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耕耘 莫问收获”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这是7月30日上午我的一个叫沈五群的朋友从千里之外给我发来的微信。
我最近写了一篇题目为《老兵情愫 红色缅怀》的文章,29日被《牛城晚报》有关记者精简后发了新闻,30日晨又被《燕赵文学》平台推出,下午修改成纪实散文后我又发给了《邢周刊》。适逢八·一,文章内容又与退伍军人有关,可建军节前能不能见报我心里没底,又找不到编辑的电话号码,于是就微信沈五群老师,想让他把《邢周刊》有关编辑的电话发给我或者替我问一问。我知道沈老师在报社发表文章多熟人也多,凭我俩的关系这事对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谁知他却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段文字:“这个不能问,编辑最烦作者问,本来想发,你一问,就没有希望了”;“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这就是你对朋友的回答?老沈呀老沈,你没空问或不想问也就算了,怎么能够用教训的口气回复我呢?你这也太不够意思了吧?! 经过再次沟通,他告诉我,作为一个晚报副刊编辑,面对的是全国各地热情撰稿人,除了每天邮箱来稿曝满外,还有诸多朋友熟人微信转发稿件。要从成百上千篇来稿中筛选三五个,必须经过审核阅读才能好中选优,繁重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实话实说,凡是投稿的作者,差不多都是认为自己的文章写的好,写的出类拔萃值得发表,更是殷切渴望早日见报,这应该是诸多业余爱好者的共同心理。然而,毕竟是狼多肉少,阵地有限,每天能够发表的稿件可说是稀若晨星,与现实投稿数量成反比。假如每一位作者都打电话咨询有关稿件采用事宜,编辑老师的手机岂不爆炸?如此一来,岂不是严重干扰了编辑的正常工作?所以说投稿后不要随意咨询打电话。
换位思考,沈老师说的还真有一定道理。
我与沈老师相识是经别人介绍的。
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又名《人生如梦》)是我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和空间里,书中描写的具体内容,既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有涉及到乡村、城市、军营、学校、医院、新闻、文学、经商和创业等诸多行业的时代特征和代表事件(沈五群语)”。
小说出版后有位粉丝叫王爱军,她爱文学,热心肠,爱交友,把沈老师推介给我的同时也把我推给了沈老师。开始是沈老师给我打电话主动联系我,可是我自觉朋友多门路广,很长时间也没有主动联系过他。后来我从报社和媒体上知道这人爱写文章,在附近还小有名气,等到他再次联系我时我才接纳了他,谁知道这个年龄比我小、个头没我高、上下嚼牙掉的差不多了还满头苍发的小老头儿,还真有两下子。
沈五群同志系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文学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音协文学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他不仅作品多,发表多,而且水平相当高。出版专著《美在太行》《河北名胜小西天》,参与编辑《邢台县志》等多部书籍,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500多篇,有多篇作品获奖。仅我所知即将出版的30多万字的《大美内阳》一书中就收录他10几篇散文,前几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邢台市2024庆八一双拥晚会”演出主持词就是他创作撰写的,得到了总导演的认可和采用。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难道这就是他出名的秘诀?
细想一下,沈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甘为人梯。初次见面,我把我的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送给了他,想不到他“收到文友牛城放翁郝封印撰写的《时代的记忆》,接连利用两周的零星时间,认真学习阅读了两遍,恰似慢慢喝上两杯梦之蓝美酒,不但大美舌尖满口留香,而且口感很好回味无穷”并说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土作家”。接着他很快写出书评《感悟<时代的记忆>》并被刊登在《邢台晚报》上;他写的散文《为邢台作家郝封印喝彩》被《燕赵文学》刊用。在他的竭力推介下,《时代的记忆》很快成了流行书籍,各个章回的点击量迅速上涨,附近的老同学以及千里之外的老战友都知道我成了大“作家”。他先后又把我拉进“燕赵文学”群和“河北乡土作家群”,他给我介绍外地刊物的网址,把我的散文《家乡的麻事》以及我本人推介给《江苏文学》等知名刊物。
我服了!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他愣是把别的同行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这种甘为人梯、乐于助人的精神谁不佩服?
他慧眼识“泉”。知道我在襄都区东汪镇狗头泉附近住,去年还参与过“美丽邢台太行泉城”城市形象广告语发布会,并且在《邢台日版》《邢台晚报》《开发区报》发表过几篇关于泉水的散文后,他把我推介给《邢台晚报》有关编辑,让我成了“泉畔人家话百泉”的网红。一时间没来过沟头泉的打听我这泉在什么地方,来过的打听现在收拾的怎样了,有的还想立马过来拍全家福,大大提高了家乡百泉的知名度,“太行泉城 美丽邢台”叫得更响亮了。
我更服了!他头脑灵活眼光远,紧跟形势敢争先,点铁成金有妙术,尤如伯乐在眼前。
他平易近人。我俩接触多了来往也就多了,一块儿吃饭,他喜欢吃自助餐;每逢点菜,必点家常豆腐;喝二两,也是总拿老白干充数。生活简朴,不讲穿戴,不爱吃喝,低调做人,这就是他的本色。 我真服了!他年逾古稀,有退休金,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都有工作,可干起工作没个停。他不仅在家里坚持写作,出外也不停歇,有时候半夜有了灵感就立马起床接着写。他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让我自愧弗如。
有句名言叫“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意思是只管依照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行,不要问结局会朝着什么方向改变。我想,沈老师说的“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耕耘,本义是耕地与除草。耕耘者,或老农或老牛,但都是劳动者;写作也是劳动,只不过是脑力劳动而已。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有不停地做下去,才能有所收获,而我自己在这方面就差远了
我60年前就开始学书法,可到现在也没有写出一幅像样的东西;我50年前就想写点儿东西,可到目前还没有一部理想作品;我40年前就想做买卖,可已年逾古稀还是只有死工资。究其原因就是三分钟热度、一曝十寒,当然还有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所以大部分人只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平平庸庸一辈子。而沈老师之所以文冠燕赵、闻名遐迩,与他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人生信念有关。
我服极了!我首先按照沈老师说的对照我的工作,找出不足,第二天又把沈老师发给我的“只管耕耘 莫问收获”八个字写成条幅挂在办公室里。家里人看到我写的字幅后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又把这几天与沈老师的故事讲述了一遍,想不到的是正在上四年级的小孙子听完后竟然称呼沈老师是“干爷爷”!
有出戏文说纪晓岚戏称乾隆皇帝是“老头子”,乾隆皇帝不高兴,想拿纪晓岚问罪,可纪晓岚却解释说:“老”是说你年纪大;“头”是说你是皇帝,大家的领头人;至于“子”,是古代对有文采有贡献有地位的人的称谓,如孔子、孟子、老子等。沈五群老师他名声比我大,水平比我高,是我眼中的贵人,但我还是愿意私下叫他“小老头儿”。他那掉了牙的口型,就是老的标志,但是他人老精神不老,牙掉链子不掉,发白精神长青,他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甘为人梯、“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奉献精神值得点赞、提倡和推广!
作者简介:郝封印,笔名牛城放翁,农民出身,回乡知青,中共党员,退伍老兵,大专毕业,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蓝天教育报》主编,并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中小学写作讲义《微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