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光阴(8)
(纪实小说)作者 吴铁生

国庆节之后,康生金请假回了家,他不在郭子晚上也不来讲故事了,也没有人张罗改善伙食了,生活显得枯燥平淡缺少情调儿。无意间我发现在民工中悄然风行两样东西,一是手工刻制洗衣板,一是手工编制筐篮。有心人找来紫椴木板,请人刨成合适规格,约留3—4公分厚,然后先用铅笔打格画好波浪线,有空儿再用以钢锯条自制的刻刀一条儿一条儿均匀地慢慢儿刻,这活儿需要手指手腕儿有劲儿,还得小心翼翼有耐心。刻完一面儿再刻另外一面儿,完成一块洗衣板得用多少天都不一定,再说还得背着领导。之后在上边不刻沟槽的地方刻上高压电塔图案和“白山”字样留念,一块白白净净的洗衣板才算完成。我立刻对这个工艺品动了心,我的目标是至少要搞到两块洗衣板,一块拿到家给操劳的母亲用,一块送给出嫁的姐姐。搞到合适的板子并不容易,要赶上车间出了大块的椴木板皮,得看着够宽够厚,还得没有结子,趁人不忙时拿到锯上让人冲成板子,通常锯上师傅都好说话儿,知道干什么用,都不用交代尺寸,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下班时背着领导带回来再请人刻制。由于上心,不久我就做到了,然后就求同宿舍农安的小赵来帮助完成。
小赵心灵手巧,在大坝工地还有老乡,大坝工地经常开山放炮,雷管的炮线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各种颜色的,人们就用它来编制小筐儿、小盒儿、小篮子等手工艺品。要先用粗铁丝做好骨架,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炮线搭配图案一点儿一点儿编,这也是耐心的细密活儿,所编制的作品精致可人美观实用。小赵常去大坝老乡那里搞到炮线,我就赖上了他,软磨硬泡让他给我编了一个可装水果的小筐儿。小赵满足了我这两个心愿,我自是感激不尽。其实那里能人很多,有人用方形、菱形不同的小木块粘成箱面做的柜子、匣子立体感十足,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但只能羡慕,却是可望不可求。

过了不久,康生金回来了,不记得他临走时啥打扮,回来时穿的浑身上下可一点儿不像是个民工:一套嶄新的中山装,上兜插着一管钢笔,有明显的裤线却少有褶皱,脚上的皮鞋亮亮的,整齐的分头可能打了发蜡,肯定没有苍蝇敢落。原来他是奉父母之命回家完婚的。他送给我一张照片,照片上他翘着腿正襟危坐在地桌旁边,左手搭在桌上,桌子上摆着茶盘、暖瓶和茶杯。我问:“你怎么忙着结婚了?”他说:“铁生你不懂,在农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讲究早有儿子早得济。更何况老人都盼着抱孙子。在这儿出民工眼看转正没盼头儿,不能再把结婚耽误了啊。”我似懂非懂。
一段时间车间停产,我们都到外面干活儿。刘班长带我们一伙儿人把散落遗留在各处的圆木归到楞场。近处多是直径特大的圆木,因为装车费劲被落下了,我们就用赶楞的方式,用扳钩翻转使之出现空隙,在底下插进细木杠起轨道作用,再充分利用杠杆原理和力臂作用,有人用撬棍点,有人用扳钩扳,在刘班长统一指挥下不时调整角度一点一点向前进,边前进边换穿底下的轨道木杠,一直到楞场大堆。
归拢远处的散木就得大家用肩杠抬了,两人一副杠,把一米五长、两头尖尖的肩杠横穿在拤钩上,而拤钩拤着下面圆木,两人各用肩膀扛一头儿,两人面对面,用靠里边的肩为小肩,用靠外边的肩为大肩,也叫背肩,通常人们习惯用右肩,那么人在圆木右边时就得用大肩。一般四人两副杠抬一根圆木,小一些的还好对付,四人步调一致不太费劲就抬到了楞场。遇到大的圆木就叫真章儿了,两副杠要前后均匀,要听从号令一块儿起,一副杠要是一人先起另一人就难起了,因此抬杠最讲究配合协作,三副杠、四副杠更是如此。听那号子声的呼应就像商量对答,领号子开始:“(准备)好了吗?”“好了”“抬起头啊”“嘿呦”“说起就起呀”“嘿呦”“向前走啊”“嘿呦”“憋住气呀”“嘿呦”“注意脚下”“嘿呦”……领号的眼神儿要整体兼顾,“前面的等等““嘿呦”“后面的跟上”“嘿呦”,必须始终保持脚步一致,领号的用什么话儿什么词儿喊号子是随机的,应对的基本都是“嘿呦”,所有人都要全神贯注忘我投入。这里干的活儿都是小kiss,听说采伐场工人抬圆木上小山一样的大楞堆那才叫劲儿呢。
(未完,待续)
2024.08.01长春
九洲墨韵
聆听诗着心声,涤净灵魂尘埃!
图片悠然真迹,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