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嘉兴印象记
文||夏峻
踏入嘉兴境内,首先映入眼帘,令人惊叹不已的,是道路两旁随时随处都可以看见的香樟树。这种香樟树,与我们北方到处可见的杨树是完全不同的,香樟树树干挺拔树身修长,从地面往上数丈以内通身透彻,别无任何横生的枝叶。树冠也是聚拢在一起,枝枝丫丫全都向上,不像杨树,特别是那种疙瘩杨,树身长满疙瘩,香樟树与其相比,就显得亭亭玉立秀美无比,让人看上去爽心悦目。看到这种挺拔向上的香樟树,仿佛使人们看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凝聚人们的心力,鼓舞人们心中的勇气,激发人们的斗志,使人们永不颓丧永不疲惫,永远保持一种奋进的姿态。
后来我才知道,香樟树是嘉兴市的市树,我便有些钦佩嘉兴人的智慧和聪明,用香樟树作为市树寓意嘉兴人团结向上永远奋进的精神,实在是最为形象不过的,而且非常容易给第一次来嘉兴的人,留下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在电脑上敲打这篇文章的时候,香樟树那美妙的英姿就禁止不住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2006年的六月份,我有一次嘉兴之行,使我对这个频临大海,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江南古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从豫东南的周口启程,乘坐大巴车,穿梭了好几条高速公路,奔波了整整一天,才在黄昏时分,进入了嘉兴市。当时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道路两旁的树干笔直,像哨兵一样挺立的香樟树,我记得很清楚,我的双眼瞬时发亮,闪射着一种惊奇的目光,为这种漂亮的香樟树而兴奋。
可以说这次嘉兴之行十分仓促,接到通知即时启程,甚至没有提前查阅资料,事先了解一下嘉兴的风土人情,使我对这个将要到达的地方,有一个最起码的底数。大巴车在路上飞速行驶的时候,我顾不得领略车窗外的景色,苦思冥想的是嘉兴属于哪个省,是地级城市还是县级城市,以及它的文化底蕴。车在南京稍作停留,我下车在附近的杂志亭,买了一本地图册,坐在车上的时候,翻阅地图册,我知道了,嘉兴市是浙江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城市。
嘉兴,别称禾城、秀州、长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望太湖,西接天目之水,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嘉兴是吴越两国风云角逐之处。
“卧薪尝胆”的故事讲述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属国,而勾践则被作为人质扣押与吴国。勾践竭力讨吴王的欢心,并且使用美人计,将有“沉鱼”之称的美女越国姑娘西施送给吴王,西施则用尽解数勾引吴王,让曾经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沉湎于软玉温香的迷梦之中,也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备之心,最终不顾伍子胥等人的反对,释放勾践回国。勾践为了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睡于薪柴之上,面前高悬苦胆,每有懈怠之心,企望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之时,就用舌尖舔一下苦胆,那种苦冽的滋味,立即弥漫全身,就使他回想起在吴宫的那段耻辱的生活,便放弃奢侈的意念,勤于治国苦心奋起,逐步让越国强大起来灭了吴王夫差,一雪国耻重振国威。明代文学家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撰写一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兵可吞吴,砥砺无数的英雄豪杰逆境中崛起,成就梦想一振雄风。遥想数千年前,那些中国历史的长空中曾经闪烁的星: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位于四大美人之首,素有“沉鱼”之称的西施,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演绎了一幕幕帝王将相兴衰史,才子佳人美名扬。斗转星移,岁月荏苒。逝去了上古的金戈铁马,远离了昔时的鼓角争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嘉兴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在社会的大变革中沉浮,几经兴盛,几经殊荣,如今已成为美丽富饶的现代化城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慕名来访流连忘返。嘉兴属于典型的江南城市,小巷石桥,绿水环绕,土质肥沃,水利方便,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曾有“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之说。

嘉兴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兴盛之地,在爱好文学的人心目中堪称“圣地”。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就是嘉兴市桐乡人。茅盾先生的长篇小说《子夜》,我是很认真地拜读过,至于他的散文《白杨礼赞》,我上高中的时候,那是教科书。1981年,茅盾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用他积蓄的资金作为基金,发起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旨在鼓励、繁荣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界,特别是长篇小说方面,含金量最高,享誉最隆,声名最大的奖项。截至目前,“茅盾文学奖”已连续举办了九届,每四年一届,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基本上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坛上泰斗的地位。在至今九届的“茅盾文学奖”获得中,河南的作家排名首位,魏巍、姚雪垠、李准、宗璞、周大新、李珥、李佩甫等河南籍作家,纷纷登上了“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作为河南文学界一员,我当然为中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如此殊荣感到高兴。作为国内最高的长篇小说奖项,据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是十分严肃而认真的,陕西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被推举为“茅盾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但争论很大,时任中国作协的一位领导,给评委们打招呼,不要把《白鹿原》评为“茅盾文学奖”,但是评委们顶住极大的压力,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投下自己神圣一票,最终使《白鹿原》荣登“茅奖”金榜。这说明了文学不唯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茅奖”的评选能够严格遵循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学希望的所在,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我是一位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已经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每位作家终生的奋斗目标,忝为河南一位作家,我不能说我没有这样的梦想,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士兵,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不想得“茅奖”的作家,就不是一位好作家呢?我知道这有些不揣冒昧,但我还是想跻身好作家的行列,我为此埋头苦干呕心沥血。有鉴于此,茅盾先生是我所崇尚的中国著名作家之一,有幸登上先生家乡的故土,我是很想桐乡一行的,可是我在嘉兴停留的时间有限,只能引为憾事,我想此生还是有机会的,我期盼这个机会的光临。
嘉兴人热情好客,待客之道极盛,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活习俗,许多地方令我这个北方人,特别难以接受,一日三餐的大米饭,对我来说,就是第一道难过的坎。当然北方饭食也有蒸米,可是不像江南米饭那样硬,北方人吃米饭,米饭煮得很软,米粒要煮开,嘉兴的米饭,一粒一粒,如同石子似的,吃到嘴里,急忙嚼不烂,那种感觉,干干的,很难以下咽。不过每顿饭,辅食很丰盛,鱼呀大肉呀,顿顿不缺,显示出嘉兴人的生活水平极高,也说明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使沿海人民迅速地富裕起来,这一点从嘉兴人的餐饮生活中,已经充分地折射出来。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吃螃蟹,螃蟹是蒸熟的,放在桌子间,我知道那是螃蟹,可不知道怎样吃,又不能问,一问就显得自己孤陋寡闻,似乎没有见过世面,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予问津。陪客的人,看到我一直不动螃蟹,便盛情相让,我一再推辞,后来他似乎看出了什么,便笑着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吃螃蟹,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算是默认。他很热情地说,这没有什么,我来教你,说着话,他伸出筷子,夹开螃蟹上面的壳,吃里面的肉,螃蟹的肉很好吃,肉质细嫩,味道佳美,吃过以后,至今难以忘怀。人生路上有许多的第一次,但你必须面对,而且必须经过,只有走过了,品尝了,亲身感受了,就成为你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千金难买的精神财富。

