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色 故 乡
李洪运
曾经为追逐“文明”,离乡背井,投身喧闹的都市;曾经以为终于远离了贫穷落后,暗中沾沾自喜。然而,久居闹市,冲耳的是机械们不厌其烦的叫嚣,塞鼻的是汽油们源源不断的冲击,盈目的是车流人流,林立的是高楼大厦。人为的五彩缤纷,总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而似乎少了点什么。
不知什么时候,莫名其妙的烦躁时而袭上心头,一种念头也在渐渐滋生:找一个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处,养养自己的心性。可是,朝思暮想,暮想朝思,也没有一个理想的地方……
暮春时节,挈妇将雏,回到故乡。一踏上故土,无意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绿,诱引着我的视野,拨弄着我的情丝——
上山,去追寻远逝的童年,寻觅原始的乡情……
漫步田间小路,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广袤的原野,整个的一个绿,没有一点间隙。即使是田间小路,也被那柔弱的小草塞满了每一个如针般的空间,真的让你不忍把我们这被城市污染透了的鞋子踏上去。
池塘里,星星点点,不过娇黄变成了松绿,浮在水面上,那是刚刚长出来的荷叶,蜷曲着叶面,不敢伸展出来,似在充满着惊奇和怀疑。你再看那小溪,即使是田间一道水沟,哪怕只有一捧水,水草和树木的倒影也绿得逼你的眼。即使有那么一片空地,也总有小草淳朴的生长,就像我的父老乡亲们一样,哪怕稀疏一些,柔弱一些,总也能找到一片生存的空间……
山路弯弯,桃花谢尽,桃粒密密地掩映于翠绿的叶子里若隐若现;慵懒的梨花吝啬的把洁白的花掩藏在浓浓的深深的绿色中,也是星星点点,如少女般娇羞;唯有那几颗浅紫色的泡桐花,在绿的立体中,偶尔占据一点小小的空间,镶嵌在绿的立体中,包括它散发出的浓浓的香气,都是那么的和谐,平实……
绿色的山野,看山住的石屋和草庵是那样的亲切和温馨;挂在枝头上,一半紫红、一半煤黑的陈年山枣掩映于新绿中,是那样的甜美和香醇,就连路边贴合在一起的茸茸的茅草,也是那样的晶莹和柔媚……
登上故乡的山头,尽收眼底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从棋盘般的防护林,到随风逐浪的麦田,无不绿盈欲滴。偶尔也有一些异色点缀着这绿的立体,尚未败尽的油菜花星星点点,如晴朗的无月的夜空中的繁星,只是这“天空”不是蓝天,而是绿野,那繁星不是莹白,而是鹅黄。这些黄色星星,在绿野里正好多了些依靠,多了些坚韧。不像清明时节,只有娇黄,娇黄得让你担心——一场狂风或者暴雨就会给这些娇黄的生命以致命的摧残。
一座座小山,虽然没有多大的名气,但是依然有凤凰涅磐留下的九顶凤凰山的神秘,二郎神担山撵太阳留下的大堆山、小堆山的传奇,王母娘娘下凡寻找织女时,发怒时跺脚留下的深深的脚印……这些美丽的传说,无不让我们踏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的神话里。
站在山顶,回望村庄:少年离家,至今三十余年,回家的次数日渐稀少。不知不觉中,泥路变成了石子路,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掩映于浓阴里的村庄,草房变成了瓦房,瓦房变成了楼房;耳边听到的音响,话匣子变成了收录机,收录机变成了电视、电脑;马路上,步行者、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摩托车变成了小轿车;运输工具也由独轮车、牛马车变成了拖拉机,拖拉机变成了货车、箱车……
这就是我的故乡——天,蓝蓝的;云,白白的。蓝天白云下,故乡的山水是绿绿的……透过这绿色,仿佛看到了故乡的秋天那一份火红,那一份热烈,那一份辉煌!仿佛看到了故乡的亲人那一份淳朴,那一份进取,那一份顽强!
心在翻滚,情在涌动。于是,我打开随身带的相机,尽情地拍照,摄像,尽情地享用这上天的恩赐,仿佛这静洁的山野是专为我们准备的。每每遇到大片的绿地,我们都不忍心践踏上去,而我又想把她留在自己的镜头里,长久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最后只好忍痛踏上去,而每每踏上去,又总免不了一番自责和内疚。
这时,一群半大孩子从身边窜过,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追逐着,打闹着,留下一串串欢歌笑语,向着广袤的绿色原野飞来……
渐渐地,空虚无着的心似乎踏实了许多,无所归依的心也似乎有了归宿。也许这才是我最想找寻的——童年曾经跌打滚爬时留下的汗水和泪痕,成年后曾经迷失的梦幻和思念。我似乎明白了心中的缺失了——让人心宁神静的,来自于自然天成的故乡的绿色。
归程中,车子在绿色的隧道里行驶,整个世界仿佛被绿色浸染着,笼罩着……啊,故乡的绿色,绿色的故乡……
作者简介: 李洪运 1962年4月生。大学文凭。1984年7月专科毕业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91年6月本科函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8月-1992年7月铜山县侯集中学工作,1992年8月-1997年7月在铜山县伊庄初中工作。97年8月至退休,在铜山区茅村镇中心中学工作。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任校教研组长、县区教育局教研室兼职教研员。铜山县教育学会会员,徐州市教育学会会员,徐州市教育局新教材研究中心成员,铜山县教育局课改中心组成员,县级课题研究组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论文或省、市、县级获奖论文10余篇,署名李洪润主编发表专著一本《精短文言文选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多次获得市、县级各类教育教学教学奖,记三等功一次、嘉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