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莺河,留在记忆的时光里
文/朱德成
现在很多村庄在打造旅游观光的路线,仿佛一夜之间这些村庄突然就变得美不胜收,或者文化底蕴突然深深深几许似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很大,进村之后才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革命老区村——湖北省襄阳市宜城流水镇莺河村作为旅游观光村是被推选出来的,一旦经过层层选拔,她的美必然是名至实归。
莺河村之所以成为美丽乡村的佼佼者,这与她的红色文化和天然优势是分不开的。
莺河邻近十里长山,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曾在这里抗击日寇而徇国,莺河是红色旅游圣地。一条莺河环绕着村子,水是灵动的活水,流动无限的乡情,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莺河边长着一丛丛青芦苇,水草悬浮在水面,簇拥在芦苇旁,纤细的柳条迎风飘动,枫杨树倒挂的串串花序格外惹人眼目,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花草,把莺河装扮得清丽脱俗。
在流水汤汤的拦水河堤上,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河,缓缓的从村前流过。河堤下一部古老的水车扬着水花哼着老歌,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沐浴着春风般温柔的水花,站在流水落花的水车旁,拍下一张进村的笑影。
在小河岸边,青葱的垂柳倒提春风,把柔软的腰肢轻轻的弯到水里。奔腾的小河像无忧无虑的少女,由西向东拐了一道弯,快要接近村子时,倏地一甩发辫,转而向北飞流直下,她绕了一圈把个村庄抱进怀抱里。
我的心思随着眼睛一起,绕过碧水潺潺的河道,沉进了波光粼粼的河水里。映入眼帘的是一部古老的水车,那穿越时光隧道的模样,把我们带到了农耕时代。水车悠悠,流水淙淙,它像一头口喝的老水牛,生生地把一条河流,喝进肚子里。它喝水的样子憨厚而动人,吸引着进村游客与它拍照合影。
在依山傍水的河面上,带队的襄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吴梅琳,发现了一条竹排漂在水边上,她找来一根划船的竹竿,把竹排拉向岸边,喊来几位美女却迟迟不肯上船,可能是四月的轻寒,使得河水有点凉,她们犹豫不决且望而却步。为了吸引大家上船,吴梅琳脱掉皮鞋穿着袜子,竿子一撑跳在了竹排上,一个人在竹排上做起了示范,任凭温柔的水花扑在她的脚袜上。此时此刻,划着小小的竹排,在水乡里荡漾,平静淡定,举重若轻,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水,是一首深沉盎然的长诗,清纯秀丽,朴实自然。这里的村庄,是一篇读不完的岁月,是欲言又止的梦。
踩着河道里的石步,我们走进村庄。那一排排仿古民居,砖墙小屋竹篱笆,粮仓茅舍古院落,似乎有看不够的味道。
我们来到一户靠河边的农家小院,小院里栽有果木花树,天然的青菜散发着勃勃生机,一畦畦蔬菜在园子里招摇;家禽都圈养在屋后的篱笆栅栏里,农家厕所也是自来水冲式的,它可以跟城市里厕所媲美;我们坐在农家小院靠河边的凉亭里喝茶聊天,一只白色的大天鹅站在河岸上曲颈高歌,仿佛走进了桃花园般的意境里。在小院里品赏农家菜,可以毫无顾忌的摘几根黄瓜凉拌,摘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如果你来到农家小院里,竖起耳朵和我一起倾听,一定能听懂这个村庄的语言:村庄绕水转,缕缕屋上烟,车掩绿荫下,鸟鸣花果园。
这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岀打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许多人还呆在家里等待城市里开工生产。他们象候鸟一样,到了春季就要远飞,到了春节他们带着“欢喜”,再远也赶回莺河的家里。
出村的路口,是一座长长的索桥。莺河索桥横跨在碧绿的莺河之上,桥长1300多米,两边的桥栏恰似一道彩虹横跨莺河。一条狭狭的小桥,晃晃悠悠,承载着水乡人几多风情,几多乡愁。脚步在桥上美妙舞蹈,笑声在桥上随风飘扬。大伙手拉网栏把吊桥搂在怀中,完全忘却了新冠病毒抗疫时的紧张心态。大伙放松了心情,像孩童般尽情的摇晃着吊桥,那似水的柔情,那脉脉的心语,那荡漾的笑声,掠过她们的眼睛,飞扬在绿色的原野里。
走下索桥,大伙踏上“石来运转”路。走过几分钟再回头望去,索桥仿佛像从村子里抛出去的一条长长的绳索,一直延伸到田野、天边,给乡村的原生态气息搭上了自然风光的清新。
路两旁田野里麦苗青幽幽的,麦穗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羞怯地隐藏在狭长的叶子间。油菜花已是顶戴花翎,与油菜荚平分着春色。极目远望能看到天的尽头——高坡上一排排新栽种的海棠树环绕着田野,叶子稀疏,但可以预测,要不了几年,它们必将在春天的烂漫里拥有一席之地。
