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是谁?
许多读者或许会发出如此疑问。
李长之(1910-1978),本名李长植,山东利津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苏、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组、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1948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西洋哲学史》《孔子的故事》等。
正巧手边有个李的简历,贴上就明白了。
很多年前,我注意到李长之,是他写过一本《鲁迅批判》,在我心中,鲁迅先生如一尊大神,地位在哪里,神龛在哪里,何以触碰得?一个人写书,动不动就批判,这就让我多看了这本书的作者几眼。
李长之又写了本《李白》,让我更高看了他。在我印象里,诗仙李白是谪仙人,穿云裂石,仙气飘飘,已是天神。李长之下手了,他用一本不厚的书,用连续再版的业绩,证明这本书的成功问世。
李白在世上有唯一的师傅赵蕤,盐亭高渠人,隐士,韬略家。因此缘由,我多盯住李白和赵蕤。
今天我写作本文,缘起李长之在《李白》一书的结尾处附一短文,写他1943年暮春,游民国时期绵阳的简短经历。这下引起我兴趣,其时绵阳什么样?他拜访的李白和欧阳修故宅又什么样?
下面,李长之简注 李: 岳定海简注 岳:
李:所谓"李太白故里的巡礼"这题目,说来虽这样堂皇,其实我之去,还是在一个次要的意义之下而得着这种机缘的。半月多的仆仆风尘,主要的乃是为省母。我母亲住在绵阳。
岳:我无意中读到,李长之先生的母亲居住绵阳,那是民国时期1943年。为什么住绵阳?没有查到。
李:绵阳是相当大的一个城。路也相当宽,是洋灰的,很整洁,还有点发亮。这里的文化虽不很高,但书店也有五六家。除了代卖商务、正中、开明……的书及新杂志的几家以外,还有一个"五桂堂",是刻木版书的,五桂即是一个刻工的名字,姓唐。他很有一些经验,可惜现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他那里也没有几本书,有一部不全的《史记》,虫子已经吃成了许多孔,他很宝爱,他曾把那墨色和刻字的精美指点给我看过。这里还有一个民众教育馆,书不多,但如胡适之的哲学史,谢无量的文学史之类,也还找得着。旧匾"藏书楼"三字是俞曲园的手笔,很道硬挺拔。我每在吃过中饭后,就去一次,为看报。这里的银行比文化机关神气得多,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都是洋房,门口都有两个黑制服的岗兵。
岳:我仔细对比和勾勒,李长文风尘仆仆到了民国时期绵阳的这条街,应是在今天涪城路到警钟街一片,民国时期绵阳的官僚机构设置在南河坝文星街、解放街一带;绅士定居在警钟街马家巷和孙家巷,包括财主,商贾,文化人;富人居住在临水边的长兴街,距离公园近;穷人大多蜗居在铁牛街,石板巷,三教九流,一应俱全。
李:才知道太白祠就是太白的故居。照这文字上说来 "其祠前为牌坊、大门、仪门,有庭,有庑,有堂"。那么现在的样子,也决非旧观了。太白祠在远处已经望到红墙。它所临的江即涪江,这个渡口称为漫波渡。地方非常清秀。水清得很,山不高,可是配合起水、竹、天空来,我们觉得有一种空灵而清新的境界。太白祠的旧殿只剩下一座了,这里要设国民学校,已经起了好几座新屋。正殿有太白的神像,并有"唐学士李讳白青莲先生位"的牌位。庙中的碑碣并不多,也没有十分早的。比较早一点的东西是嘉庆七年(1802)时的一个磬。有嘉庆十八年(1813)的"重修太白祠山门墙垣记"碑,知道这个祠是"历宋迄明"的,并且应该还有石刻的太白像,可是现在遍觅不得。有"垂辉千春"的匾一个,是何绍基写的。很奇怪的是祠堂中还有一个神位,乃是"唐李白妹月圆神位"。李白何尝有妹?怕是由他的女儿明月奴的名字附会而起的罢。又听说有月圆墓,一时间不得要领,于是又赶回街市。
