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笛声( 散文)
◎ 熊攀 汉川
夏日早上,我沿涵闸河景观带由东向西步行,径直向工作单位走去。涵闸河两岸很美,走在河沿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上,但见沿堤坡一畦一畦各色的花仍争奇斗艳,清香入脾;草变得深绿成熟,更令人心生怜爱;河边的垂枊随风起舞,像少女飘逸的黑发,更显青春秀美;河面漾出一河的笑容,慢慢地,慢慢地浸染到河的两岸,令人爽心悦目。河两岸晨练的人们,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练太极,有的垂钓,有的弹奏乐器,不一而足,好不热闹。走在涵闸河羊肠小道上,观美景美人,呼吸清新的空气,的确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经过汉云桥没走多远,我便听到前面传来了清翠悠扬笛子的声音。那笛声音色精准,不饰雕琢,轻快悦耳,很讨人喜爱。我心里一暖,不禁加快脚步往前走,脑海里突然冒出李白的两句诗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不知道是谁在吹笛,笛声随风飘扬,是否也传遍整个汉川城呢?
笛子吹奏的曲子我再熟悉不过了。是《绿岛小夜曲》曲调。我记得高中毕业那年,班级组织一次联欢晚会,班上的一位男生就是唱的这首歌:“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姑娘哟,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呀飘……”男生那浑厚的男中音,抑扬顿挫的腔调,朴实真诚的情感,青春年少的自信,虽已过去近40年,但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走近笛声发出的地方,吹笛的人是两位中年妇女。她俩一人手持一只笛管,和着跟前播放机里的节拍,神态悠然、落落大方地吹奏着曲子。我立刻被她俩的演奏所吸引,站在离她俩不远处认真倾听,情不自禁中和着笛声的曲子,哼唱起歌词来:“椰子树的长影,掩不住我的情意,明媚的月光更照亮了我的心。这绿岛的夜已经这样沉静,姑娘哟,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
等两人演奏完曲子,我热情鼓掌说:“两位演奏得真好!真好!”
两人相视一笑,随后那位个子略高、身材窈窕的女人看着我问:“先生一定也很喜欢这首歌曲?”
“是的,我在上高中时就喜欢上这首歌曲。”我说。
那女人打量我一会,笑着说:“那,那个时候你一定有个你喜欢的姑娘。”随即她哈哈大笑,那笑声比笛声更高亢,更有感染力,不远处的树乐呵呵地摇曳生姿,堤路下的涵闸河里的河水也笑了,在河面上泛起一层细细的涟漪。
旁边中等身材的女人也咯咯一笑,望着那女人说:“看你,和人萍水相逢,竟与人开这般玩笑?幸亏这位先生儒雅大度,不和你一般见识。”她转过头,和颜悦色地对我说,“这位先生,她直性子,就爱开玩笑,你别在意啊!”
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的。青春年少时,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的?正如这首歌词所唱的,‘姑娘哟,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呀飘。’‘青春少年是样样红,可是太匆匆。’”
两人听我这么一说,都咯咯咯笑了。她们的笑容那样真切自然,朴实而美好。从交谈中了解到,她俩是中学教师,两年前退休。闲来无事,报了老年大学的音乐班,学起了吹笛子。可能天赋好,也可能是老师别具的聪慧,用不到一年,两人的笛子吹得是莺声燕语、脆如银铃。两人的家庭也很幸福,高个女人的儿子赴美留学后回国在北京工作,中等个的女人的女儿也很优秀,复旦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后嫁到台湾,正是歌曲中的“绿岛”。她年前就去台湾女儿家待了大半年,游觅了大半个台湾,前不久才从台湾回汉川。
我打量下这两个女人,心想,她们在做姑娘家时,在念高中、大学时,也一定在不少男孩心海里飘呀飘,即便到现如今,她们早已年过半百,但她们还是在他们的丈夫、儿子或是女儿,在其他亲人,她们的同事和朋友心海里飘呀飘,为他们所喜爱、所敬重。因为她们情感真挚朴实,懂得爱生活,爱自己,也爱这个社会,尽管有时候生活是一团麻,这个社会也越来越得复杂。
在我告别她俩去单位的时候,我的身后又想起了她俩吹奏的《样样红》的曲调,我也随之哼唱起来:“青春少年是样样红,可是太匆匆。流金岁月人去楼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那笛声,仍然是音色精准,不饰雕琢,轻快悦耳,很讨人喜爱。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听到,又有多少人能听懂。周围的花草听得到了,杨枊也听得到的,两岸晨练、垂钓的人们也应该听到了,还有涵闸河河水,它们既听到,又能懂得,因为河面漾出一河涟漪,那是它们会心的笑。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也无需做给别人看,无需别人懂。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并无太大的关系。这正如河边各色花,不管是否有人欣赏,它们总按自己的节奏,因时花开结果,装扮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把自己的笛子。不管我们手中的笛子吹奏什么样的曲调,但求它积极健康,愉悦身心,传递真,传递善,传递美,充满正能量,如此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也是好的。
作者简介:熊攀,汉川马鞍人,大学学历,市委党校教师,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