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
铁二团女民兵孙文芬的传奇故事
铁二团民兵 孙文芬

修建襄渝铁路白河县女民兵(孙文芬提供)
忆白河县一号隧道的早逝英灵
1971年,我不满17岁,在陕西白河县民兵独立团修建白河至旬阳的公路已经一年了。当年7月任务完成后,又配属代号为0245部队修建襄渝铁路白河境内探马沟至大沙沟一号隧道。配合部队几营几连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部队中云南、四川、福建兵较多。上夜班总是迷迷糊糊的,戴上铁盔,穿上长筒胶鞋和短雨衣,就像一群特种兵,蜿蜒前行在黑黢黢的羊肠小道上,小路又窄又滑还陡峭,大家小心翼翼,一步一趔趄下到谷底。这里不时有大石头滑落深涧,哗啦啦……那声响叫人胆颤心惊。
一天,我推着碴车倒石渣时,脚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下,踉踉跄跄被矿车惯性摔出十几米,差点掉进河坝去,脚被坑道板卡掉一只鞋,腿也破皮了……好不容易听到口哨声,通知等待交班暂停休息。我又睏又累又乏,和梁排长、陈指导员并排坐在一根挑土的扁担上,抱着膝盖正打着盹儿。忽然,哗啦咕咚……一声巨响,一块比磨盘还大的石头滚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梁排长和陈指导员的上半身,同志们七手八脚奋力搬开大石块,发现两人头脸血肉模糊,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几分钟前还笑容可掬的两位民兵干部,就这样永诀于世了……我离他俩几乎没有距离,竟然毫发无损,当时吓蒙了,鬼门关里捡回了一条命。
追悼会在工地上举行,但没有他俩照片。因为我会美术,营长、教导员让我给梁排长、指导员二人画遗像。画像没有参照,只能凭记忆了!可十几小时前还在领我们干活的两位领导,已经变成包緾着层层白纱布的两具遗体和两张变形的脸。我年龄小害怕,不敢看他俩。最终仅凭平时的印象,画了两幅不大像的半身头像为悼念留影。
此后,我常常在噩梦中惊醒,梦见梁排长和我说话,浓重的茅坪乡下方言,还是那么亲切,可这个四十岁左右的朴实壮汉,永久地离开了工地,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梁排长、指导员等人的英灵永远与襄渝铁路的白河一号隧道相守共存。
这个场景,那段经历,成了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豆蔻年华女民兵
陕西白河县修建襄渝铁路的民兵队伍里,有近半数是大姑娘小媳妇,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我作为插队女知青,也是其中的一员。我所在的是白河县民兵独立团三营七连。战斗的工地,先是大沙沟、又先后转场去拖板沟、柏家沟麻虎段,我们配合的是铁道兵0245部队,具体几团几营几连,五十多年过去,我已记不清了。

修建襄渝铁路白河县女民兵。前排左起:刘慧慧、孙文英。后排左起:孙文芬
我们这些山花烂漫、正值豆蔻年华的女民兵,在工地上什么活都干,无论是抡大锤,推碴车,还是扛水泥,巾帼不让须眉。吃的苦、受的累不比男同胞少,施工中双手磨起血泡也毫不含糊。
女民兵排长熊冬花,身强力壮,工作也很有魄力。通常和男民兵一样“抬死牛”(即八人或四人共抬重物的俗称)。许多电机设备需要运送,她胳膊一捋,和男人们一起搬抬,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铁姑娘”,每当“你真是铁姑娘”的赞许声响起,这位熊排长抬头挺胸,微微一笑:“有力气就使出来呗,放在身上也没有用!”

