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中医》冯传红
在近期县诗协的一次活动中,一群诗词界的老前辈们展露头角,令人瞩目。我因忙于照看孙子,并未对这些新兴的诗词达人给予太多关注。然而,在前不久的一次偶然机会中,我读到了关于封宽德老师的简介,心中不禁泛起了惊诧的涟漪。不是因为他在诗词界的地位,而是因为他竟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这引发了我对中医与诗词这两者关系的深入思考。常言道:医生越老越值钱,尤其是中医,年龄仿佛是他们执业的金字招牌。然而,相较于中医,诗词似乎是一种更为廉价、甚至有些耗费金钱的夕阳红事业。一个手捧金饭碗的人怎么可能对这样的乞丐事业感兴趣?因此,我也就对这事有了兴趣,忙碌之余也投以关注。
在我的乡贤群“这方水土是杨集”中,高东苏(道德之子)转发的有关药圣孙思邈的千古医道——《太医精诚》,便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一篇中医学典中有关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据说现在还是不少中医学院的医学誓言。对照当今社会,自是心生感慨。
《大医精诚》中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这便想起当年微信诞生之初,乃至直至今日,寒湿乃百病之源几乎充塞所有平台论坛。起初我当然也是深信不移,我妹一家至今还是深陷其中,视西医西药为洪水猛兽,万恶之源。即至粗知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论,再看张口闭口只谈寒湿的,我大多就自动摒弃了。
这之后,便会留心一些比较系统客观的理论。当然,我非专业人士,肯定也会产生一些比较自我的东西,好在我有自知之明,当年网络中医风起云涌之时,我公开在同学群中承诺:我不会在同学群朋友圈发任何有关中医,特别是卖产品的信息,我不赚这个昧心钱。
《大医精诚》云: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诚然,我于医道知之甚微,好处就是多看多读后,便能一眼看穿良莠真伪。比如:网上常教人每天喝八杯水,我便留言:因人、因季节、因劳动强度而异。
网上教人必用铁锅炒菜。我留言:铁锅自然没有危害,但是补铁之说谬矣,人体吸收的是离子态(即化合态)的铁,而不是原子态的铁,如果说铁锅补铁,您可以天天铁刀磨水喝,更佳……如此多多,就不去一一列举了。
当假专家泛滥成灾,真专家便弥足珍贵了。所以,看到诗协关于封医师的有关介绍,我便犹然而生景仰之心。在我想来,一个手捧金饭碗的医师,不去现实和网络中捞金,偏偏喜欢上舞文弄墨,诚然人各有爱好。但是可以确定,其人定不是嗜金如命之人。
因而联想到今年春二月姨侄女脚踝骨折入住中医院,前后都是我陪护。其时并不知"作家驿站"群里,那个天天以诗词模式发布中医知识的诗医者,就在这所医院。与医师失之交臂,深以为憾。因而前天所作《鹧鸪天》绝非应付之作,实出真心。在这个假货充斥的世界,我真的愿意见识见识真正的中医家。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需要一颗真诚和善良的心。封宽德老师的故事,不仅让我对中医与诗词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医者的仁心有了新的认识。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领域,只有真诚地热爱并投入,才能铸就真正的成就。
中医和诗词,一方代表着生命的温度和深度,另一方则承载着文化的温度和深度。两者看似相距甚远,实则在精神上有着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中医以人为本,诗词以情为本,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追求着平衡与和谐。
作者简介:冯传红,江苏连云港人,自由写作者。作品散见于《灌云报》《江南时报》《苍梧晚报》《齐鲁文学》《苏北文学》《大湖文艺》《美篇》《今日头条》等。以笔写心,以文会友。因为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提升自己的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智慧的大门。它们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