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佛峪
宋文东
我们原定于上个周末再游佛峪寻凉的,但由于天气预报说周末两天都有暴雨,因此我们便破天荒地取消了周末的爬山活动。结果周末两天济南连个雨点也没有下,这让众驴后悔不已。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当地气象部门却连场雨也预报不准,今年夏天以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非常令人失望!也难怪人们调侃气象局预报天气全靠蒙呢!这个周末的两天天气预报又说都有雷阵雨,究竟是信,还是不信,我们就比较纠结了。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决定本周末游佛峪不走马蹄峪,改走矿(工音)村,绕道城墙岭出山,这样就避开了陡峭湿滑的马蹄峪,安全上也更有把握一些。但矿村进佛峪和城墙岭回矿村的路我都不熟悉,因此策划时又有点犹豫。忽然想起驴友辰桑说他曾到过矿村,也走过城墙岭,线路比马蹄峪安全得多。我便请他带路。
8月3日一早,我与辰桑、君哥、寒梅、豌豆花几个驴友乘一辆车,从燕山立交桥出发,直奔矿村。辰桑带我们走了条捷径——小岭隧道,不用10分钟就进了矿村。因为我们到的比较早,第一班到矿村的公交车也不过刚从东八车场发车,估计坐这班公交车的驴友抵达尚需二三十分钟,辰桑说带我们去佛峪沟看看。我们开车沿着水泥路进了佛峪沟。路甚为平坦,基本上是缓下坡。到了路的尽头,峪沟里一堵石墙拦腰把路截断。我了解墙里面就是去佛峪和龙洞两个方向的三岔路口,但从此路口到龙洞一带都是军事管理区,通往佛峪的路同样被铁丝网截断。据说早先从矿村到佛峪,人们都是走这条水泥路,但现在此路不通了。
我们返回到矿村去佛峪的另一条路。到了一处简易停车场,我给驴友们发定位时才知道,这里离佛峪景区的壶嘴泉仅有400米远,可以说近在眼前。这时已经8点半了,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树叶也是一动不动,闷热异常。众驴到齐后,大家便出发。
当地的村民早早地就在下山路口摆起了摊子售卖山货:桃子、李子、秋梨、黄瓜等许多果蔬鲜嫩脆艳,令人馋涎欲滴。

下山的路坎坎坷坷比较难行。在一棵树上有关部门善意地挂了一块警示牌子,上面写了“山道危险,注意安全”八个字。好在小道多在林荫里,山坡上树木茂密,给人的安全感十足,也就看不出有多大的危险了。路上多乱石,也有土路,有的黄泥陡坡路段被人踩踏得光滑铮亮,如果遇到大雨,哪怕是一阵小雨,这麻烦也不会少了。但透过树隙看天,白云朵朵,蓝天烈日,哪里有点雨水的影子呢?我在心里暗自庆幸,几乎每个周末爬山,老天爷都在一直眷顾着我们。

下到峪底,茂密的林木将峪沟完全罩住了,几乎见不到一丝的阳光,就像进入了一个树洞似的。“树洞”里小溪潺潺,凉气森森,清爽可人,这也是佛峪的夏天最吸引人之处。山坡上有一眼清泉穿石而出,汩汩有声,这就是著名的壶嘴泉,又名茶壶泉。出水口颇像一把茶壶口,但却比茶壶口粗,大概有暖瓶口一般粗了,泉水流量十分可观。泉口旁边岩石上有几个红字:壶嘴泉。旁边一棵树上还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茶壶泉”三个字。泉水清冽,大家纷纷品尝,赞不绝口。我也蹲下抔饮,只觉得一丝清凉欻然入肚,爽心润肺,甘甜怡人。

品尝了壶嘴泉水,众驴继续前行。走到“佛峪胜境”坊前面的桥南头,忽见身后山坡上绿荫丛中透出一抹鲜艳的红色,且有石阶通往山上,却不知道那里有何方神圣。石阶破旧,透着几分沧桑,以前来也知道,却由于懒惰并未爬上去看看。辰桑说大概是座庙,咱们上去看看吧。我们几位驴友一起登上去看个究竟。果然离峪沟三四十米远的山坡上有座庙。庙不大,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塑像,但香火却似乎并不旺盛。我估计这肯定与人们都不知道有关吧。小院子里有通石碑,字迹不多,却已经漫漶不清,看来小庙颇有点来历了。小庙门窗好像刚刚被油漆过,鲜红夺目,以前为什么从峪沟下面看不到,大概这就是主要原因吧?

众驴在“佛峪胜境”坊前集体合影,作为再游佛峪的纪念。然后登上般若寺遗址参观隋代的摩崖造像。在崖壁西头,道长大哥指着一组钟乳石说,看那石头真漂亮。道长一提醒,我也看见了那组钟乳石。来佛峪很多次了,怎么就一直没发现它呢?我有点纳闷。猛然想起,原来这崖壁西半部夏天多被茂盛的爬山虎从上到下给遮盖得严严实实,而我们也是夏天来得多,没有看到也就不足为怪了。钟乳石在一些石灰岩洞穴里常见,尤其是我国南方的广西、贵州等地的岩洞里更多,一点也不稀奇。北方也有,却比较少,而在露天的崖壁上就更少见了。现在崖壁上的爬山虎被清除掉了,石刻也多数都显露了出来,应该为管理部门点个大赞。管理部门还沿着崖壁根安装了护栏,加强了对古迹文物的保护力度,甚为令人欣慰。