遥望远处,莺河桥下一位村民正在钓鱼,长长的鱼竿在莺河里潜伏,静静的水草与游动的鱼儿,不知道哪条鱼儿会先上钩。
蛙声此起彼伏的呱呱,八哥皱着眉头竖起羽毛偶尔吹一声短促的口哨,七八只小野鸭在水面游荡,小小的燕子在高大的皂荚树上自由的飞过。
莺河村基本上每条路都不同,印象最深的是莺河桥前面的“石来运转”路,路面用深灰色的砖瓦、鹅卵石以及大小不同的石磨铺成。道路图案新颖别致,瓦片与砖块围着石磨呈扇形分布,立体感很强,抬眼望像打开的一轴水墨画卷。
砖瓦石头鹅卵石都是很普通,没有花纹雕饰,经过用心组合后,竟然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这里的每一块砖瓦仿佛在静静的思考着什么。
莺河上除了索桥之外,还有一处水路。路面上摆放一百三十个石磨,来往的行人只要不怕落水,从石磨上蹦着、跳着,踏着过都行。水高过路面大约有两三公分,小瀑布般哗哗的向下流动,水的落差推动莺河里的水车缓缓转动,不紧不慢,在时光里回旋。
在莺河怀抱中的小村庄没有楼房,房屋多是旧房改造,新盖的房子也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房前屋后是菜园、花园、圈养着的鸡鸭鹅。有的院子里摆放着配套的碾盘、石磙、辘轳,虽然是刻意为之,起装饰作用,但与整体环境并不违和。
以前看过很多古村落,房屋多破旧,虽有古老的烟火气息,却少了生机与活力。那些老屋是记录旧时光的载体,是仅供怀念和瞻仰的,容不进新时代的生活元素。
莺河村与其他古村落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房子有着过去建筑的特色,却是新的面貌,是能够居住和使用的。一户一风景,风格不同,光围墙的材料就别具一格,有石头、石磙、砖瓦、木头还有竹篱笆,每一处都艺术品。
进莺河村不能不提老树,老树让这个村子充满了生机。春季的莺河村颜值最高的树当属楸树,楸树是这个村子里的精神之树,散种在莺河村之中。
此种树寿命长,高大挺拔,花朵粉紫色,像一个个小喇叭,一旦花开美艳绝伦,绝对独树一帜,单树即成景。这里的人们沿用古时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几乎家家户户房屋旁都种有这种树。每年四月下旬就可以看到她艳而不妖,卓尔不群的风姿。
莺河村的美并不依赖季节,她是革命老区流水镇众多村落里的一枝独秀,除了天然的莺河,后天的规划与保护也是功不可没。
莺河村的看点主要是三组,有“一带四区”之称:莺河绿色风光带,乡村乡愁民俗区、亲子拓展游乐区、有机采摘农庄区和休闲度假区,形成观光、采摘农业产业支持。
莺河绿带已建成索桥、漫水桥、河岸栈道、樱花大道等景观景点;乡愁民俗区旧居改造主要是28户农户旧房修旧如旧。目前,已改造完成旧居13户。同时,酒坊、豆腐坊、茶坊、水磨坊、吊桥、人民公社大食堂等景观节点建设已经完工,给人感觉的是:村子更像村子,景区更像景区。
农家乐,乐农家。莺河村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对莺河两岸的民房进行了科学规划、统一管理,9户农家乐民俗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营的红红火火,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享受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每到华灯初上,不少市民或邀好友,或携家人,一起来到莺河吃农家饭,赏田园景,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
在振兴乡村的路上,莺河村的村民没有盲从,而是给村子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把这里的每一户小院,每一条路,每一段河流,甚至花草树木都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种内涵是可以把它乡做故乡的情愁。
作者简介:
朱德成,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986——2003在湖北襄阳日报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主编,2003——2013在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新闻科长、新闻中心总编等,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襄阳市电视台任《襄阳周刊》副总编辑和博大集团行政策划总监,2013年1月——2016在《楚天快报》任编辑,2017年至今任襄阳市襄州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