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民协走进安丘市档案馆
王梅英
一
2024年6月9日是第17个“6·9”国际档案日。安丘市档案馆和全国各省市地档案馆一样,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为祝贺2024档案日,安丘市民协创办的“逐梦现代化,奋斗兰台人”在安丘市档案馆举行。
2024年6月6日上午,第17个“6·9”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安丘市民协主席郭庆军组织了作家、画家、书法家、诗人近30人走进安丘市档案馆。参加这次活动的主要领导分别是:安丘市档案馆馆长肖百海、副馆长李焕云、曹学军、民协名誉主席逄作朴、民协主席郭庆军、近代徐霞客李存修教授。画家、书法家现场创作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翘起大拇指,喝彩声不断。档案馆领导人为书法、绘画、诗歌、书籍等捐赠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活动共收到捐赠的书籍46本。郭庆军主席捐赠《安丘文艺》期刊20本、《郭氏族谱》一本,逄作朴捐赠《心安理得》10本,崔桂梅捐赠散文集《落雪听梅》2本,王勇捐赠诗集3本,李存修教授捐赠了10本书籍(值得一提的是:李教授几年来共向档案馆捐赠书籍60本,将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极具收藏价值的书籍全部捐赠给了档案馆)。字画作品40幅。曹友、王昭庆书法作品共24幅,庄培斌、李振祥画作9幅,孙国栋剪纸作品12幅,李世华、王培章诗歌8首。
在国际档案日期间,市档案馆还先后收到《赵氏族谱》、《安丘栾氏总谱》、《郭氏族谱》、《安丘后疃赵氏族谱》等5个姓氏族谱捐赠23本。
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入馆,极大丰富了档案馆收藏资源,增加了特色档案,优化了馆藏资源结构。
参加活动及捐赠人员有:刘兆启、李存修,刘明顺、逄作朴、郭庆军、肖百海、李焕云、曹学军、王兆庆、朱建霞、曾抗、曹友、李振祥、张安利、孙亮华、亓焕志、刘建刚、王书砚、李世华、崔桂梅、李莉芹、赵建仑、师建珍、王梅英、潘炳杰、赵炳仁、吕景资、刘学英、王连庆、韩智高、宋菡君、孙国栋、宋福伍、刘长亮、程春梅、庄培斌、李欣欣、程梦宇(排名不分先后)。
二
据考证,最早的档案出现在3500年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商朝称为“册”、周朝叫作“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称为“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称呼。“直接形成”是档案继承文件原始性的最直接表现,“历史记录”让档案继承文件的原始性,是历史真实面貌的文献再现。因此,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是历史这棵参天大树最准确的年轮。
今天的档案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芸芸众生密切相关,记录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全社会都应该树立档案意识,积极开展、参与、关心、支持档案工作。
安丘市档案馆始建于1959年10月,先后四次迁移,于2021年6月迁至新馆,现为安丘市委办公室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21人,现有16人。
安丘市档案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汶水之滨,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是国家级数字档案馆,300万卷库容量可满足安丘未来30年至50年发展需求,是山东省启用最早、使用面积最大、条件最好的县级档案馆之一,新馆照片荣登《中国档案》杂志封面。
近年来,安丘档案工作是潍坊,乃至全省档案工作的“标杆”,各项工作成绩在县市区中遥遥领先,先后荣获山东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省档案工作优秀集体、省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先进单位、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等荣誉称号;《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为安丘档案全面工作点赞;《中国档案》、《大众日报》、《山东档案》等多家新闻媒体也对其他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给予频繁详细报道;全省和潍坊市档案工作现场会议多次在安丘召开,其中所有档案两年全部进馆并数字化、农业农村档案建设、六级联动试点、档案服务企业等工作先后5次在全省档案现场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并全省推广经验做法,枣庄、宁阳、德州等42家档案馆前来交流学习;省委办公厅、省档案馆和潍坊市领导多次来安丘调研。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安丘市档案局、档案馆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踔厉奋发,创新实干,团结奋斗,确保各项工作争一流、走在前。希望社会各界强化档案意识,倾心关注、倾情支持档案工作,合力讲好安丘档案故事,为“决战黄金五年、冲刺第一方阵”贡献档案担当。
三
安丘市档案馆的干部职工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推动档案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 聚焦标准化建馆,全力打造一流阵地
坚持把档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定期进行现场调研、听取情况汇报,为档案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在队伍建设上,以开展“双年”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全市档案工作队伍的培训管理,及时解决各单位档案顽瘴痼疾,为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在硬件投入上,着眼满足未来30—50年的使用需求,在财力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投资7000万元,新建1.2万平方米的档案馆新馆,库容量达到300万卷,成为潍坊县市区首个搬迁启用的新馆,也是使用面积最大、条件最好的档案馆。
在体制机制上,切实加强党管档案,坚持局馆合一,分管常委同志牵头抓总,将档案工作纳入党委办公室“三服务”重要内容,建立了“周会商、月例会、季总结、年考评”工作制度,做到重大活动一体谋划、重大项目一体实施,定期与市委督查室开展联合督查,凝聚了强大工作合力。
二、聚焦数字化兴档,全力争创一流业绩
2022年,安丘市委主要领导提出“利用2年时间将全市所有单位档案全部进馆并数字化”的任务目标。全市上下同心聚力,不等不靠、立即行动,创新实施“所有档案2年全部进馆并数字化”工程,全力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树牢“大服务”理念,将档案服务融入发展需要、群众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档案进馆有了新突破:仅用15个月时间,将全市78家单位的2.7万卷文书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并完成数字化,不但完成时限比原计划提前了9个月,进馆数量同比增长900%,实现历史性突破;而且,馆藏总量增加了50.1%,成功化解了近40年来基层档案进馆难的历史遗留问题。至此,馆藏已达158个全宗、档案6.8万卷2.7万件,数字化率95.2%。
二是数字馆建设创造新历史:全面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投资650万元高品质完成,于2023年9月高分通过了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试,成为“十四五”以来全省首家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试的县级档案馆。同时,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现场培训观摩会议在安丘市召开,在县级层面召开此类会议尚属全省首次。
三是档案编研取得新成效:立足档案数字化,深挖馆藏档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档案史料整理研究,2024年以来,已有近20项编研成果获奖和得到推广应用。其中,荣获省档案学会优秀成果奖7项、省经济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优秀案例3个、省档案馆特色档案创新案例2个。
三、聚焦多元化服务,全力展现一流作风
树牢“大服务”理念,将档案服务融入发展需要、群众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服务民生解民忧:充分利用档案数字化优势,紧扣群众档案利用需求,创新“三心”服务模式,市民查档时间从过去的10-20分钟,缩短到1-2分钟,实现了由“纸间查”到“指尖查”的转变。安丘市的做法在全省现场会作口头典型发言。
二是服务企业促发展:开展档案工作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对全市近千家企业档案管理情况进行精准摸排,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目前,已选树示范企业4家,指导圣川饮品等25家企业建立档案室,整理档案386盒2245件,实现了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向企业延伸。
2024年4月份,潍坊市档案服务企业现场会在安丘市召开。同时,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现场培训观摩会议也在安丘市召开,在县级层面召开此类会议尚属全省首次。
三是服务乡村助振兴:扎实开展全省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试点工作,筛选兴安城北村、凌河前儒林村等9个镇村先试先行,助力农产品销售、乡村企业发展、乡村记忆传承等方面全面繁荣,安丘市的做法在全省现场会作口头典型发言。
四
在安丘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档案馆的干部职工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砥砺前行与鼎力拼搏,安丘市档案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