众驴离开般若寺遗址,下到峪沟去看瀑布。远远的见瀑布好像没有一点动静,这大概与近日雨水较少有关吧。走到林汲泉下面,我与书亭一起登上半山坡看林汲泉。林汲泉从10几米高的石壁上破洞而出,常年流淌不息,颇为神奇。泉下有2个水池,皆呈扁长形。上池稍小,下池略大,水有1米多深,清澈碧透,像一块玻璃一般透明,是过去般若寺僧人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池底的乱石清清楚楚,池壁上生满了青苔,茸绿可爱。我伸手试一下泉水,冰凉舒爽,在这酷暑里甚为难得。泉水从泉池里不停地溢出,沿着石阶往下漫流,我觉得有点可惜。不过在我们泉城,泉水多得很,连城内的大明湖都是泉水汇聚而成的,这点浪费又算啥呢?
下了林汲泉北面的台阶,就到了佛峪瀑布下面的浴佛池了。瀑布高达20米,为济南一带不多的几个自然大瀑布之一。但是现在瀑流甚少,只有涓涓细流,已经称不起为瀑布了。前几天看驴友发的视频,如果上周末来,瀑布水量还很可观,但这一周没有大的降水,只能怪我们没有眼福罢了。
浴佛池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0米,大致呈长方形。池水很浅,深处不足半米,底处尽是鸽蛋一般大的碎石子,清晰可见。也不知什么原因,众驴除了辰桑跣足入池玩水,其他驴友都在池边观望,或者拍照,大概都打怵池底的那些石子吧?在水池南面那块刻有“浴佛池”三个大字的巨石侧面,我又发现了“听泉”两个石刻篆书大字,落款为清代同治年间一位高姓人士的手迹。也不知道这里还有多少古迹文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呢!真是来一次有一次的发现,这次来收获更多了。

见时间已经10点半了,众驴都没有离开的意思,其实我也没有凉快够,也不愿意离去。但是我们还要爬山去城墙岭,那里的具体情况我也不了解,如果下山太晚了,可能连吃饭的农家乐也不好找,因为我们来了10几位驴友。于是我便喊着大家上山。
众驴爬上禹登山北面的山坡石台,隔着垭口回看禹登山顶的那座小亭,真是美不胜收,越看越觉得有味,堪称佛峪的点睛之作。小亭为青山环抱,绿色掩映,虽然为水泥建造,但那种质朴、简陋之美却撼人心魄,令人不忍遽去。这座小亭叫作环翠亭,也叫“听瀑亭”,连名字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遐想联翩,回味无穷。几位女驴友还捏着亭子的顶髻像提鸟儿笼子一般拍照,也怪有趣。


众驴沿着峪沟上行,到了往南拐弯之处,那拐弯处的崖壁上借着层层岩石摆了大小差不多的一些石块,也不知道是何人所为,又是什么意思。我猜大概是一面玛尼墙吧?以前从这里路过也没注意到,可能这玛尼墙时间不会太久。君哥、自由哥、寒梅等几位驴友也都往墙上添加了石头。我不知道他们这是为了祈福呢,还是有别的意思,也不好探问。现在信仰自由,个人行为,谁也无权干涉。其实这峪沟一般游客来不到这里,这多半是驴友的杰作。马蹄峪西北面的凤凰山上有一大片玛尼堆,现在的数量还在逐渐增多,已经形成规模了。现在这面玛尼墙也成为佛峪沟里的一道奇特的风景了。

离开峪沟,众驴开始爬山。尽管小路多在山林里,但林子里溽热难耐,仅在个别地方有点风,与佛峪那里的凉爽没法比。
爬上山脊,路口上面有块指路牌子:往北是白云山,往南是城墙岭,往西是后老婆岭。白云山我们都很熟悉了,城墙岭名字也早就知道,但我却没有到过。至于这个后老婆岭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们刚才来的方向应该就是后老婆岭。但它究竟指的是那座山岭我也弄不清楚,只是觉得这名字奇怪又好笑,难道这里还有个前老婆岭吗?估计它一定有个动人的故事吧?休息一会儿,众驴便顶着烈日往城墙岭方向而去。

城墙岭,诚如其名。我们登上山岭,往东看去,那山岭就像一道城墙似的矗立于天地之间,敦厚巍峨,坚不可摧。其南侧的崖壁宛如城墙一般陡峻险要,那层层叠叠的岩壁又如垒砌的城砖一般较为平直,显得古老雄浑而沧桑。

站在城岭上,眺望远山,一览众山小。那山峦起伏,绿意满眼,蓝天白云,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众驴在山林里将我们背的第四个西瓜分享了,然后继续往矿村进发。在接近矿村的山脊上,出现了一个下山的岔道,旁边松树上还有驴友留下的红布条路标。辰桑说他没从这里下过,估计这是去停车场的吧?根据方向判断,我估计也差不多,于是众驴从此下山。山坡虽然较为缓和,却崎岖难行。山林也是较为稀疏,此时正值晌午,骄阳似火,令人颇为不爽。半个小时后,我们下到了峪沟。沿着峪沟往西南方向走不远,就听到了嘈杂的人声,同时也看见了佛峪瀑布那道下陷的石壁,我才恍然明白,原来我们下到佛峪瀑布上面了。
众驴再次经过“佛峪胜境”牌坊、壶嘴泉,爬山往矿村停车场而去。

(本文部分照片借用了驴友之摄影作品,在此致谢!)
2024年8月7日

作者简介:宋文东,笔名齐牛,山东莱阳人。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23年度被山东省写作学会和《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评为十大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故乡的那条胡同》和《行走漫记》。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