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宁凤凰台最早的伏羲祭祀坛
刘昌国
山东济宁凤凰台,《济宁县志》记载:“凤凰台距城八里,周一百四步,台二层,上层高三四丈,下层二丈奇,上锐下宽”。民间传说古时候这个高大的土台上布满了梧桐树,曾有一只凤凰落到了此处的梧桐树上,“凤凰台”因此而得名。“凤台夕照”,是济宁州志上有名的“济宁八景”之一。“故郡志列于八景之中,洵为济之胜迹也”。清康熙帝曾游览凤凰台,题诗赞曰:“台高数仞凤凰来,身入云天石磴开”。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0月,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对凤凰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文化堆积层厚达十几米,蕴藏着丰厚的古代遗存,底层属“龙山文化”遗存,中层为商周文化遗存,出土近三百件文物,现存于山东省考古所内。专家认证,凤凰台是一处龙山、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文化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陶簋残片。根据《周礼·地官·舍人》记载,簋是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礼器。陶簋等大量祭器残片的发现,说明了凤凰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考古专家确定为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坛。1991年《文物》第2期发表《山东济宁凤凰台遗址发掘简报》。凤凰台遗址所处的任城区,在商周时期属于任国,周代时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夹在齐、宋、鲁等大国之间,一直充当小国的角色。古代任国的大型祭祀坛,是举行国家重大祭典的场所。古代文献记载,国家重大祭典就是祭天祀祖。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国作为风姓国,祭祀的先祖是太皞伏羲,由民间谐音传为现在的名字“凤凰台”。济宁旧志也曾称之为“风化台”,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提到:“风姓之后,国为任城,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李白这里所提到的任城太昊之遗墟,实际上是凤凰台。
《国语·鲁语上》:“夫祀,所以昭孝也”。太皞伏羲的祭祀无疑是从风姓的伏羲族后代开始的,作为伏羲后代居住国的任国,祭祀太皞伏羲的时间当然最悠久、最古老。
有学者认为,早在夏代少康中兴后,就已将有仍族封为任国,周初仍被封为一诸侯国。即便我们将任国建国时间放在周初分封之时,任国祭祀坛建造的年代至迟应在西周初期。倘若周朝以前已有风姓任国,伏羲台的创建时间还可能更早。这一推断也得到考古支持,济宁凤凰台遗址中层为商周文化遗存,是以商周时期为主的典型遗址。因此,有理由认为,济宁凤凰台遗址是现存最早的伏羲台;也可以说,凤凰台,同时也可作为天下风姓后裔祭祀先祖的源头场所。
太昊又名伏羲、包牺、庖牺氏,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济宁嘉祥县武梁祠汉画像石刻载: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文献称太昊伏羲氏主春德木,位于东方,东方为苍龙。《左传》:太昊氏以龙纪。因此,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济宁及附近地域,迄今集中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史迹。泗水县城东北22.5公里华村有华胥山,城西有风后岭、风后庙。史称女娲居承匡山,此山在济宁市境,山上有女娲庙。微山县两城乡有伏羲庙,邹城郭里镇庙东村羲皇庙(俗称人祖庙、爷娘庙),嘉祥城西卧龙山伏羲庙,滕州有伏羲庙。济宁东南20公里处有女娲陵。《元丰九域志》载:“兖、单皆有伏羲陵”。《路史》注称:“帝冢在今山阳高平西北”。《魏书·地形志》记有“高平,二汉属山阳……有千秋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帝王世纪》载:“(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高平即今济宁东南一带。
风皇台随着任国于战国时代的亡国而被废弃。太昊后裔的任国风姓族,从夏朝到战国时代亡国一直生活在原生地。在历史长河中,伏羲风姓后裔散落各处。随着民族的迁徙和文化的推进,将伏羲女娲文化移植、辐射到全国各地,从而产生了众多有关伏羲、女娲的文化史迹。这些全国各地有关伏羲女娲的历史遗址,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在对待各地同名称的古代文化遗迹上,应当突破对立排斥的“点状思维”,走向包容并存的线状思维或面状思维。在伏羲文化历史遗迹深入挖掘整理方面,建立“伏羲全国文化带”,共同发掘繁荣作为民族历史之本源的始祖文化。
济宁凤凰台作为任国祭祖的国家祭祀坛,是古任国国家象征的遗址。作为古任国的历史标志建筑,我们建议在凤凰台原址附近修建伏羲文化广场、太昊伏羲祭祀碑、始祖伏羲文化博物馆,重现任国国家祭坛的风貌,成为祭祀文化示范区和任国核心纪念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办海内外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活动,弘扬中华祭祀文化,发掘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举办凤凰台大型庙会,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任城区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
刘昌国:济宁伏羲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济宁市工人文化宫馆员、中国专业人才库伏羲文化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