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记忆中的痕迹
文/魏月星(江苏)
说起镇江大港的老街,有人自然就会讲起大港的来历。有社会资历的人会讲,“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了训练水师。并在镇江长江的三角洲的下游地带设立了多个港口”。“其中大港原名叫洪溪港最大,为了开辟洪溪港防御力量,又直接改称为大港。”但究竟怎样事呢?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也只能断断续续地说上一两句。年轻人根本不管这些真实的历史!随着老年人一个个地离世,再往下一代谁都讲不清啦!
根据历史资料查询,是上千年的宋朝赵匡胤六世子孙赵子褫为了躲避战乱,南迁镇江这一带,后定居大港。由于皇家血统繁衍生息比较旺盛,势力强大。原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三角洲的大港荊蛮人也跟着沾上了光,干脆直接改为赵姓了,才使大港历代人丁兴旺。直到如今赵氏家族的人,每逢清明节的时侯都会去(车碾口)赵子褫墓前虔诚祈祷!
为了写好记忆中的大港老街的模样。我去西街采访了赵春宏与陶瓷店的女老板。因为老赵家有班门店在西街至今还完整无缺,有时他去修修补补,养些鸡鸭鹅禽类的动物,打发逍遣一下老年时光。
他的爷爷是清满朝时期开烟店的老板,他的父亲继承祖业解放后被评为资本家。他们兄妹几个以后都被划为小商农城镇户口。由于父母一直在供销社工作,殷实的家庭使他全家一直比较富裕。而他高中毕业后,经过考试筛选被丹徒县化肥厂录用,一直上班到退休。
紧挨着他家门店旁边一家陶瓷店,己是上百年的老字号门市,至今还一直开着门做生意!当我走进店面说明来意,女老板亲切地接待了我。便和她攀谈起陶瓷店的事!她说,“我是大集体人民公社时期分配这里上班的,一直是卖锅碗瓢盆及缸罐类的产品,从没挪过地方"。"我的师傅们都过世了,活着应该都一百多岁了,自已也已七十岁了。”看着满是尘土封满的坛坛罐罐与锈迹斑斑的锅碗瓢盆与破烂不堪门市房,我不仅好奇地问她,有没有生意啊?她笑盈盈地答到,“改革开放后是供销社让我承包,我的责任就是守好最后一班岗。”话说着多漂亮啊!关了也太可惜了!
接着我又问她,你店东边不是个理发店吗?她说,"有啊,原来河面扩宽拆掉了。”那旁边的理发店再东边不是也有个老虎灶吗?她接着说,“是大集体王大金烧的茶水炉,只要你是城镇户口,每月有热水票供应给每家每户饮用。”然后她指对面关了门的店铺说,“这边是百货店,西边派出所,照像馆,都在这条街。”在和女老板愉快的聊天时,不知不觉都过了半个时辰。
然后我和老赵继续看望南街的形像,因他是本街人,比较熟悉地形。走进南街,回头顾盼西街自然形成了丁字路口。而南街一眼看上去弯弯曲曲的有好几百米长,宽度也有二米多,两边参差不齐的房屋,高矮不等,全是以前做生意的残缺不全的门市。有种人去楼空的感觉!老赵一路跟我讲解:"这边是炸油条卖烧饼的,那边是弹棉花做被褥的等等。”我说这些店都属于公家的吗?”他说,“对呀!那时候没有个体户。”忽然一栋让人醒目的耶稣教堂就在旁边,已断墙倒壁了,里面的耶稣画像与十字架,依旧清晰可见。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大港人是信耶稣的!
几年前,听紫竹苑村委会书记孔善和母亲讲过,“她的父母解放前就在南街开酒店”。”都是些三教九流的大人物在店里吃喝,酒足饭饱后稍有不顺意,就弩张剑拔自寻闹事”。”然后老板也要陪着笑脸,好言相劝安排住宿。”
也许解放前南街就有赌场、妓院、大烟馆等一些肮脏的场所,就如灯红酒绿的旧上海滩一样,地痞流氓猖獗的很!
