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滩里村京剧“武场”班有传人
作者/杨耀树
在文安县中滩里村京剧协会剧场里,每逢周一周五的晚上,当夜幕降临,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点过后,琴声悠扬响起,演唱者们的京腔京韵随即飘出窗外,传向远方。到场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为伴奏和演唱者们喝彩、鼓掌,高潮起伏不断,场面精彩而热烈。这是中滩里村京剧协会会员们在此排练演唱的精彩画面。
中滩里村对京剧艺术有着浓厚的欣赏和演唱基础,尤其“武场”打击乐更是该村文化项目的强项。早在民国初期,村里就请师傅,成立了村民自娱自乐的戏剧团,开始主要以“高腔”“昆曲”剧目为主,后改为“京剧”。当时排练演唱的剧目有《五人義》《芦花荡》等,鼓师是杨化玉老先生,还有杨济成,刘义海,白凤春等文武场老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该剧团队伍得到了壮大和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武场”班子更加强化。通过聘请名师,精心培养,张福生(鼓师)杨万宽(大锣)杨宝华(铙钹)张玉才(小锣)等功底深厚的优秀“武场”班子脱颖而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滩里村的“武场”打击乐水平在周围百里的“梨园界”都享有盛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30多年来,年轻人对文化艺术欣赏的出现了大幅度倾斜,小品,歌舞曾一度成了时尚热门,村里的京剧演唱也随之停止多年,当年的“武场”班子也已不复存在。
为了把京剧“武场” 打击乐艺术传承下去,本村酷爱京剧艺术的杨耀祥先生,经自己多年在外学习交流,对京剧“武场”打击乐有一定的功底和造诣。2018年冬,他回到村里,精心挑选了几位50岁上下,诚实老练,理解能力强的人员进行打击乐培训学习。他们是司鼓杨宝起,大锣杨济华,铙钹杨金义、张宝成,小锣魏锡河。起初,这几个人既没有学过打击乐,也没有唱过京剧,对打击乐知识一窍不通,但是,他们在杨耀祥老师傅的耐心鼓励和精心教习下,开始了从不懂到入门再到深入的学习过程。为了学习掌握打击乐知识和技能,他们自费购置了学习书籍和乐谱乐器等。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一个段子一个段子地学,一个段子一个段子地练。他们除集中配合练习外,还坚持个人挤时间练习基本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刻苦练习,他们基本掌握了一般鼓点的打法,如帽儿头、四击头、五击头、慢长锤、快长锤、散锤、急急风、凤点头以及打通等等。对常见演唱段子的演唱,基本能完成打击乐的配合。与此同时,他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向周边村镇京剧“文武场”的老师们请教学习,通过学习交流来提升自己的打击乐水平。
目前,他们的打击乐水平得到了周边县城及乡镇京剧协会的认可和鼓励。近两年来,文安县、霸州市、固安县县城及所属乡镇京剧爱好者协会经常邀请他们为演唱者们做武场伴奏,每场结束后均受到演唱老师和伴奏老师们的认同和好评。对此,村党支部对他们的进步非常重视,专门为他们安排了演练活动室,以保证他们正常排练活动。
杨耀树 何万志
2024年8月8日

作者简介:杨耀树,男,1956年10月生。河北文安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曾任乡镇通讯报道员,爱好文字,多篇稿件被报刊网络采用。
主播简介:李建萍,女,1960.年7月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政教系,任教于固安一中,担任高中政治教学,退休后担任固安县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