能够让赖守亮抒情言志;而文字写作,也能够让我直抒胸臆、挥发意兴。
四是赖守亮在文章中爱写过去的人与事,欣把往事记心头,且把往事呈笔头,万千往事醉心头,每每回味乐悠悠,我大抵上也如此。
五是文风类似。赖守亮的文风以朴实无华见长,很少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倒是以素朴低调的文风,娓娓道来的叙述陈年往事,情深意切的抒发内心感悟,让人在春风化雨之中,感受质朴清雅文字带给心灵的美好润泽,感受陈年旧事中蕴藏的人性之善美。
六是赖守亮对恩师与师恩恋恋不忘。在文章中,赖守亮不仅表达了他对母校广水一中诸位恩师的感念之情,更加表达了他对自己读初中时所就读的学校——骑龙乡中学诸位恩师的感念之情。看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朴素观念深深的影响了赖守亮,当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
我一边畅享赖守亮的文章带给我心灵的熏陶,一边发出阵阵感叹,这赖守亮确实是个高人,在清华大学学的是理工科,既能在物理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又能在文学写作方面“尽显风雅”。他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我感觉到其文章的写作之水准丝毫不亚于专业之作家。
阅读赖守亮的文章,我感觉到在很多地方我都有很强烈的共鸣与共情。例如,他写他小时候每逢正月初一去给家族的长辈们拜年的时候,非常喜欢认真观看和仔细琢磨乡亲们那门框上所张贴的鲜红春联,并且至今为止仍然记得当时所观看的春联的大致内容。我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时,也有此爱好,并且至今为止还在坚持创作对联。
赖守亮在文章中写他考上广水一中时,他父亲挑着一担行李与大米,护送他一起从骑龙乡老家步行十里山路赶到肖店的北街,坐在肖店北街的石头上,等待着每天一班往返县城和肖店的公共汽车。这个细节和情景是他的经历,何尝不是我的经历呢?我父亲送我到广水一中,曾经也是步行十里山路把送我到肖店北街等待那公共汽车把我们载到县城去。所以,赖守亮写的这些细节与我的经历是高度吻合的,故而读起来颇为真实而亲切,颇能引起我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赖守亮在文章中写到了广水一中食堂的一道菜——“秋干子”(熏豆干),这也是我曾经最喜欢吃的一菜,很具有烟火味与人间烟火气。来到黄石二十年,我一直很想念这一食物,一想起这一食物,便能让我的乡愁油然而生。记得十年前,我和妻子一起去拜会广水一中的何有辉老师时,妻子平生第一次在何老师家吃到秋干子这一食物,便一个劲的说好吃,妻子恨不得一个人把那一盘子秋干子全都吃完,那漂亮的师母见状,赶紧又特意去炒了一盘秋干子。
赖守亮在文章中写他在广水一中第一次洗衬衣时,由于业务不太娴熟而导致洗衣服的方法不得当,致使他的手在洗衣服时洗破了皮。这完全是像极了我本人的经历,这就如同是在写我本人的经历。记得,我本人第一次洗衣服时也同样是由于操作方法不当和洗衣服的技术不够熟练,而导致我的手也同样的洗破了皮。赖守亮说他的手洗破了皮而导致他眼泪湿润了眼眶,我当时洗衣服把手洗破了皮,也是一脸的沮丧和满心的憋屈,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至今为止我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当年的自己,已经是那么大的一个人了,怎么居然就会发生在洗衣服时把手皮洗破了的怪事呢?
赖守亮在文章中写到,他从读小学开始就喜欢阅读报纸,我猛然间发现我也是读小学时就喜欢看报纸。我小时候,父亲让我帮他一起插秧,我却想偷懒,我当时陪着父亲在秧田了插了半个小时的秧苗,便撒谎说我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写完。父亲便无可奈何的同意我从秧田里抽身回家去写作业。而耍滑头的我回家后,却并未写作业,而是在家里聚精会神的看报纸。
当年赖守亮的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家里有不少的报纸,这为赖守亮的精神成长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这让他曾经在小山上放羊时,有报纸可看,有精神养分可吸收,有精神能量可摄入,有精神世界可充实。我小时候,也经常从我那当生产队队长的四伯家里和我那在肖店中学工作的舅舅家里拿不少报纸回来,供自己在小山上放牛时阅读。在家乡的小山上放牛放羊之间隙还忙里偷闲阅读报纸的这个搞法,既强化了赖守亮的文学之根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我对文字写作的兴趣爱好。
谨奉上述拉拉杂杂的文字,算作是我读了赖守亮文章之后的点滴之收获,也希望赖守亮能写出更多的关于家乡、关于往昔、关于成长、关于内心所思所想所悟的文字,从而愉悦彼此的心灵、熨帖彼此的心扉、增进彼此的共情。
(作者刘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