岳:……人们是太崇敬李白了,爱屋及乌,也就喜欢上李白这位美丽的或许是仙女一样下凡的胞妹李月圆了。“粉竹楼”杳无一人,但见庭院淡淡,粉竹环绕,小路通幽,池水不兴。我观看李月圆生平,说她与女伴在粉楼上吟诗和绣女红后,将梳妆的胭脂水泼在楼下竹丛里,天长日久,这片竹林长成粉红的竹节了。我轻轻地踩梯上楼,楼上空旷,仅安放一张雕花大床,床头扑尘,有张蛛网。我经过床前想,月圆你有个哥哥太幸福了,李白特地为你修筑这座小楼供你慵懒、叹息、娇羞和相思,青春的时间一点一点从窗前从走廊上流逝,多么好。冒着热风扑面的阳光,我走到了“陇西院”前,院子不大,石梯却高些。“陇西院”大殿供奉着与李白有关的享受尊荣的三座塑像,正中是深不可测的分解世上玄奥的道家鼻祖李耳(既老子),右边是汉代飞将军李广,左边是名气不小的李暠。站在殿堂间,我微微一笑,这几位老祖宗我都喜欢:比如李耳的著作《道德经》,被国外推崇为哲学界的《圣经》,在世界上普及率很高,据传素有哲学喜好的德国家庭一户一册。再说李广,一箭射入石头,可见臂力过人。那么,李家这个了不起的大家族中产生了以李耳为首的名人,其间又有如“大鹏一日同风起”之远大抱负的李白脱颖而出,这个李家,太放光辉了。我们走拢“陇西院”,它被包围在青山绿水竹篁繁花里,院左边一条小径通向李月圆墓,墓前寂寂无声,墓上修竹百竿,墓后石刻精湛:记述李月圆与胞兄李白在人世间几个出彩故事,如兄妹情深、小溪磨针、楼上弹琴、静夜思等。墓外广植青青柏林,稀疏适宜,间发草蔓,一枝又一枝浓浓的花蕊从树后伸出晃动,似李月圆秀美的鹅蛋形脸庞,在夏日某片清风里笑得矜持,又笑得怡人。“陇西院'右边被今人依靠山体开凿了大片诗碑,碑上神龙破雾一样地翻腾着李白惊世之作《将进酒》,书为狂草,在青岩上渲泄着诗国的风云,张扬着诗人的风采。我顺着“青云梯”步步朝上,直向山顶那座李白生命的高度太白楼。太阳已经闷热了,阳光从树林与花团里漏下如一朵朵舞蹈着的火焰,我一步步追着凉风走,又躲着光斑而行。在庄重且不失仙影的“太白楼”前,我肃立片刻,心中默念:诗仙,我又看你来了,说是又看,是我曾经拜访过李白故里多次了。 “太白楼”的一楼大厅正中,雕着用香樟木凿刻的李白“别匡山”图,雕工细腻,生动记叙了青年李白遇见过“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春天景色,是的,李白这一天从大匡山出发,向戴天山走去访道士,道士没访着,一路上的风光到迷惑了诗人。我登上三楼,发现硕大墙壁上用工笔重彩描繤着李白“仗剑去国”前拜访盐亭老师赵蕤的生动情景:草坡生机盎然,李白与赵蕤站在一群翔舞的仙鹤中欣喜地观赏着,尤其李白双手忘情地伸向鸟群中,试着抓几只下来,年青的心也在空中飞舞。画面上,一片花的国土,一群鹤的故乡和两个被时人誉为“赵蕤术数、李白文章”的蜀中奇人一生未曾中断的友情,在春光里肆意流淌。我在顶楼飞檐下的一道阴影里坐下来,朝不远处的山丘眺望:我知道,青年李白曾在这些山上仗剑行走过,或劈荆丛、或舞剑术、或访道士、或诵诗书.......
李:24号演讲完了,就又为六中的老友陪着去看子云亭。亭中有扬雄的塑像,旁边的对联是:"守大汉衣冠言为世法,有真儒气象地以人传"。子云亭的不远处有隋代的造像,其中文字可辨的有"大业六年(610),太岁庚午,十二月二十八日,三洞道士黄法墩奉为存亡二世,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又有一个较大的洞,十分完好,菩萨像有四尺左右,很庄严端正。这个地方的旧名应该即是仙云观,是汉朝道士李意期修仙的所在。现在还有一个小水池,这是从前的玉女泉。子云亭在县治西北,离学校很近。
这几天的玩,有点疲乏,于是在家观王维诗,得到王维因丧妻学佛确证,十分高兴。休息了两天,27号因为要对六中学生作二次讲演,乃顺便看了看蒋琬墓。土人说蒋琬怕要比孙震的威名还大,要不,什么墓上有石人石马?蒋墓上的碑是"汉大司马蒋恭侯墓",时间则是道光廿九年(1849)立。但石人石马都很古拙,有点奇怪!