并且也是新四军,敌特分子鱼龙混杂活动的地方。当年武工队员何邦富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就藏匿着老街一家。清晨几个国民党兵来催缴公粮,吵闹声惊动了何邦富。他拎着驳壳枪,向外冲去,心想一个快机下去就可以报销敌人。不料红缨缠住扳机,子弹没打去,反而被敌人连开几枪杀害了!
当我们沿着弯曲街道一路走时,不觉已拐弯走到双十里街道。悠长街道又是由东向西,两边古典房宇至今也有人住居,沿着拐角处的巷道一直向北延伸到长江边。看到这里的房屋比较整齐高大,有家黑漆门上打有一排排地钉帽果,路坎全是青条石筑成台阶,仿似县衙门。门楼上凹凸不平青砖瓦砾,清晰地可以看出印有各种花纹图样。不用看!就是人们所说的明朝建筑,有钱官臣人家的住房。从门缝向里细看分为好几进呢!但庭院里杂草丛生,像是许久没人收拾了,莫名地感觉到很凄凉!
我们边走边聊,老赵说,"大港有好多条街道,双十里、太平里、井巷里,光东街就有好几条呢!”于是我们向东街一探究竟。眼前一条宽大的护城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由东弯曲向北直通长江。幸好向南走一点路,有一张现代化的大铁桥展现在我们面前,链接着东西两街的人互相通往。
不禁让我想起了少年时的护城河,没这么宽,两岸边全是飘扬着柳树。一到雨季长江水涨起来,整个老街全淹着水。接着老赵说,“那时候的河也不知是那朝代的,又窄又浅,唯一的一张青砖石的小桥,人们称它是"青石桥,”一到雨季就淹没在水里,只有等落潮时人们才能通过。
在他指引下,他说“东街很长,直通东岳庙。”也就是原大港中学,每年的三月二十八东岳庙会,东西两街的人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可如今东街以大批拆迁,失取了原来的面貌。处处是高楼屹立。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赵伯先故居与北边石驳山旧电影院旁边的一些老房子了。
当我们第一看到赵伯先故居,一栋别致的古色古香明清建筑展示在我们面前,不禁赞叹!不用说是新区政府化重金修复过的。整体墙面的砖是一致的青膏泥砌的,没有一点脱落的痕迹。在西山墙茂密的青竹旁的一片小广场,一尊高大威严汉白玉雕刻的赵声像。(赵伯先原名赵毓声,字伯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之一,生于1881年,逝于1911年,享年30岁)他手拿望远镜,一身戎装正气,腰间佩戴着将军剑,正视南方,因广东是他与中山先生革命的地方,后因革命挫折积劳成疾逝于香港。而镇江伯先公园,1926年由冷御秋倡议建造,1931年6月开放,由宋庆龄女士亲笔题名《镇江伯先公园》。倘若你到过镇江,肯定知道镇江有个伯先公园。同样以汉白玉雕刻的赵声像,高大挺拔,手拿望远镜眺望着大港东乡。
恰恰形成了对比,一尊是担扰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另一尊是思念着大港的父老乡亲!……
夏天的傍晚,夕阳似火。正当我要离别老街时,让我的思绪又仿佛回到年少时代!老街里熙熙攘攘的人们,有的挑担卖菜的,卖鸡鸭鹅蛋及农具类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左窜右挤的戏闹,做生意的店铺十分红火的场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大港旧貌换新颜。深水港口,万吨级的海船川流不息,政治经济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老街却失取了往日的繁华,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一些古建筑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反而老街却被有关政府部门误例为拆迁范围。作为有良心的大港人,应该抵制重点保护才是,传承我们的下一代!
作为遗传了上千年皇家赵氏宗谱与祖训的大港,今后无论老街拆迁是否?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赵氏成员,都会成为倍加关注的焦点……
姓名:魏月星,笔名云中月,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曾是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