在嘉兴期间,有一道菜,是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烧竹笋,南方的竹和北方的竹也是有区别的,南方的竹,尤其是那种毛竹,长起来十分粗壮,那笋也就非常大而且嫩,这种笋烧出来的菜,清脆有味,吃过之后,竹的那种清香,久久不肯散去。离开嘉兴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那种烧笋,更吃不出那种难忘的味道。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油炸青蛙腿,几乎是每顿饭都有,我只要看见那盘中的青蛙腿,就想到了田间水中,那活蹦乱跳的青蛙,我的胃就不住地痉挛,对于这盘每餐必有的油炸青蛙腿,我完全予以无视,陪客的朋友,盛情将其夹到我的碗中,我也只有象征性地,拿到嘴边胡乱啃几口,就赶紧扔掉。从嘉兴回来以后,一次遇到湖州的朋友,湖州和嘉兴两市毗邻,我与其谈起嘉兴之行的经历,十分不解地问他,为何你们南方人那么喜欢吃这些小动物,他听后哈哈大笑,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那是他们南方人来了贵宾才上的一道菜,而且他们南方人,不但喜欢吃青蛙,而且地里的癞蛤蟆也吃,并且癞蛤蟆的肉,比青蛙的肉更贵,我便有些无语起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嘉兴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我们当然不能说什么,但我觉得有些生习俗是可以改变的,人类社会也是在这种不断地改变中移风易俗向前发展,从最开始的茹毛饮血,到后来的钻木取火,可以将动物的肉烧熟,由生吃到熟食,生活习俗的改变,使人们从原始社会往文明社会跨进了一大步。由此我想到了2002年的“非典”,“非典”最先从广东开始,后来泛滥发展到全国。“非典”爆发以后,国家医疗保健部门,抽调出专家进行科研攻关,追查“非典”爆发的传染源。科学家们通过连日的研究,发现“非典”的传染源是一种冠状病毒,进一步攻关获悉这种冠状病毒,是从果子狸身上传来的,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立即下了一道“红头文件”,把广东省境内的果子狸杀的快绝迹了,后来又发现,这种冠状病毒,不是从果子狸身上传来的,而是从猴身上传来的,于是为果子狸“平反昭雪”,但归根到底,还是与南方人滥杀滥吃野生动物有关,这一方面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可谓损人不利己,因此改变一些很不起眼的生活习俗,对己对人,对整个社会都是十分有利的。

走笔至此,这篇小文就要结束了,抖音上传来一个视频:7月19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名不到三岁的幼童,不慎从六楼坠落,楼下90后青年沈东奋不顾身,勇敢地一跃,救下了坠楼儿童。当地政府对沈东和他的同伴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了表彰,沈东被授予见义勇为的英雄。视频传播开来后,各大媒体都对这件事予以关注,这一事件同样也触发了我的感慨,这就是当今的嘉兴人,从那个惊魂时刻的奋身一跃,反映了整个嘉兴社会人们的精神风貌,使人们看到了嘉兴人的古道热肠,萍水相逢偶然相遇,面对危情,他们没有任何顾虑,首要的是救人。如果不是他们的挺身而出,坠楼的儿童自难保全性命,伴随孩子的丧命,解体的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恶果,无非导致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不安。从这个角度讲,救人的青年,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嘉奖,应该都是问心无愧的,因为他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坠楼的幼童,而是当头棒喝社会上许多人越来越冷漠的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那种硬心。沈东的行为呼唤人们的爱心,让整个社会多一份怜恤和同情。一个小小的视频和我们一篇短文,都只是反映或折射出嘉兴人的某一方面,但就是这一个方面,也是需要人身体力行的,视频的传播和本人的短文,都是在为嘉兴的美好和嘉兴人高尚的品德壮行,希望在嘉兴这块古老而迷人的热土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许许多多的激荡人心的壮举,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光添彩。
作者简介:
夏峻,原名夏建芳,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评论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
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黎明前的风暴》。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著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小说《“老歪”正传》荣获第三届“香榭御府.青海拉面”全国小说大赛“创新奖”。
2024年8月荣获都市头条官方井冈山群第四届“十佳明星作者”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