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砖 坯
作者:刘汉江
年龄渐长,就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的往事。虽然有些模糊,但十分真切。
我一直试图寻找我儿时最初的记忆,想来想去,想到了一条河堤。是一条叫着样板河的河堤,还有河堤下面一座矮矮的草房。那时候,我才六、七岁甚至更小些。
样板河是一条人工河,东西走向,西起岗沟河,东至大马沟,全长约三公里左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挖的,我出生的时候,这条河就已经存在了。开挖这条河时,大量的泥土就堆积在河岸上,形成了一道高高的河堤。样板河堤在我老家刘家墩子的正南方,距离很近。父母都是生产队的社员,本来每天都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后来,生产队按照上级的安排,利用开挖样板河堆积的泥土制作砖坯,就在河堤下的一片空地上搭了一间简陋的草房子作为工棚,安排父母和附近相邻的一户人家在这里制作砖坯。因为当时我还小,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就经常被父母带到制作砖坯的工棚和砖场上照看,也就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关于这个砖场一些依稀斑驳、支离破碎的记忆——
一大早,父母就带着我去了工棚,把我放在草房子向阳的屋檐下,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父亲从高高的河堤上挖土,再一担担挑到一片位置固定的空地上,母亲则用两只大木桶从样板河里挑水,用舀子泼洒到泥上,再拌上一些草屑开始和泥,先是用铁铲和钉耙将泥水和匀,再脱了鞋子,挽起裤脚,在泥水里来回反复的踩踏,拣去混杂在泥里的瓦砾等杂物,这个过程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把泥全部“作熟”。稍后堆积在一起,让阳光和空气再去掉泥里的一些水份,使其软硬适中,就开始制作砖坯了。
旁边有一个用砖和水泥砌成的“作台”,朝上的一面光滑平整。父亲挖来几大块作熟的泥料,在作台上使劲地搓揉、摔打,再拉成粗细均匀的泥条;母亲从工棚里拿来制作砖坯的木模。早上出门的时候,母亲就背了满满一箩筐的草木灰。父亲先在作台上撒了薄薄一层草木灰,再将几个木模排列在上面,开始往木模里撒草木灰,要撒得很匀,木模的每一个面和角都要撒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泥料和木模粘连。然后,将一团大小适中的泥料狠狠的砸进木模,四角用拳头压实,递给旁边的母亲;母亲再用一个竹片和钢丝崩成的“弓子”,紧贴木模边沿刮去多余的泥料,再打开木模(这是一种可以三面打开的“活模”),一个方方正正的砖坯就做出来了。他们当时制作的砖坯是旧式的手工小青砖,比后来轮窑砖瓦厂生产的国标红砖规格要小一些。
我之所以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写成“灰砖坯”,一是因为当时手工制作砖坯离不开草木灰;二是在制作砖坯的过程中草木灰四处飞扬,呛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一天下来人的手上、脸上、身上全落满了灰尘,简直成了个“灰人”。因为舍不得用口罩,父母只是将一块破布扎在头上,遮住口鼻。
母亲把制作好的砖坯搬到阳光充足的空地上,一排排、一摞摞整齐的码好,每块砖坯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利于通风和水分蒸发;每摞之间再平行放上两根细细芦苇杆用以隔断。几天下来,场地上便有了一条条砖坯垒成的“长龙”,又像是一道道矮矮的土墙。
制好的砖坯被整齐地码成一条条长长的垛,在阳光充足的空地上晒,称之为“晒坯”。晒坯的过程中还要经过三次以上“翻坯”,能使砖坯干得更快。晒坯的过程中,制坯的工作依旧不停,制好的新坯被依次搬运的空地的晒场上,如此循环往复,有点像是现代工厂的流水线。尽管工场离生产队队部较远,也没有队长之类的领导监工,但父母们从不偷懒懈怠,总是没日没夜、起早贪黑的忙碌,保质超量地完成生产队下达的任务指标。
晒坯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下雨。事先父母们早就利用农闲时间编好了草帘子,存放在砖场的小屋里,发现天要下雨,就要赶紧用这些草帘把砖垛盖上。如果砖坯被淋上大雨,造成砖坯变形或者砖垛倒塌,就将前功尽弃。所以,父母们每天都非常关注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一听说有雨,神经就高度紧张。有时候夜里都不敢睡觉,半夜里爬起来看看天上的星月;如果看到乌云密布、雷声隐隐,就赶紧戴上斗篷,披上雨衣,冲向砖场遮盖砖坯,像是护着自己的孩子。多雨季节,为预防天气突变,父亲每天夜里都要去晒场的小屋里值班,随身带着一个手电筒。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种家用电器,铮亮的铁壳很好看,用过的废电池给我当玩具,我记得当时所用的电池上有“雄鸡”的图案,是扬州电池厂生产的。
晒干的砖坯被码在另一侧空地,等聚到了一定的数量,生产队就会安排用水泥船运走,卖给邻近村开办的土窑烧青砖。
父母在二十多年前就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上的遗产,但给我们留下了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却用制砖坯的道理教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孩子:把一块原不成形的泥团,经过反复的搓揉摔打,制成了一块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砖……
前段时间,我和同伴去游览盐城东汉时期的古城墙遗址,看到了保留至今的一块块青砖,觉得无比的熟悉和亲切,眼眶里饱含热泪,仿佛看见了父母年轻时在砖场忙碌的身影、看到了当年晒场上一垛垛灰砖坯,就想起了这段埋在心底已经很久很久的尘封往事……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