岳:扬雄大约是在四十岁过一点风尘仆仆跋涉到涪县(今绵阳),涪县这个地方风水甚佳,与天上变幻之气象十分契合,扬雄出川前往长安必然途经涪县,他走得疲乏了,从荒草萋萋的山坡走向满目葱茏的西山,听泉水淙淙,观鱼儿游曳,赏野花怒放,看晚霞黯淡,扬雄的心灵似乎宁静下来,他决定住上一段时日才远赴长安,那么住下来干什么呢?读书,唯有书中才有自己思考的答案,关于天关于地关于人。扬雄所寻觅的栖息之地在涪县西山的一处草坡上,四围树木参天,藤蔓覆盖其上,野草蜷伏脚下,鸟影掠过云层,实在是巴山蜀水又一处胜景。他持刀砍来树干作屋柱,劈来修竹合拢于墙壁,又割掉茂盛的茅草扎于房顶,几间茅房迎风而立,它既可用于埋头苦读,又可用于歇息就寝,偏山岩处那一间就权作厨房罢,锅铲响起,时有肉香混合果蔬飘向广袤的群山之间了。扬雄在涪县西山苦读了三载春秋,太阳的光芒普洒大地之时,扬雄已经翻阅了十几卷竹简;当微月露头于西山高高的树梢之际,扬雄喝着甘洌的苦茶全神贯注于经文之中……说到茶,扬雄可不会丢掉自己的好习惯,他在草庐下面一堵青赭色的山岩下挖掘出一眼清泉,水势注入不远处的低洼石坑里,泉水叮叮当当地流着,间有白云沉浮在水面,清澈透明的飘逸着。扬雄从厨房提出一只土陶罐到水坑里装水,粗壮的藤条从岩头的凸处垂直下来,拉扯他的衣衫,扬雄轻轻将长着青叶的条子放回,低头打水盛进罐里,这水晶莹闪亮,用来煮饭,唯香甜二字,再用来烹茶,唯沁人心脾几字罢了。扬雄知道,他不会在涪县西山长住,他的心向着从剑门关出外的秦岭,一个叫长安的京都之地。每当他读书累之时,扬雄伸直腰,信步走入草房子外面蓬勃生长的树林,静静的注视着落日的苍茫,叹一口气,黄昏正在弥漫,它把光明带到很远的山那边去了,留下的是阴暗中风声渐起的黑夜。“明日,太阳又将升起。”不善言辞的扬雄咧嘴笑了,他要把一肚子的文辞,呈现给西汉的长安和满天华美的云彩。涪县西山看过去,不过是四川山势不高的丘陵而已,细细一看,其中暗藏玄机,让人对着这片奇异山水心生叹服。扬雄收拾好行囊踏上进京之路不过若干年代,三国时的蜀汉丞相蒋琬又后脚迈进了涪县,大约在建安六年湖南人蒋琬随刘备入蜀作战,不辞辛苦初到涪城时,蒋琬还仅是书佐,虽然职位卑微,但漫长的仕途上一直为蜀国兢兢业业操劳而被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在陨落五丈原前,向后主刘禅力荐蒋琬作为他的继承人。在蜀地,虽然明知自己的光芒迟早都会被诸葛亮丞相所遮蔽,蒋琬仍然保持他自然而然的恭厚谦逊,这使他的为政之道摒弃了许多虚浮如云的假象,走向天朗气清的早晨。蒋琬坚定地从蜀国的国情出发分析当时的天下鼎立形势,他认为蜀国的国力疲弱,唯一可行之法是采取守势,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国力强大以后,再图进取。确定这一基本国策后蒋琬就开始实施,首先他把进攻魏国的大本营从汉中迁往涪城,今天来看,蒋琬将涪城作为大本营是十分英明的,从史迹上观察,涪城乃水陆四战之地,东沿涪水而下,可直通巴渝;西北扼阴平道的要冲,可控陇右;东北制金牛道,与汉中互为增援;南对成都形成拱卫之势,实乃风云际会之都市。历史在正确的路上前进,围观者总会爆发出响亮的喝采声音。可是上苍有时并不总是站在蜀国一边,蒋琬率部迁往涪城三年后,就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涪城。今天我们作为后来人免不了掩卷叹息,倘若上天假以时日于蒋琬,他的治国方略和政绩就更能显示刚韧的一面。同时我在钻研史册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风行天下,而字里行间记述蒋琬事迹区区不足100字,这仍然掩蔽不了蒋琬的才智过人,连那个驰骋疆土的钟会在占据涪城后,还亲率僚属前往涪县西山凭吊这位在他心中十分敬重的蜀国丞相。外地人尚且如此,作为古涪县今绵阳的人民也不会落下,他们崇敬蜀汉丞相蒋琬,在今天的绵阳市西山公园内,建筑一座庄严肃穆的蒋琬墓,供后来者凭吊。蒋琬墓为八角形复钵式建筑,由座、身、檐、顶四部分组成,形制奇特。墓前立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墓冢及石碑均为重建,系绵州知州李象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立。