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人与滿族人
作者:韶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古人快马弯刀征服了中原,却不觉得文化有用。因为在他们心里,你大宋王朝群星璀璨,文化繁荣,经济总量达到了1749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以上。可谓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问题来了,这有用吗?不照样被我们打的屁滚尿流,皇帝被人抱着跳海,延续了319年的大宋两朝亡国了吗?
所以,整个元朝98年间,只开过16次科举,文化几乎没有了出路。
过去,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有些人还以为这是文革时期发明的新名词儿。其实不然,这是蒙古人定的。什么叫臭老九呢?蒙古人的排序是这样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再说了,那个时侯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专家,也没有这么多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更没有像现在一年能有一千多万大学生的毕业。因此,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律归类为——臭老九。
没有了科举,知识分子就做不了官。他们思来想去,只好把自己的满腔愤懑诉诸笔端。写什么好呢?什么东西最能引起共鸣呢?唯有元曲!这就像电视剧。你写小说,老百姓不识字,他们看不懂,你写成剧本,用元曲演戏,大家都喜欢看,“窦娥冤”里,“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堪贤愚枉做天”,这是在骂谁你知道吗?这是在骂朝廷。蒙古人不懂汉语,听不明白什么意思,要是汉化的比较厉害的清朝,那当然不行。清朝皇帝汉话水平太高了,一听就明白。你骂蒙古人没关系,反正他们听不懂,他们只知道烤羊腿,涮羊肉好吃!于是,上面傻统治,下面猛骂街,助长了元曲的成熟和流传。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元曲。所以,蒙古人在中原待了98年之后,便又回到了草原。以前放羊出来的,后代的子孙又回到了草原继续放羊,白白地在中原待了那么多年,跟现在的出国留学差不太多而已。
再说一说满族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它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清朝的统治者就是满族人。如果再说远一点儿,满族人就是宋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女真人后裔。
明朝末年,这些女真人又在北方开始造反,他们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后金。虽然满族人最后成为了中原的统治者,但他们当时的总人口也不过300万人左右,军队也仅有20人万之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中原的汉人约有3亿多人。那么,人们不仅要问了,百倍于满人的汉人为什么能被他们统治276年之久呢?
这要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文化的认同感:“中国”这个概念,不是血缘关系上的,而是文化意义上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接受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满族人为了融入到这个大一统的中国,他们开始了逐渐汉化,从而牺牲了他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字和自己的语言。清朝皇帝的书法非常了得,12位皇帝中的书法,随便拿出一幅真迹,也远比所谓的国学大师范曾、当今的书法家协会孙晓云主席写的字更值钱。
虽然有数据显示,满族人现在已经超过了千万,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用满文,讲满语了。尽管起源于满族人的服装“旗袍”,仍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的国服,但由于这样的服装不适合劳动人民,所以,穿旗袍的人仍然是少数,只是在每年的高考季,有些考生的家长会刻意穿上旗袍,在考场外面助威呐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旗开得胜”。
二是满清的皇帝勤勉。众所周知,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初,内忧外患,反清势力格外多。这就使得朝廷不得不时刻警惕,处处小心,力求周全仔细。这便是清朝皇帝个个勤勉的重要原因。
如清太祖皇太极,从登基到逝世,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突然死去。据史书记载: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东暖阁“端坐无疾而终”。
再一个就是清圣祖康熙,自除掉鳌拜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唯恐有怠政务,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
在清朝12位皇帝当中,最勤勉的皇帝,当数清世宗雍正。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真可谓“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迟”,天天熬夜,以至于把眼睛都熬近视了。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告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歇。”
他甚至规定,密折制度从近臣扩大到全体臣工。本来每天批的折子就够多了,这样一来,折子的数量又以几何数暴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皇帝一人承担一朝之事,简直是开玩笑,肯定坚持不了几天。但是,雍正皇帝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所有人的质疑。
据说,雍正皇帝在位12年期间,共批复奏折四万多件,算起来,他每天需要批复十多件。他对所有的密折都认真批阅,而且很多折子上红色朱批都超过了千字。
当然,光绪皇帝也是很勤勉的一代君主,只是慈禧的光环盖过了其真切的付出,史料更多的记载了其悲剧的一面,但我们依然还能从他勤勉而短暂的一生,看到他想要有所作为的诚意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