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
我有三间书房:
一间“文本书房”,
一间“自然书房”,
一间“心灵书房”。
“文本书房”就是常规意义放置纸质书籍的“书房”了。
其实我并没有奢侈到拥有“书房”。我的“书房”只是卧室、工作室,再贴墙加上一排书橱而已。
书少,更不系列。
追求经典:我读经典,只读经典。
仰首先贤,俯身圣哲,就有“环滁皆山”的建筑感。
行行曲水,字字流觞,就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
乔布斯愿意以一生时间换取一个下午和苏格拉底作一次交谈。那么,我能天天与圣贤对坐聆听智慧,幸矣、至矣、足矣。
现代科技使“书房”的内涵产生革命性变化: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包容人类知识的全部,而且一秒钟就可以让知识飞行三十万公里。
用《相对论》解释,电脑延长了人类生命,而成为我的第二生命。
回眸一生,感恩许多书。永生不忘的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狼来了》。
第二间是“自然书房”。
容原生态、多元化、开放性于一身,它是世间最大的“书房”。
最大的“书房”只收藏一本无字之书:《命运大百科》。
这是一本刻骨铭心、血泪交融、生死与共的史诗。
我把“自然”分作“劳作”与“跋涉”。
“劳作”:
耕耘阅读“田野”,
播种阅读“扎根”,
收获阅读“希望”。
没有务过农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谷穗教我懂得一个等同上帝的存在:母亲。
“跋涉”:
高山教我坚定,
河流教我漫远,
草原教我恢弘。
——苦难教给我人生的全部。
“心灵书房”静置于胸。
就阅读言,人与人的根本差异在知识占有量、更新量和驭旧创新的能力。
一切鸟雀,都在别人的森林里歌唱出自己的旋律来。
独特甚至唯一使一切阅读都只是手段,终极目的则是“阅读你自己”:
自己的目光,
自己的胸怀,
自己叛逆和否定的良知和勇气。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诸多世界共有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简洁得只有两个字:
尊严。
阅读“尊严”,
如同阅读《圣经》。
打开这间“书房”的密码,就在各人心里。
文字和文学
无论对于个人、民族乃至国家,使命感是最高精神境界的标志。
它们的兴衰决定于使命感的兴衰。
如同太阳和月亮相互依偎、相互温暖、相互补充组成完整的光明,使命感是相互的。
国家使命感由权力和百姓组成。
权力总是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其实顾炎武说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
匹夫:百姓。
肉食者:权力。
把“天下兴亡”这样的社稷之重推给百姓,权力干什么去了呢?
权力的底线是善待百姓。
百姓的底线是善待善待百姓的权力。
文学呢?
文学是使命的历史见证。
敢于把手掌紧贴良知,仰天俯地掷地有声地说出“不做伪证”的文字才配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