我查史料得知,蒋琬墓与纪念他的专祠历经1700 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后,也曾一度"沦于荒烟蔓草中",史载"残碑荒冢,字几莫辨",所幸前不久当地文博部门在征集蒋琬遗物时,欣喜地发现蒋琬佩戴过的带钩,上存斑驳铭文81 字,专家们唏嘘一阵后尚因此件珍贵,特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关于对蒋琬生前事迹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充人陈寿所撰《三国志·蒋琬传》,文中叙述了魏国大将钟会奉命攻蜀,因敬仰蜀汉名臣蒋琬,攻下涪县后,特去祭扫蒋琬墓的史实。陈寿与钟会系同时代人,此事大略发生在蒋琬死后17 年,当为信史。
近两千年的风云悠然而过,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个文史笔会交流时获悉,西山公园的古迹名胜为绵阳之最,西汉文学家扬雄上任途中,路过涪县,在西山留下了古朴的读书台与墨色泛洇的洗墨池,后人建筑子云亭纪念。唐代排名进前十位的大诗人刘禹锡在杰作《陋室铭》中吟颂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名句,让涪县西山扬雄读书台雄视古今,在这里,子云(扬雄的字)在天空上熠熠生辉。蜀中八仙之一的尔朱仙在西山修炼,后人建西山观祭祀。仙云观石柱上曾有一对楹联:“金阙仙朝大漠京变尊莫偶,玉阶云棒雨而化实一而神”。其中的“仙”即尔朱仙,“云”即扬子云,仙云观故此得名,这里的扬子云就是扬雄。蜀汉大司马蒋琬卒涪县,葬于夕阳斜沉之西山,在沉默的陵道两旁,肃立忠心耿耿的神兽,它们敬仰异乡人蒋琬,其心境是与涪江边上的涪城居民息息相通的。离扬雄读书台不过百余步,便可见蜀中名泉“玉女泉及道教摩崖造像”,玉女泉温润如玉,泉水之上傍岩处刻凿道教摩崖造像,计有道教造像50余龛,分别雕刻天尊、老君、仙人、女真、力士等道家名人,为四川境内凿造早、规模大并且雕刻精美的道教造像,是研究唐代宗教、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我牵着夫人之手缓步行走西山公园,抽着冷气,仿佛牙疼一样,实际是为先辈荣耀而流露出的自豪之感。庚子年仲春,我们从渐次衰落的瘟疫阴影里开车直上西山公园,心情大好。抬头见天空一碧如洗,白云朵朵自开自合,再看公园里草木翠绿,鸟声滴着明媚的春色……我们一步步走进发黄的典籍,又从翻篇的卷轶里读出了扬雄与蒋碗的黄昏,它们沉重而不黯淡,响亮而不尖刻,犀利而不炫耀,温柔而不生硬,一时间,西山丰富多彩起来,绵阳也粲然生辉,在王莽政权的迷惑里、在三国的硝烟中挺拔独立,而散发馨香于天下。
李:这一天的下午,又同六中的另一位朋友去逛李杜祠。李杜祠在县治东北。这地方就是东津,是杜甫作《东津观打鱼歌》的所在。因为屡次驻兵,院子里十分凌乱。正厅里是几个诗人(李白、杜甫、黄山谷、欧阳修、陆游等)的牌位。有一个花厅,上书"寻踪问渔之舫"。有一亭子,即所谓"春黼亭"。亭中有"杜工部东津观打鱼处"碑一。又有一个石刻的书像,上书"汉涪翁像",是一个渔翁,听说是智慧的隐者。东津的妙处,也许在出来李杜祠时才觉得。另外是芙蓉溪,绿油油的水田,那么静,那么明朗,和太白祠所在的漫波渡之空灵缥缈者又十分不同了。李杜祠不是很早的东西,据吴朝品的碑记,是光绪庚子(1900)竣工的。还没有五十年,可是已经很残坏了。
岳:我在此处要十分谢谢清咸丰年间出生于绵州石桥铺的吴朝品,他们家的祠堂端庄肃穆。自祖上起,便以孝义名闻乡里,辅以倡导文风、造福桑梓为已任,从而深孚民望。祖父吴绍典因德行高尚而被清廷敕建孝义牌坊。父亲吴敏斋汲取文风被乡人敬重,他教诲儿子吴朝品日后建造一座“李杜祠”,合祀流寓绵州的诗仙诗圣,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吴朝品生性敦厚,服务桑梓,不喜行走官场,乐于传播文化。他谨记慈父教导,举全家之财力,于清咸丰年间(1899)在开元场东津桥头破土开工修造“李杜祠”,耗时半年,花掉3600串铜钱,“李杜祠”崛然而立于文风流布、名士云集的绵州之东涪江之侧的广袤土地。我们要记住吴朝品的大德,他营造了中国土地上唯一合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祠堂。