孙文芬与白河民兵三营十连铁姑娘排长熊冬花
工地上不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女民兵一个个比着干,谁也不愿落后。我当时体重只有86斤,看上去是个弱小的女生,但心里从不服输,也能从大卡车的跳板上扛下两包水泥。遗憾的是,年纪小骨头还是嫩了一点,一次不小心压闪了腰椎,腰疾后遗症直到今天,天气一变化就感觉疼痛。
修柏家沟隧道时,一次掌子面放炮后,进去出碴,此地段土质疏松复杂,突然塌方,十连女民兵刘明娥和另一战友,被掩埋其中,战友们七手八脚把她俩扒出来,已过去两个小时,两人头部脑浆溅出,原来姣好的面容,已难分辨。还是同班战友,通过平时穿着的服装才确认身份。刘明娥与另一位女战友,正是如花似玉的豆蔻年华,为了襄渝铁路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部队的医护人员迅速赶来,又是打强心针,又是用各种方法施救,但已无济于事。只能用白纱布将两位遗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人们沉浸在无比悲痛中,晚饭尽管很丰盛,有白菜烧肉片等稀罕菜,可谁也无心动筷子……
安放刘明娥的棺材做好了,准备更衣入殓。谁来执行?伙伴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少人由于害怕不敢上前。年轻气盛的我出于敬佩和侠义,主动请缨为其更换衣服,其他姐妹也来帮忙,又一起将其入殓。中途还闹出个插曲:在我率先动手脱掉刘明娥袜子时,女伴们已搬动遗体,我以为她动了,吓得大叫一声:“妈呀,她活了!”后来同伴们说我胆小。刘明娥被安葬在白河一座向阳的山坡上,永远眺望着曾经战斗过的襄渝铁路。
我目睹两位女民兵战友牺牲和抢救,精神受到极大的惊吓和刺激,连续好几天做噩梦。梦见刘明娥晚上走近我,说谢谢我为她穿衣。惊醒后,浑身冷汗湿透衣衫。我病倒了,躺在床上浑身无力,经吃药打针一周才痊愈。
1973年初,我们白河民兵团在完成配属0245部队的任务后,又转战旬阳,配属0247部队施工。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将青春之歌奏响在襄渝线上。
1973年5月4日,在旬阳大棕溪路段,部队和民兵团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我作为修建襄渝铁路民兵中荣立三等功又是唯一的女民兵,代表共青团发言,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还获得奖状和一个印有“战斗在襄渝线上——0247部队赠”字样的搪瓷口杯。那一刻,我觉得无上荣光,这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五十年过去,这搪瓷口杯我还崭新地保存着,它是我宝贵的青春记忆。
爱上铁道兵 嫁给铁道兵
1973年7月28日,随着一声洪亮的火车鸣笛声,白河县民兵圆满完成旬阳段施工任务,高兴地乘坐平板轨道车集体退场。
怀揣当一名列车员梦想的姑娘们,未能得到当初上级的承诺。但第一次坐着风驰电掣的平板轨道车回到县城,同时这路还是自己修的,这让大家兴高采烈,无比自豪!一路上,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快速飞驰一闪而过的隧道,特别是自己在这些地方洒下过汗水,伙伴们兴奋不已,这个说:“看啦!冷水到了,快到麻虎车站啦!”,那个说:“磨沟到了,嗨,快看,前坡到了!”,“过二号洞了!过一号洞了!一号隧洞好长呀!”……那种愉悦,旁人很难感同身受。回到家,大家相约集体看望了牺牲的战友刘明娥家人,也算告慰姑娘的在天之灵。
我在旬阳棕溪曾亲手写贴标语,迎接1973年春季新训结束后到达的0247部队江西新兵。其中,也有我的爱人 ——廖学明。修建襄渝铁路,我的资格说起来,比他还早两年呢!

廖学明、孙文芬夫妇
廖学明新兵训练结束后,就分到政治处电影组。1973年8月以后,铁二团完成中段任务,也迁移到了白河。1975年,团政治处为配合修建白河车站锚固桩工程施工,他被派到白河车站绘制大型工地宣传牌。那时我在前坡中心小学任教,一次路过见到正在架子上挥笔作画的廖学明,爱好书画的我,情不自禁驻足观赏了好一会儿。未曾想,就这么多看了几眼,竟成就了以后的姻缘。
后来知青招工,我有幸被原民兵一团老团长郭强推荐,招工进了白河县商业部门做了一名专职美工。而廖学明在铁二团政治处电影组也是美工,驻在白河县城老法院院内。他经常绘制幻灯片放映,有时还被文化馆请去为当地美术爱好者培训授课。就这样,我俩有了交往,因为共同的爱好,我对他顿生爱慕之心。他画艺高超,人憨厚朴实,泼辣豪爽的我主动表白,我俩确立了恋爱关系。
1979年春节前夕,铁道兵二团全体官兵从白河奔赴云南前线,执行紧急战备任务,团机关气氛紧张而忙碌。当时执行什么具体任务一无所知,但从广播和报纸上传递过来云南边境的零星信息,即使不说大家也知道意味着什么。当时部队行动紧急,廖学明来不及向我告别,我只能在心底祈祷他此去平安。
铁道兵二团圆满完成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光荣任务,又立即转入抢修白南公路的战斗。三个月音信全无,我在家急得不得了。像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他的来信。
他住在云南429河口农场11分场,每天还是忙,画幻灯片和下连放映是他的主要任务。有时还书写大量的标语和宣传图板。他勤奋踏实,工作尽职尽责,多次受到嘉奖。我俩书信来往不断,互相鼓励,感情不断加深。

年轻时的廖学明、孙文芬郊游时留影
1981年2月16日,我与廖学明恋爱三年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成了一名光荣的军嫂。
因为修建襄渝铁路,我爱上并嫁给了铁道兵廖学明。我感恩那段艰难的岁月,感恩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战友,怀念牺牲的兄弟姐妹们!
孙文芬 廖学明
2020年9月6日于十堰

白河女民兵孙文芬
作者孙文芬,女,1954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重庆市黔江区人。1970届知青,1970年10月至1973年7月,参加修建襄渝铁路。1973年在白河胜利小学任教,1976年至1988年5月,先后在白河商业部门、经贸委任管理干部。1988年5月,调入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先后任设备科派出所综治办主任、汽车座椅车间党支部书记。2001年内退至今,任民办少儿文化课培训学校校长。
廖学明,男,1954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江西省修水县人。1972年11月入伍,任铁二团政治处电影组战士。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83年12月,从铁二团调入白河县文化馆任专职美术管理干部。1986年4月,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调入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任工会管理干部。
槛外人 2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