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武功建“炎黄故里”园
作者:王建宏
在陕西省 2011 至 2020 年的发展规划中,武功镇被列为全省九个文化古镇之一。炎黄子孙,亦称为黄帝子孙,乃中华民族的自称,被喻为华夏儿女。传说里,炎帝与黄帝皆被视作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有关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记载。由此可知,他们是发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相近的部落首领。其后,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战胜炎帝,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作汉人,唐朝以后又称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武功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应当紧紧抓住华夏之祖这一重大命题,大力推动相关工作!不能老是局限在皇帝的重孙后稷的层面!寻觅一处合适之地,建设“炎黄故里”文化创意园区,修建一些纪念“始祖”的历史文物!彻底翻转武功的五千年历史,让他人对武功这个“真正的古镇”刮目相看!为武功人民造福!
武功县应当进行长远规划,建立“炎黄故里”“后稷西周”“苏氏西汉”“李杨隋唐”“历代名人”“近代风流”这六个文化专题项目的实体项目!同时配合增添一定的文化载体实物,真正将武功打造成文化大县!推动旅游发展建县!通过文化教育建县!这方面应当向扶风、宝鸡学习!
超前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城市现代化应当从社会劳动保护、城市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加以考量!古城的风貌必须保留并加以修缮!在这一点上,扶风做得很好!保护旧城,建设新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麟游县仅一个九成宫碑就经营得有声有色,每年游客团队纷至沓来。苏武故里的口号喊了数十年,终于有所成效!那苏坊又该如何呢?姜嫄圣母墓荒凉得令人心疼!在世界百位名人中,中国仅评了六位,其中为政府、国家体制贡献最大的隋文帝杨坚,备受世界人民尊敬,他的墓所在的杨陵本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可却非要把“杨陵镇”改成“杨凌”,实在令人费解!看看山西的乔家大院,现已打造成为五星级文物景点!云南的大理和丽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武功拥有如此众多的历史事件记载和文献资料,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过程!武功人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这个重任!倘若不好好整治,实在无颜面对先贤,最终定会被后人耻笑、被今人诅咒!如今,武功已被省里的有识之士评为古文化大县,就看我们如何行动了!
另外,武功古镇的保护和改建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保护原城的基本格局,完善古镇的基础建设(包括上下水、供电、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项目),对道路进行各种形式的硬化处理。临街的房屋,以统一规划、适当补助的形式,将门脸改建成明清建筑风格,保持古风特色,西安的书院门和鼓楼后街就是很好的范例。新城可以在老城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建,对于已遭破坏的古建筑逐步予以恢复。主要包括古镇的几个城楼瓮城,北关的唐王庙,首先恢复东门和南门,因为它们是门面,可以在气势上给人留下第一好印象!其次,南街、东街也应列入首要考虑范围。要加大对古宅古房的保护和修缮力度,绝不能再毫无顾忌地大拆大建。在沮水和漆水的会合处打造“炎黄故里”文化载体,进行整体规划并分步实施。这些想法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呈递给当时的县委,然而动静不大,着实令人惋惜!
武功的历史有着如下的记述。重温这些记载,能够增添作为炎黄子孙以及讲着浓重关西秦声的您的自豪与骄傲,因为我们的先人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辉煌。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武功县每年冬月初七到十七举办的人们熟悉的东河滩物资交流大会,不知始于何年何月,但至今依然盛行。更为古老的还有那纵横奔流、永不停息的沮水与漆水。这两条河将武功那厚实的黄土地冲刷出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河道,犹如巨龙腾飞、银河放彩,令人留恋不舍。
传说在开天辟地之时,天河水汹涌澎湃,将武功西北部冲成了南北长达四十里的川道。幸得女娲补天,那水势才变小,但依旧深不可测。这时,榆罔把那滚滚恶水治理成了两条河川,并将此地封为中亭川。不管这传说的真假,但在远古时代,沮漆二水曾是炎帝姜姓与黄帝姬姓的家居之地,这是确凿无疑的。文献中有“姜姬二水汇于有邰”的记述,还有考古专家的发掘成果作为佐证。
在新石器时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居,黄帝姬姓依漆水而住,两大部落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牧、渔、猎等活动,为炎黄子孙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据文物考古队在漆水沮水流域武功段的台地上发现的四十多处新石器遗址和先周遗址,以及出土的大量陶、石、骨器表明,距今五千年以前,人类已在此辛勤劳作、生息繁衍。专家还通过对浮沱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的轰动世界整个史学界的陶屋,以及赵家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窖藏谷物与泥拌麦草,还有郑家坡先周古邰城挖掘的器物进行分析推断,只有姜姬先民才有如此高超的智慧与文明。虽说史料中未记载姬水,但姬水应当就是武功的漆水,因为漆姬读音极为相近,才导致了一字之差。这些新石器遗址和先周遗址都与古籍中记载的以“姜水成,姬水成”的炎黄部落密切相关。而《诗经》称:“姜水为沮水。”《帝王世纪》载:“炎帝成于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的确,武功在历史上曾有被称作美阳县的时期。
看着这些丰富的遗存与生动的记述,我的思绪已然回到了那远古时代的沮漆两水之畔。仿佛看见了老态龙钟的炎帝,正兴高采烈地率领着姜姓部族,高举以羊为图腾的数面旗帜,手持刀、斧、矛、铲等石器,沿着沮河向东行进。意气风发的黄帝也喜笑颜开地带着他的姬姓支派,骑马挎弓,手持石器,旌旗飘扬,浩浩荡荡,雄心勃勃地顺着漆水南下。当那些以龙为图腾的旗帜和以羊为图腾的旗帜,在沮漆二水的交汇处会合时,不禁让我想起了“炎黄子孙”这一名词的真正由来。
两大部落联盟后,共同在此生活,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然而,他们之间因生产资料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曾产生分歧与摩擦。此时,炎黄二帝都意识到必须在两个部落之间,推选一人作为天下共主,带领其氏族大部分人马远走他乡,谋求发展。临行前,两大部落召开各氏族长会议,炎帝因年事已高,主动退出参加天下共主的角逐。最后,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黄帝雄踞群首,登上了天下共主的宝座,以龙为图腾的旗帜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直至今日,每个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
炎帝部落在沿渭河东迁时,给这里赋予了有邰氏地望的名称。从此,姜姬两大部落就在这水草丰茂、郁郁葱葱、展如凤翼的广阔草原上和睦共处,共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有邰氏女姜嫄和黄帝后裔帝喾结为夫妻生下周人始祖后稷,才有了上承原始农业之余绪、下开教民稼穑之先河的文明历史。
后稷的辛勤耕耘与自强不息,奠定了周民族的强盛和繁荣,书写了西周兴盛八百年的辉煌篇章。也使得从武功起源的周民之语即关中方言,昂首挺胸地走进西周的京城,成为官方用语。这便是文献中记载的“正音雅言”或称“关西秦声”的由来。这一古老的土著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现被世界众多国家的人们所认同。
如此看来,古人兴起的武功东河滩物资交流会,不仅是为了缅怀后稷教民稼穑,更重要的是让炎黄子孙永远铭记,炎黄二帝从武功开始为华夏民族带来的光荣与文明。
【作者简介】
王建宏,网名唐宗地人,大学文化,工程师陕西武功人,生于1948年12月16日,现已退休。王建宏学生时代开始习作,至今创作诗词5000多首,广泛发表在新浪博客、红袖添香、诗词吾爱、中华文艺、等网络平台,诗词内容涉及人文、历史、生活、山水旅游、深受广大网友读者的喜爱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