李:我们由李杜祠出来,又到了富乐山,据说这也是李意期修真的地方。不过地方之所以得名,乃是因为刘璋延刘备于此,刘备曾说:"富哉,今日之乐也!"陆游的《东山》诗,也就是指此。有唐麟德二年(665)的造像,不过已经模糊不清了。寺庙是宋代建的,毁于火,现在的庙则是同治三年(1864)重修的,山后有宋哲元将军墓山壁间又有清光绪间姚姓摹刻的吴道子观音像一帧,书肆中常有卖的,很饱满丰美。
岳:宋《方舆胜览》记述,“汉建安十六年(211)冬,昭烈入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胜,饮酒乐甚,刘备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行文于此,有个背景需作简略介绍,今日之绵阳,在历史上有几个大名,如涪县、涪城、巴西、左绵、绵州等,这里面尤以涪县最为古老悠远。可考的年代史上,就称涪县为“剑门锁阴”,历为兵家大动干戈之处,足见其山形地势之重要。其时正值东汉末年,朝廷大局靡烂,百姓流离失所,汉兴平元年(194),汉献帝任命刘焉之子刘璋继任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其间,刘璋几次派遣使者与如日中天的曹操交好,曹操正挥兵南征荆州,势如破竹,对上门友善的使者爱理不理。刘璋闻听曹操怠慢,又见曹操兵马遮天蔽日,绝尘前进,愁闷得不知所以然,只得再派别驾张松交好,那知曹操刚击退了刘备部队,十分了得,于张松傲慢无礼。在此难堪处境下,张松力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往来,与刘备结合,共同抗曹。刘璋听不进去,在军帐里踱步,决计再隔山观虎、伺机而动。这一拖就拖到三年后,刘璋眼看刘备一改颓势,气象是云蒸霞蔚,忙着派遣军议校尉法正前往荆州与刘备交好。这年冬月,涪县霜雪弥漫,刘备率领数万兵马沿长江而上,木船幢幢,旌旗翻飞,经过荒凉的巴郡涉过嘉陵江到达涪县东山时,刘璋率声势喧腾的几万步骑专从成都赶到涪县与刘备相会,史称“涪城会”。刘备是涿县人,系汉靖王刘胜的后裔,算是皇族远支,用通俗话讲,刘备血管里蕴含着皇室的基因罢。
李:富乐山和李杜祠都在芙蓉溪的东岸。芙蓉溪的西岸,则有一个"大通造像阙"。阙是汉阙无疑,现在还剩有"汉平"两个隶字。大概是"汉平阳阙"。因为大半埋在地里,露在地面的像有个书箱似的,所以土人叫作"书箱石"。造像则是六朝时加上的,明显的佛龛则有大通三年(529)字样。造像不怎么清楚了,汉代飞动的石刻是更加模糊。这是我在绵阳看到的最满意的东西,但也是最可惋惜的东西!看过书箱石后,我们去访渔父村。据说这就是汉涪翁的故里。这地方已经为袁朗如先生建了"柳溪别墅",地方是很秀丽的,一片青竹。我们在这里吃了几杯茶,薄暮归家。
李:唯一通过地上建筑物方式传递的,则是位于富乐山下与芙蓉溪畔的平阳府君阙。平阳府君阙形如书箱,也称“书箱石”。相传当年刘备入川时,张飞挑着刘备的两箱书行至今天的芙蓉溪边,张飞疲惫不堪,撂下书箱在此不再挑着,形成了汉双阙。传说多半是近代三国迷杜撰,一个地方出了文物大器,总有好事者描红着翠地勾勒几笔,才觉完美罢了。今天知道阙这种建筑物,确实要感谢两个古代四川名人:一个是青莲李白,他那首千年绝唱《忆秦娥•箫声咽》里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个是横贯东西的眉山人苏轼,用一首独步天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摆在恭敬肃然的大庭广众之前。野性的西风糅合凄清的夕阳,投射在雄浑的石阙之上,心情一下苍凉了许多。遥望月宫里隐隐约约的阙身,追问时光的衰老,人间的表情也沉重起来。进入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流传千古的诗句表达“阙”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的重要性,首句抑扬顿挫,气脉贯通,意境旷达,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扑面而来,读之身心受到震撼。汉阙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全国广袤的大地仅存汉阙43处,而绵阳汉平阳府君阙系极为珍贵的存在,它在四川盆地一隅,在岁月的抚慰下,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仿木质结构石墓阙。