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就 在 脚 下
一一申甲斌学习脱影双钩书法的体会
图文/申甲斌(兰州)
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特别是在无计算机、无打印机的年代里,能写一笔拿得出的好字,不仅被人们高看一眼,有时因此还能找到一份在领导身边抄抄写写的工作。
我是1981年参军到部队的,一年后担任连文书,主要是做一些抄抄写写、登计统计、出黑板报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有时还帮不识字的战友写写家信、情书什么的,总觉得在小小的连队还算个人物。军校毕业后,从排长到连队干部,虽然处在部队最低层,常常与战士一起摸爬滚打,一路还算顺风顺水,也很乐观!
1987年部队参战回撤归建后,政治机关要选调一批新干部,条件是除德才兼备外,还得会说会写,我有幸被机关录用了。上班的第一天就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压力。原因是科里5个人,有两人一动笔就能写出同字贴一模一样的字,还有两个人写的字比我强十倍。这既使我开了眼界又给了一种恐慌。我暗想要生存就得练字,练字也就成了我的自觉行动。
有一天,我正铺开一个大信封,准备书写地址发一份文件时,另一办公室的一位战友到我处串门,一看我的架势,他抢先说我给你写,他用钢笔以空心字的形式在信封上写下了收发件地址,虽然写的不是多么好看,但空心字写在A4大的信封上,既大样又得体,看上去特别舒服,办公室的其他同志也都围了过来,一致竖起了大母指。从此,练空心字也就成了我努力的又一个方向。我也心想这个字再难我也要坚持练下去。练空心字在多年前,既无字贴又无媒体视频,至于练成什么样子在我哪里是无标准答案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到那算那。
直至10多年过去了,有次回老家探亲,一天正逢下大雨,一家人围在一起拉闲(四川叫摆龙门阵)。老父亲看我闲着,他说我给咱们家撰写了一组《申氏家训》,能否帮我写的挂在墙上,我问用什么写,父亲说我给你只能提供一张大白纸和一支钢笔,其他没有。我寻思着写成钢笔字挂在墙上,字太小看不见没多大用处,写成毛笔字又无工具。我说老爸我最近几年练了一手空心字,写出来能有核桃那么大,挂到墙上肯定能行。我报着试试看的心态,不大会功夫写成并粘贴到了墙上,家人们一看,都说好!我家乡所在的镇原县是闻名全国的书画之乡,百姓间曾有″墙上不挂字,不算镇原人"的传说。所以在我的家乡,不论识不识字、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也不论男女,大家都喜欢字画,而且形成了一种好传统。由于家乡贫困,家家都有把孩子培养成书画家的愿望,当然靠孩子自身努力将来能养家糊口就更有出息了。因此,每当我回家探亲,还没得来及走亲访友的时候,亲友们都拥上了门,他们为的是搞到我的一幅中堂,当然有的还提出对联要配成空心的新要求。
2012年,几位书法同道在一块交流,《书法收藏》报总编胡学农老师言说,我送你一个专版,你准备一些作品图片。我一下子搜寻了十多幅作品的图片,其中有两幅空心字,他看后说,你这个空心字的官方名叫什么,我说我只顾写,这些年也未研究过,你看着办吧。胡老师通过查找资料、探讨研究,定为″脱影双钩"书法。
我的"脱影双钩"书法,风风雨雨走过了二十多年,有他的酸甜苦辣,也有他的欣喜愉悦。愁的是,参加一些大小书画交流,总勉不了一些书画达人,时不时冒上一句,你这"双钩"登不上大雅之堂,充其量也就是个美术字等等,有些虽然自己不会写但从他们态度和语气上看得出的不服气等等。喜的是2017年,全国成立了双钩书法家协会,给全国的双钩书法达人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2018年我又荣幸地参加了中国双钩书法家协会在山西寿阳举办的特邀全国书画名家交流大会暨以现场展览、互动交流为主题互动活动。通过走出家门看世界,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思路、学到了长处、看到了不足。我相信只要谦虚上进、探索创新作为,一定能在"脱影双钩"书法上有新的建树。
申甲斌,甘肃省镇原县人,军旅书法家,中国双钩书协理事、甘肃省书协会员、南粤作协会员、退休越战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