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夕 节 浅 议
李庆和
浩瀚宇宙,星体运转。未知领域,神话流传。浩繁历史,文明积淀。众多典故,气象万千。
相传,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朝,繁荣于今天。流传于日本,普及于朝鲜。嫁接于韩国,盛行于越南。一个节日,一部文化词典;一个神话故事,承载着美好的企盼。
查字典: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风民俗的习惯。其实,七夕节,是由先民们崇拜星宿的演变。
引经据典。七夕的夜晚,一条银河,苍穹横穿。清朗的夜空,繁星灿烂。银河东岸,牵牛星稍暗;银河西岸,织女星耀眼。先民们根据天象,一个神话故事,流传于民间。
杜撰,天帝的娇女,向往人间。七位仙女,私自下凡。七妹织女多情,与牛郎热恋。男耕女织,甘心情愿。生下一对儿女,金哥玉女娇妍。王母震怒,遣天兵天将,捉织女回天。牛郎携子追赶,王母拔出玉簪,划一条银河阻拦。有情人,隔河相望泪涟。只有七月七日这一天,喜鹊搭桥,全家团圆。
内涵。七夕节诞生,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上演,故名“七夕”节点。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聆听牵牛织女姻缘;储七夕水,期盼吉祥康安。七夕的传统习俗,已烙印在各族人民的心田。经历史发展,七夕节被赋予了爱情浪漫和心酸,使其成为了爱情的象征,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内涵。
借古喻今,教化熏染,文人的爱好,官吏的远见,把七夕节装扮,把内涵外延。君不见:白娘子和许仙,诞生了一部《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演绎了渴望与痛恨的呼唤;梁山伯与祝英台》,编织着双双命归黄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坚贞爱情的体现。呜乎,爱情的力量,真是海枯石烂志不变!
诚然。大千世界,生物渊源,雌雄相爱,生命繁衍。人类社会,女情男爱,互相喜欢,规律依然。爱情婚姻,幸福体现。家是社会的细胞,生活的港湾。“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爱情观多么震撼。
坦然,漫长的历史长河,爱情故事不断上演。但突出的一点,他们都是正能量的典范。可是今天,爱情是责任,是付出,是无私,是奉献,这正确的人生观,却令人汗颜。君不见:贪官、大款、演妓、小三,伦理混乱,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令人悲哀兴叹。
道远。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惩恶扬善,任重道远。七夕节来临,我们应该做好宣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警惕西方文化的侵犯,弘扬中华文明的精髄,才能建设美好的家园。让织女追求自由、牛郎向往幸福的爱情故事,相爱纯洁,幸福永远,内涵万古流传,外延国泰民安!
二0二四年八月十日(七夕节)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50后,笔名:黎河,山东临沂人,在兰州军区从军,后转入青海油田工作,退休后定居北京。诗观:抒心志,言真情!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