汉阙位于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的绵阳科技馆广场,分为南阙和北阙,大约建于汉献帝初平和兴平年间(190至195),如今已1800多岁,一说到这个年轮,脑袋止不住的发晕,时光也够漫长了吧。南阙,高5.45米,北阙,高5.29米,汉阙全名在学界曾争论不休,直到1939年,中国著名古建筑学者刘敦桢、梁思成、陈明达等人,翻山越岭到绵阳实地考察,梁思成先生根据《绵阳县志》记载,为其命名“汉平阳府君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阙,门观也。”大约分为城阙、宫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五种类型,汉平阳府君阙就属于墓阙。墓前建阙制度大约起于西汉,当时只允帝王享有,一直盛行都东汉。这时,刺史、太守甚至县令等官吏,利用时光错位的空隙,也半掩半开地在墓前建阙。后来考古学家在阙前指指点点,确认汉平阳府君阙是子母双出阙,可见墓主人地位非同一般。汉阙分台基、阙身、斜撑、屋顶四部分,由石条和石板雕琢垒砌而成,阙身斜撑上面,雕刻着仿木的斗拱、枋头、出檐,还有车骑出行、童子捉鸡、二虎相斗、舞乐图等数十幅精美刻画。平阳府君阙相较于其他汉阙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曾遭受过人为的破颜,据《绵阳市志》载,梁大通三年(529),佛教徒就地取材,在汉阙上镌刻佛教造像33龛,古籍称“阙身之上,凿有佛龛,其式小,而其形极异。唐龛为长方形。元魏龛顶为人字形。而此处龛顶則独为穹顶形。此种曲线,在中国佛教作品之上极难见之。”并留下题记。后来法国汉学家维克多·色伽蓝说,“阙上的南朝梁大通三年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唯一独存的梁代佛教造像,是研究佛教宝贵的实物资料。”我想想就失声叫好,汉阙已然珍贵,梁代佛像更是锦上添花。佛教徒无心之举,成全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汉阙身梁佛光合二为一的艺术之花,在涪城区的田野,绽放傲娇的光芒。以至于梁思成在考察手稿中愉快的说道,绵阳汉阙“条石表面,隐起地栿枋柱,略如他例,惟梁大通大宝间加镌造像于上,致方柱之间有无铭刻无从踪迹。此项造像虽损阙之一部,但为川省最古之佛教艺术,甚足珍贵”。汉平阳府君阙主人是谁?这是个头痛的问题。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墓主人为蜀汉重臣李福。《华阳国志》《三国志·蜀志》有记载:李福,字孙德,名福,梓潼涪人(即梓潼郡涪县人),刘备定益州后,封其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后主刘禅时,迁巴西太守,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蜀延熙元年(238),李福随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病故。持李福阙观点的人推测,因蜀的国号为汉,李福又是涪县人,归葬涪县,称“平阳府君”完全可能。立阙的原则看,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建造时代(必须是汉魏时期),官阶(太守级以上),封号一致(平阳亭侯),原籍(墓主归葬故里,由其后人为其立阙)等几个条件,李福阙都完全满足。《宋集古堂记》里说宋时绵州(今绵阳)近郊的古碑碣屡遭破坏的情况时慨叹:“如公琰(指蒋琬)之碑,孙德(李福、字孙德)之碣......”。则十分明确地指认了留传至今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汉平阳府君阙”就是蜀汉重臣李福的墓阙。
李:28号同友人至县署访"六一堂"旧址。欧阳修的父亲在绵阳做过推官,欧阳修即生于此,但是我们很失望,一点遗迹都没有,逢巧县署里有一位叫"刘义堂"的科长,以为我们是找人,出来了。而"六一堂"则渺然。又到了专员公署,其中却有一个"求生堂"的匾,倒是纪念欧阳修的父亲的。那么,说不定"六一堂"就在不远呢。
岳:北宋公元1007年,是个石破天惊的年代,文坛领袖欧阳修降生于绵州(今绵阳)这条街市,欧阳修后来在名篇《醉翁亭记》里自称“庐陵欧阳修”(庐陵在今江西吉安),实际上诞生在四川绵州(现在的绵阳)。隔些年在绵州山野还出生的有北宋大画家文同(盐亭籍)和眉山文豪苏东坡,可见文脉相承。生欧阳修那个时代这里不叫解放街和红星楼,那条街名已隐入尘烟,却历来是绵州行署所在地,也是官方的办公和歇息之地。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其时任绵州军事推官,相当于今天公安局长或政法委书记一职,他是一个秉公办案的官员,深受百姓尊敬。让我奇怪的是,千余年来在绵阳行使维护地方治安秩序、保障民众安全职能的公安部门地址,一直在解放街未挪过窝。远在北宋时代,欧阳观白天上大堂审案,下班后回寓所逗弄小儿,生活的情景是温謦怡人的。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欧阳观在绵州当了三年军事推官并生下欧阳修后病逝,而那个蹒跚学步的欧阳修不过4岁,时间虽短,父亲欧阳观对欧阳修的影响巨大。欧阳修的母亲叫郑氏,她教育欧阳修是以其父作榜样的,用现在的白话来讲就是:“儿啊,你父亲娶我时很穷,做官又讲廉政。三年绵州的军事推官当满调走,全部家当竟然只有一匹绢,绢上绘了七君子像,你爸就常以七君子激励自己。”欧阳修捧着绢匹看得仔细,无形中,清廉的露珠一点一滴地浸润着心灵。父亲欧阳观去世,欧家陷入困境。家道中落后母亲郑氏很顽强,不悲不怨,顽强生存,史载“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之以书”,因“画荻教子”(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出自《宋史·欧阳修传》),她被后世称之为中华四大贤母之一。郑氏无钱购买笔墨,便以沙丘为纸,以荻 (约为巴茅枝)为笔,在沙上一横一捺地教欧阳修习字。欧阳修读书勤奋,常去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慧,加之动脑,往往三经四书未抄完,便能口诵成章。确实,欧阳修不仅给欧家光宗耀宗,还连带出生地绵阳也沾了大光。仕途上,欧阳修24岁举进士,后一路升迁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政治上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身体力行者,力主“革新”。他还奖掖后进,大文学家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自欧门。文学上,欧阳修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并位居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在欧阳修璀璨的一生里,诗、词、散文、金石学著述丰硕,成就灿然!今天,为挖掘史册上传承的欧阳修大传,我时常行走在绵阳南河坝到三江半岛一带路径,主要是去寻找一片芦苇丛生的江畔,那里水禽翔集,云霞悠然,我去寻找欧母带小儿欧阳修摇摇晃晃走动的身影,和大片芦苇荡的几枝荻,它们被郑氏折断后,蹲下教儿子画画和习字。欧家贫寒,欧母实在是无能为力,她做得到的就是晒免费的阳光,摘大自然的茎叶,在宽敞的江岸写字,把祖国文化原始的一横一竖传给弱小的儿子,在他的心田生根,萌芽,然后培养他成为文化巨人。欧阳修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在宋嘉佑二年(1057)当了一次科举的主考官,见证了一个群星爆发的时代。他主持的这次考试出了八个文学大家,九个朝廷宰相,还有思想家、军事家,被称为“天下第一榜”。同样在史上熠熠生辉的唐宋八大家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才华,也是由欧阳修发现的。曾巩和王安石两个大诗人是好友,恰好曾巩是欧阳修的弟子,顺带着也影响了变法名臣王安石。所以说人生除了功名利禄,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做,还有很多有趣的灵魂可以爱。欧阳修喜欢喝酒,喜欢真诚,喜欢歌颂男欢女爱,喜欢率性而为。虽然欧阳修长得不好看,五官生得憋屈,整个家境又不行,还曾经两次科考落榜,但是他幸运地被文学家胥偃看中,胥将长得秀美的女儿许配给他。(“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这让欧阳修的心快乐起来。欧阳修一直在困顿和贬谪的仕途上寻找快乐,寻觅生命的出口,欧阳修觉得,生命应该尽性,应该强调对生命的眷恋,尤如他儿时在绵州涪江边上听过的江流与风声,那里放飞着自由的灵魂。他讲要“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在他倡导下,北宋前期的士大夫整体呈现出乐观与进取的姿态,创造一种昂扬的气氛。比如山水风月,士大夫们都喜欢。欧阳修发掘的这些精神被欧门的苏东坡学去了,还旷达地超越了。苏东坡看着老师欧阳修在官场被贬低后知道,想走政途这条路,完全避免不了大起大落,所以苏东坡就变得更加敞亮与纯粹。除了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之外,欧阳修还精通多方面的研究。他是一位经学家,苏轼评其在经学方面的造诣:“长于《易》《诗》《春秋》,发古人之所未发”。这其中“发古人之所未发”即体现了欧阳修的创新精神。欧阳修对金石有着很深的思考,他整理从周代到隋唐时期的上千件金石器物之后,写出了《集古录》,这本汇铭文,碑刻,金石器物于一身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欧阳修还是一位史学家,他曾协助宋祁修订了《新唐书》225卷。意犹未尽的欧阳修自己编写一部《五代史记》。欧阳修如此之盛名,在宋朝也被周边国家人们所追捧。那时候流传一个故事,说一次欧阳修出使辽国,辽国的官员为体现出欢迎的热情,请了当时辽国著名的歌姬在席间歌舞助兴,这本也是平常之事,但当歌姬开口之时,众人都惊呆了,原来,这歌姬所唱之曲皆为欧阳修所作之词,可见欧阳修当时的名气之大。在欧阳修流传至今的重要文物之中,有一块石碑显得特别,这就是《泷冈阡表》石碑,碑的正面,欧阳修采用阴刻的方式,刻上“泷冈阡表”四个大字。背面则留有欧阳修的《欧阳氏世次碑》,即欧阳氏族家谱。整块石碑共计3000多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欧阳修亲书字数最多的手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因为这些,我有一天坐车到绵阳南湖公园去观察,公园幽静,系垂钓、独处、冥想与野游的好去处。一湾闪闪碧波,夜夜洗濯着一颗天才的良心,绵阳新建《六一堂》于密林处,为的是纪念这位生于绵州、达观天下、享誉世间的文豪欧阳修!确实,欧阳修在江湖行走多年后累了,便找个僻静处歇息一下,也顺便将自己称作“六一居士”。何因?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这就是说,在政治险恶风浪里折腾的欧阳修厌烦了,大堂之上生畏的目光与堂下的党争,让这位洁身自好的文翁困惑不已。他心中向往的是,在夕照里,抚一抚琴;在烟雨中,动动棋子;在松风下,翻翻书籍;在乱石间,咂口老酒。这样的文雅境界,唯欧阳修仅有。
绵阳因欧公而有幸,我选个雨后初晴的日子伫立南山寺张望,肃静的《六一堂》前欧阳修先生塑像目光炯炯;而离他不过一小时步行时间的绵阳老城区解放街的一中旁边,跳跃着欧阳修幼儿时嬉闹的身影。由此扪心自问:作为绵阳人,我们该如何安放欧阳修的伟大魂灵?欧公,欧阳修是也,千古之绝唱,绵州文曲星。
李:次日是3月1号,我离开了家。我原不让我母亲送我的,但她在快开车的时候终于赶来了。她望着我,说我又瘦了!眼圈一红,她的泪流下来,我赶快叫弟弟扶着她回去。可是我却喊了四五次,才喊出声来。我于是也在啜泣中,又离开了家。 (1943年4月6日)
作者简介:岳定海,(1955一一),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5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岳定海散文卷》《日暮乡关何处是》《蜀境》《劳动之歌》。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金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